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师妹素食网

素食
资讯门户网站

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佛性的本质──佛性不是六识的知觉性,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之性
本书所说见性的意思,是说禅宗的重关──证悟看见佛性,是《大般涅槃经》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这不是明心时看见如来藏具有能使人成佛的自性,更不是指眼识的能见之性。佛说诸菩萨所证的佛性有四种层次:凡夫菩萨所知道的佛性、未入地的十住菩萨所证的佛性、已入地菩萨所随顺的佛性、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本书所说的见性──眼见佛性,乃是指十住菩萨以肉眼看见佛性。以下将针对末学所知,略说佛性的本质。
凡夫所知道的佛性是识阴六识的自性──能见之性、能闻之性、能嗅之性、能尝之性、能觉之性、能知之性。未入地菩萨所见的佛性是第八识的本觉,平实导师依《楞严经》的意涵说为“觉精”,即是第八识的见分,与六识的见闻觉知等六种自性同时同处并行运作。地上菩萨所证的佛性,则不是末学目前所知道的内涵;而诸佛所运作的佛性,更不是末学所能想像于万一。稍后会将平实导师于诸法宝中有关四种不同层次的佛性开示,举出来为读者解说。
这本书中所说的见性,是以父母所生眼,亲眼在山河大地上,也在虚空中看见自己的佛性;这种证量,自古以来就很少有人可以证得,到了末法时代的今天,要实证眼见佛性则更加困难;虽然如是,但在正觉同修会中却仍然有人可以实证,实在是难以使人相信,所以必须先举述世尊圣教作为证明,譬如《大般涅槃经》卷八〈如来性品〉中的记载:【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佛性如是微细难知,云何肉眼而能得见?”佛言:“迦叶善男子!如非想非非想天,亦非二乘所能得知,随顺契经,以信故知。”】
白话翻译如下:迦叶菩萨向世尊请问说:“世尊!佛性是这么微细,所以很难了知,为什么世尊竟说肉眼能看得见佛性呢?”佛回答说:“迦叶善男子!这好像是非想非非想天的实际境界,也不是二乘圣人声闻缘觉所能够知道,但因为二乘圣者相信契经中佛所说的缘故,才能够了知确实有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
在这段经文中,佛陀告诉迦叶菩萨,佛性很微细而难以了知,一般人只能依经中 世尊的开示而知道佛性可以肉眼看见。就如同二乘圣者虽然已经实证声闻解脱果,却仍然无法了知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一样,只因信受佛所说法的缘故,所以知道有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存在。就像这样子,佛性虽然微细,却仍然可以由有缘人所看见。因此,还没有眼见佛性的菩萨,应该相信佛语,努力进修而求有朝一日能实证眼见佛性的境界,对佛所开示眼见佛性的境界,不该有丝毫怀疑而不信受。眼见佛性时一定会在山河大地上面看见自己的佛性非常真实,自己亲自证明佛性是常住不坏的(因为菩萨是永远不会灭尽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的);由佛性的常住不坏,观察出没有什么法可以灭掉诸佛菩萨和自己的佛性;在亲眼看见佛性是如此真实时,眼见之下,世界山河显得无比的虚幻,自己的五蕴身心当然也就更加的虚幻不实了。由此缘故,在眼见佛性的当下便成就了如幻观,不必再观行就可以获得菩萨道五十二阶位中第十住位的智慧与解脱功德受用。
根据 平实导师书中所开示,已入地菩萨所悟的佛性功德,在初地满心时可以亲见自己所看见的六尘境界,全都是由自己的如来藏所变现,所见的六尘境界都不是外相分的六尘,只是看到自己的如来藏以佛性显示出来的六尘,不是真的看到身外的六尘境界。犹如镜子面对色尘境界时,可以如实反射映照出一模一样的色尘来;真心如来藏也是一样,面对外面的六尘时,会藉六根来反射而映照出一模一样的六尘境界,让有情的觉知心可以接触了知,这是初地满心菩萨所证得、所随顺的佛性。如是境界,即是犹如镜像观的成就。
二地满心菩萨所悟的佛性境界,能改变自己的内相分;是因为他证得犹如光影的现观,是观察自己的意根和识阴六识都是自己的如来藏变化而出生的;当自己的七转识本质开始变化时,自己的如来藏所变生出来的内相分就会跟着改变;当二地菩萨修到满心位时证得这种现观,就知道要如何改变他自己的种子,所以内相分就跟着改变了,这种现观称为犹如光影。乃至三地住地心菩萨能改变别人的内相分,就更不是我们所能想像与了知的;四地至六地以及七地至十地诸菩萨所证的佛性境界,我们根本就无法思惟或揣测,当然也就无从说起了。至于究竟佛地随顺佛性的功德,根据经中记载,十方如来眼见佛性成佛时,能够发起成所作智,因此诸佛的每一个识、每一个心所法,都能自行运作而随缘应物,与十方一切有缘众生感应;这种境界不但是我们所无法了知的,也非十地、等觉、妙觉菩萨之所能知,当然更不是末学所能叙述的了。所以本书所阐述的范围,除了详述十住满心位菩萨眼见佛性的境界之外,还包括一切想要亲眼看见佛性的人,应该如何准备、如何修行,才能逐次具足见性时所应具备的条件。
