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宝宝素食网

素食
资讯门户网站

357 断桥妙伦禅师悟道因缘

断桥妙伦禅师悟道因缘
临安净慈断桥妙伦禅师,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之法嗣,俗姓徐,台州黄岩人。妙伦禅师十八岁投永嘉广慈院出家,后礼瑞岩谷源道禅师座下参学。
一日,谷源道禅师举洞山麻三斤之公案——
有僧问洞山守初禅师:“如何是佛?”洞山禅师道:“麻三斤。”
妙伦禅师闻后,疑情大作,却又找不到入处。
于是他便辞别谷源道禅师,游方参学,遍叩禅席,可是机语皆不相契。
渐渐地,妙伦禅师对参禅这一法感到有些绝望。他自言自语道:“吾口讷耳聩,何能究此?不若务实修行。”
于是他便放弃参究,改为日以诵经为业。后来有一天,妙伦禅师于云居山见山堂,阅读《楞枷经》。当他读至“蚊虫蝼蚁,无有言说而能办事”这一句时,顿然有省。
不久,妙伦禅师便前往径山,参无准师范禅师,希望能得到他的印证。
初礼径山,师范禅师便问:“从何处来?”
妙伦禅师道:“天台。”
师范禅师又问:“还见石桥么?”
妙伦禅师道:“我一脚踏断也。”
从此以后,丛林中人士皆称妙伦禅师为“断桥伦公”。
为了勘验妙伦禅师,师范禅师一日举赵州狗子无佛性之公案——
有僧问赵州和尚:“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和尚道:“无。”那僧又问:“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甚么却无?”赵州和尚道:“为伊有业识在。”
举完此公案,师范禅师便以“狗子因何有业识”这一问题,诘问妙伦禅师,令他下一转语。
妙伦禅师于是连下了三十个转语,均不契旨。
无奈之下,他只好哀请师范禅师为他方便开示。
师范禅师于是为妙伦禅师举真净和尚的一首偈颂云:
“言有业识在,谁云竟不深。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妙伦禅师闻偈,悚然良久。
就在这个时候,寺院里的板声突然响起,妙伦禅师通身汗下,终于大悟。
妙伦禅师后出世,住临安净慈寺。
妙伦禅师说法简直,具格外机,唯上智者得之,而劣器者不能凑泊。
妙伦禅师在接众的时候,曾举过慈明禅师的这样一则公案——
慈明禅师常于室中安一盆水,盆上横一柄剑,剑上安一双草鞋,凡有僧来,慈明禅师便指示诘问。来僧若拟议,慈明禅师便拈拄杖打出。
举完此公案,妙伦禅师便作颂云:
“百花丛里跃鞭过,俊逸风流有许多。
未第儒生偷眼觑,满怀无奈旧愁何。”
慈明禅师的这则公案,向以高峻著称。道眼未明者,读了这则公案,自然是“满怀无奈旧愁何”。这怪不得别人,只因自己拟议心未断,偷心未死。
妙伦禅师另有一则上堂法语,云:“荆山有玉,获得者不在荆山。赤水有珠,拾得乾不在赤水。衲僧有无位真人,证得者出入不在面门。”说到这里,妙伦禅师蓦地拈起拄杖,横按着,说道:“会么?幽州江口石人蹲。”
临济禅师曾讲,“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既是从面门出入,为什么妙伦禅师却道,证得者出入不在面门?
妙伦禅师临终前,魏国公曾遣使送药前来,妙伦禅师没有接受。魏国公于是又派人问妙伦禅师:“师生天台,因甚死净慈?”妙伦禅师回答说:“日出东方夜落西”,说完便坐化。
358.别山祖智禅师悟道因缘
庆元(治所在今浙江龙泉)天童别山祖智禅师,径山无准师范禅师之法嗣,俗姓杨,四川顺庆人。祖智禅师十四岁出家得度,一度学习经论。
一日,祖智禅师偶然听见一位僧人诵《华严经》,至“弥勒楼开,入已还闭”这一句时,恍然如大梦方醒。于是便出关游学,后投雪窦无准师范禅师座下参学。
师范禅师知道祖智禅师是个可堪造就的法器,但是他的知见习气很重,加上在江湖上行脚,沾染上了一些虚头不实的东西。对于一个修道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师范禅师想好好地钳锤他,因此对他的要求也就显得格外的苛严。只要他言行稍有差池,师范禅师便大声痛斥,经常是棒喝齐下。
祖智禅师每次入室请益,凡有酬答,只要一涉及拟思、知解(分别思维),便立即遭到师范禅师的无情呵斥。天长日久,祖智禅师竟不敢开口拟对。经过这样严格的逼拶,祖智禅师的种种知解和虚头不实的伎俩,终于荡然无存。
祖智禅师悟道后,曾经感慨道:“吾平生伎俩,皆死法也。今见此翁,始行活路。”
师范禅师移居径山之后,祖智禅师亦奉师命前往分座说法。
当时天童刚遭火劫,急需重建。祖智禅师于是应州帅之邀请,携一囊一钵,前往天童,结茅而居。在祖智禅师威德的感召之下,不出三年的时间,天童道场便恢复了旧观。
祖智禅师圆寂前,曾有示众偈云:
“云淡月华新,木脱山露骨。
有天有地来,几个眼睛活。”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