素宝宝素食网

素食
资讯门户网站

32 辨 正 --29

辨 正 -----29
29.上平居士云:【《起信论》指出,始觉之渐有四相:1、凡夫觉(实为不觉,觉灭相)----前念起恶,后念即觉而止之,念念起灭,念念止之,止之既久,即恶念不生。此觉因不离生灭故,不见念之不生灭性故,故名凡夫觉。我们开始修行时,多在此阶段做工夫。虽不究竟,亦是必不可少。2、相似觉(觉异相)----二乘行人及初发意菩萨,舍粗分别我执,但未破分别法执,未见真如,故名相似觉(参见蕅益大师《大乘起信论裂网疏》卷二)。3、随分觉(觉住相)----地上菩萨顿断分别法执,入真如观,离分别粗念,念无住相(住相者,谓分别境界,能所对待,念念未忘,心有所著),分破俱生我法二执,然未究竟,故名随分觉。4、究竟觉(觉生相)----十地菩萨真穷惑尽,以一念观心,与无念相应,心无初相,远离最初微细动念,得见心性,心即常往,故名究竟觉。
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有多种层次,最起码也得破见思惑,破分别我执,入相似觉;若严格说来,须破分别法执,入真如观,始为开悟见性,得随分觉,而后渐破俱生、我法二执。萧所说的开悟见性,乃究竟觉境界,何以故?究竟证转第八阿赖耶识,此种境界唯佛为能,绝非二乘、凡夫所行境界。】
略覆:上平居士第一段文云:【《起信论》指出,始觉之渐有四相:1、凡夫觉(实为不觉,觉灭相)--前念起恶,后念即觉而止之,念念起灭,念念止之,止之既久,即恶念不生。此觉因不离生灭故,不见念之不生灭性故,故名凡夫觉。我们开始修行时,多在此阶段做功夫。虽不究竟,亦是必不可少。】
然而《起信论》有云:《复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言觉义者,谓心第一义性(无始以来即已)离一切妄念相。离一切妄念相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一切如来为本觉。以待始觉立为本觉,然始觉时即是本觉,无别觉起。立始觉者,谓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如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
此段文意是谓:依阿赖耶识心生灭门所出生之七转识而言,有觉与不觉二种意思。“觉”,谓心第一义性(无始以来即已)离一切妄念相,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如来藏阿赖耶识,依此法身而说一切如来为“本觉”。“始觉”即是中国禅宗之真正证悟者,证此本觉心(第八识阿赖耶),能体证第八识自无始劫来一向不于三界六尘起念,如是证知者称为“始觉”。从凡夫之不觉至佛地之究竟觉,可以分成四个修行阶位,依次为不觉→相似觉→随分觉→究竟觉,非如上平居士所谓之“始觉之渐有四相”。“始觉”,也就是吾人以七转识能见闻知觉之分别性,亲证从来无分别、从来离妄念之如来藏第八识,是一念相应慧出生时即便开悟,亦即“顿悟”,而非“渐悟”;顿悟--明心与见性之后次第“渐修”,修除性障及修学一切种智,即是随分觉。所谓“不觉”,是说凡夫众生,一向不觉,以意识能觉能知能见能闻自性作为实相心;然而意识常常会生起烦恼,便以为离开了实相境界,所以又起后念制伏前念妄想,令妄念不生,如是自己宣说为已经觉悟,其实正是不觉之人。此种凡夫人,虽念念觉照觉知心有无起念,而实不能觉悟真正之实相心,不能觉悟佛法也。
如是论文已经明白叙述觉与不觉之真实意旨,上平居士误会了,却认为“前念起恶,后念即觉而止之,念念起灭,念念止之,止之既久,即恶念不生之凡夫觉,在众生开始修行时,必须在此阶段多做功夫,以增长修行人之觉照能力。”然实际上,本觉者,并不是在增长觉照能力上用功,也不是在将一切妄念、恶念止息,使其不生,而可谓之为觉。“本觉”乃是指一切有情皆有之自心第八识,不是上平居士所说能够觉照之意识也;此第八识于十方世界三界万法中,本即具有鉴机照用之妙觉,非见闻觉知心所知也;此种妙觉是本已有之,不须修行增长觉照之能力;觉照之能力只是意识之觉知性所有的功能,不是第八识之本觉。上平居士却想要以意识心修行增长觉照之能力,这只是第六识后天熏习增长之妄觉,不是第八识本来就有的本觉。
上平居士又云:“此觉因不离生灭故,不见念之不生灭性故,故名凡夫觉”。亦是误会佛法者所说之戏论。凡所有“念”,皆是念念变异,念念生灭,岂有“念之不生灭性”可得焉?第八识如来藏之无念,是无始劫以来本来就是无念:本来就不起一切念,本来就不怀念一切法,本来就不忆念一切法,由证得这个无念之心才能生起般若的智慧;非如上平居士劝人修行时,在使觉知心意识不造作恶业上面下工夫;像他这样“前念起恶,后念止之,止之既久,恶念止息”;如是修行及为人说法,都是以定为禅,都是世间人断烦恼的世间法,不是佛门中的出世间法;用这种世间法的知见,想要修学佛法所证得的出世间果,离道远矣!即使能够断恶修善,也仅是人天善法而已,都是在意识心上用功,对于生命实相第八识如来藏之亲证有何相干?
上平居士云:【2、相似觉(觉异相)--二乘行人及初发意菩萨,舍粗分别我执,但未破分别法执,未见真如,故名相似觉。】另一译本为:《如二乘人及初业菩萨,觉有念无念、体相别异,以舍粗分别故,名相似觉。》意即二乘人及初业菩萨,能亲证本来无念之心体--如来藏阿赖耶识,并能证知七识心恒起粗细念及极细念,名为有念心体;复能观察无念心体(第八识),与有念心体(能觉知思量之意识心、末那心),体相别异,是故舍离虚妄想之粗分别,名为证得“无念心体”,即是“始觉位”菩萨,能自通达般若系经典,不由于他;圆教说之为相似即佛位,称为相似觉。而上平居士却判此阶位之菩萨之修证为“未破分别法执,未见真如”,实有大错也。
上平居士复云:【……3、随分觉(觉住相)----地上菩萨顿断分别法执,入真如观,离分别粗念,念无住相(住相者,谓分别境界,能所对待,念念未忘,心有所著),分破俱生我法二执,然未究竟,故名随分觉。】《大乘起信论》另一译文为:《如法身菩萨,觉“念、无念”皆无有相,舍中品分别故,名随分觉。》此即佛子见道之后,复依《楞伽经、解深密经》修学,于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二种无我法悉了达已,亲照有念无念心体俱无有相,唯是自心第八识之现行,二者非一非异,故离虚妄想之中品分别,性障永伏不现,起初地五分法身功德,名为“随分觉”,圆教中说为“分证即佛”。然此随分觉所觉证者,仍是以本觉之阿赖耶识心体为根本,与始觉菩萨所证悟者无二,惟更深细尔。
上平居士却认为此阶位菩萨“念无住相(念有住相者,谓分别境界,能所对待,念念未忘,心有所著)……”,然却违背《大乘起信论》中“觉念无念皆无有相”之原意,相差不可以道里计。上平居士由于未曾证得第八识,只能用自己之意识思惟来解释经典,此乃是依文解义之想当然耳。所谓“觉念无念皆无有相”,是说有念的觉知思量之心与一向不起一念的真如本心,两者俱无有相,唯是自心阿赖耶识之现行也。非如上平居士所以为的“不分别境界,没有能所对待,心无所著,念念不生”为第八识的境界,此仍是意识觉知心之境界,亦是无念灵知之意识境界,更是上平居士等人一向所执取为真心之境界,而现见非如是也。
上平居士又云:【究竟觉(觉生相----十地菩萨真穷惑尽,以一念观心,与无念相应,心无初相,远离最初微细动念,得见心性,心即常住,故名究竟觉。)】《大乘起信论》另译文为:《若超过菩萨地,究竟道满足,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始名为觉;远离觉相微细分别,究竟永尽,心根本性常住现前,是为如来,名究竟觉。》此即如来之“觉”,无始劫来本已有之,非因证悟而后有。不于六尘起见闻觉知,而自能觉遍十方,究竟佛地之七转识能觉此心源,与之相应而随之觉遍十方,名为究竟觉。上平居士却以为“以一念观心,与无念相应,心无初相,远离最初微细动念,得见心性,心即常住”为究竟觉;试问:究竟地之如来尚须一念观心吗?上平居士尚且落在无念、离念的第六意识境界中,尚且不能说已经证得因地真如的阿赖耶识,何况是亲证异熟、无垢识心体?可谓为成就佛地真如吗?却敢自称如是意识境界即是证得佛地之究竟觉,岂非大妄语业?
远离最初微细动念之一念不生境界,可谓成佛吗? 真正的真心本性--真如,尚须以意识心令其安住,方可得见吗? 显然的,上平居士所谓之“究竟地”,仍是凡夫外道所以为的《以觉知心不起念,此了了常住之心即是真如,证此者,则谓为“究竟觉”》,如果佛地的究竟觉是如此之体性,那佛子勤苦修行三大无量数劫又有何用?这其实如同凡夫所知之觉知心体性,尚且未证得第八识如来藏,何可谓为殊胜微妙、圆满清净、常恒不变、不可破坏、永无变异、究竟平等的真如呢?真如阿赖耶识自行无量百千劫以来,乃至无量百千劫之后,其体性始终清净,始终于六尘中如如不动,不观自在,观之亦自在;非如上平居士所言,仍须“一念观心,方能与无念相应”,如是有能观、有所观,有念起、有念灭,如此能所具足,念念生灭变异之法,何可谓为究竟觉呢?上平居士对于佛法之无知,复又无智,已到极点,教人如何说他呢?
上平居士花许多的时间,检视 平实先生所赠著作的“过失”,洋洋洒洒两万余言,所举示之“错误”,和其所陈述之法义,真是令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如果真正证得如来藏,复能通达法义的话,就不会如此放肆,更不会如此移花接木,牛头兜不上马嘴了。上平居士如果还算聪明的话,一定得在看完末学的答覆之后,比对经论、闭门而思,才是真正聪明之人;不要总是一股脑儿的生气,满腔怒火也无济于事,都不能补救日后舍报所应承担的果报。仔细想想看:佛法究竟是些什么内容?为什么 平实先生的见地都符合经论圣教,却都和你的见解不一样?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如果 平实先生所说皆是妄语,为何多年来被一一点名评论的诸方大法师、大知识,却都硬是忍气吞声,受他 平实先生的气? 难道被点名评论的诸方大法师、大知识都是超级忍辱行者?所以不屑与“狂妄”之 平实先生对话?事实显然不是如此。 吾人常常可以在各种媒体刊物乃至网路当中,看到各方大法师、大知识义无反顾的投入笔战当中,以维护自家的声誉,为自己所说的法义辩护,却从来不曾见到有人敢向 平实先生下战帖、要求当面辩论法义者;主要的原因是,诸方大法师、大知识皆知自己未悟、错悟,对于如来藏究竟了义正法不能通达,如果前来挑战,或以本名为文评论,难免露出马脚、丑态百出,所以对 平实先生的评论只好黙黙接受,心中自生闷气却无法反击,更无能辩白。
唯有上平居士,真可谓为“勇气十足,精神可嘉”,但是若论其行止,则是“胆大妄为”,愚痴无知至极,明知自己于第一义法未能通达,所有的见解都是传承自西藏密宗邪法、王骧陆居士、元音老人、徐恒志居士、净慧法师,乃至得自保唐无住禅师以“修行而后无念之觉知心体为真如”之谬见,竟然敢于网站上公开指称真实护持正法之 平实先生为“毁法者”、为“破法者”,竟然将自己毁破正法之行为认作是护法,真是颠倒!
上平居士又云:《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有多种层次,最起码也得破见思惑,破分别我执,入相似觉;若严格说来,须破分别法执,入真如观,始为开悟见性,得随分觉,而后渐破俱生、我法二执。萧所说的开悟见性,乃究竟觉境界,何以故?究竟证转第八阿赖耶识,此种境界唯佛为能,绝非二乘、凡夫所行境界。》如是说法,严重违背 佛语圣教,而且是无根诽谤 平实先生,所说与 佛语相违故,亦与 平实先生书中所说不符故。
《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意即顿悟是理悟,而不是事悟,大乘般若正理,从来只有理悟事修,而没有事悟。明心见性由于众生根性不同,而有层次差别,有人明心小悟,只有片段的真如体验。有人明心大悟成片,有人明心见性,大悟彻底,一次便过三关,譬如西天二十八祖。有人明心而不见性,也有人见性而不明心,也有人明心见性而不能过牢关,所以说禅宗的开悟有多种层次之不同。上平居士所言之悟,不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的层次,而是悟后起修的阶位次第,不可混为一谈;而且上平居士对禅宗开悟明心、重关的眼见佛性、以及牢关的内容,都完全不知不证,所以有上面这一段完全误会之说法。
上平居士所谓之“相似觉”、“随分觉”之错误解释,前已破过,此处不再重复。今要请问上平居士: 平实先生于何书何处曾宣说“开悟见性,乃是究竟觉境界”?又曾于何书何处曾谓“明心见性即究竟证转第八阿赖耶识”?末学虽然不敏,于佛法也所知有限,但于 平实先生座下熏习第一义谛十二年来,从不曾听过 平实先生曾作如是之开示,亦不曾见过 平实先生于诸著作中出现如此之字句和观念;上平居士若不是错会 平实先生之意,即是故意诬责栽赃之词,于佛法之修证与辨正而言实无意义。难道宗教俱通,于成佛之道通达无碍之 平实先生,会以为开悟见性之见道位就是已经成就究竟觉之佛吗?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