关于佛性,有很多人误会;大多数的人都会把识阴六识的自性当作是佛性,所以还是凡夫。但佛性其实不是见闻觉知性,因为见闻觉知性只是识阴六识的自性,只是识阴六识的内我所、是六识心的心所法所显示出来的功能,而不是“眼见佛性”中所说的佛性,所以佛性不是识阴六识的见闻觉知性。平实导师在书中如此说:【那么佛性的无所住又是怎么说?佛性和见闻觉知的体性是在一起的,“祂”无分别又非无分别,你们听起来就会像在绕口令一样,可是当你证验到佛性的时候,你才会知道我讲的话确实不是绕口令。但是这个部分最难解释,很多人知道佛性的名义究竟是什么?可是却看不见,因为没有功夫与慧力,也欠缺福德;没有功夫的人,参破佛性的名义时,就会落到妄觉里面去,就是这样!可是佛性的本身并没有所住,没有所住之中又有祂的功能差别,那个功能差别又不能说祂完全无所住,如果说祂完全无所住,那不就跟木块、石头一样了吗?然而祂不是啊!祂是有情啊!所以佛性的无所住,应作如是观。】(《大乘无我观》页100)这个真的很难解说清楚,只有亲眼看见佛性的人,才会了解 平实导师这一段话所说的内涵究竟是什么;还没有亲眼看见佛性的人,是很难了解的。
佛性其实就是第八识的见分,可以简称为“如来藏的本觉之性”;平实导师在近日出版的《楞严经讲记》中,曾经引述 世尊的开示而说佛性是“觉精”,也就是本觉的精明之性。已明心的读者们如果想知道更详细的解释,可以请阅《楞严经讲记》详细阅读思惟,当可进一步了解此中妙义。在这里,末学先以本觉之性来指称佛性,也就是游正光老师书中所说的“佛性是第八识如来藏的见分”。吾人假使想要了解如来藏的见分,也就是想要了解佛性之前,应该先了解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意涵,才不致于误会“如来藏的见分”的意思,以免落入识阴六识的自性中而不自知。但这四分有不同的层次差别,我们就先从为一般菩萨所说的二分说起。
首先说见分与相分。相分是指六尘的境界以及自己的色阴,是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的内相分六尘以及色身五根,也就是百法明门中所说的色阴等十一法;但在这里主要是从六尘来说相分,不说到五色根也是如来藏的相分。因为相分是我们的觉知心所接触(看见)的六尘法相,所以称为相分。因为有被见的六尘法相等相分,就一定同时会有能看见相分的能见者,也就是见分,所以见分是指能看见相分的觉知心等功能。有了能见的见分与所见的相分,才能使我们在人间生活及存在。这个相分是境界,见分就是能知能觉。为了让行者更加了解二分的意思,接下来还要再从十八界的角度来详细说明,帮助大众确实理解二分的意思。
我们的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尘、和六识。也就是说,十八界中有十一个法是相分,就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色根,加上色、声、香、味、触等五尘,以及五尘中显现出来的法尘(又名法处所摄色),这就是色阴全部。色阴全部都属于相分,因为可以被我们的觉知心所看见,全都是有相之法,称为相分。因此,相分是指我们人类自己的十八界内的五根、五尘和法处所摄的五尘中的色法。相对于被接触(被看见)的色法等相分,十八界法中剩下的七个法,也就是意根及识阴六识,都是能觉知这些相分的心,就称为见分,因为这七识心都是能见者。
以上是从最简单的二分所作的说明。在这当中,见分又可以再细分为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当见分再细分为三分的时候,就与相分合称为“四分”,而不是只有二分了。七识心见分,简单的区分为三分,也就是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首先说明见分。见分,是指七转识自己,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及意根末那识;这七识心合在一起时,能觉知、能见、能了别六尘诸法,故名见分。把这个见分细分为三分来说见分时,是说见分对相分有能够见闻觉知的功能,故有人类的见闻觉知心的功能运作,对于所接触的色阴等境界相能够去加以领受,这就是唯识学中通称的见分。当七识心的见闻觉知性在运作的过程中,能够知道色阴等境界相的时候,很清楚知道自己所领受的相分境界,不会错乱。譬如看到黄色时知道那是黄色,不会误认为是青色,这就是有自证分;又如听见父亲的声音时,知道那是父亲的声音,不会误认为是母亲的声音;能够当下确定是父亲无误,这就是自证分。由于能够确实知道所见所闻的相分,没有误会,也就是对境界相了了分明;即使当时是离念的了了灵知,心中都没有语言文字出现,但已经分明知道自己的所见所闻的内容,没有错乱与无知,就是自证分确实存在的具体表现。也因为我们人类有这个自证分,所以在相分境界出现时,就会有适当的反应出现;但我们人类与畜生的最主要区别,就是人类会反应出人类应有的行为,而畜生则会反应出畜生应有的行为。譬如人类看见人类时,不是像畜生一样觉得自己与人类不同;而畜生看见人类时,会觉得自己不同于人类而产生了自己不如人类的感觉。
以上所说的是自证分,因为有自证分的存在,就一定会有证自证分的出现。所谓证自证分,就是指意识起念去检查、反观自己是否住于六尘万法中?是否正在领受六尘万法之苦乐?能了知觉知心对六尘万法之反应是强或弱,能反观自己对六尘万法中的境界,是住在想要继续或想要停止的意愿中;也能反观自己对所住的境界相是否确实了知,这就是证自证分的功能。因此,证自证分就是反观而确认自己确实对境界有所了知,确实住在那些境界之中,这种反观而作自我检查的功能,就称为证自证分。有了这三分,也就是有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七识心的功能便具足了;如果把这三分合起来说,就简单称为见分,因此当我们说有情有二分时,这二分中的见分,就是在说有情的见闻觉知心。
了解以上所说的二分与四分,就能比较容易了解如来藏的本觉,也会清楚我们为何要把佛性说为如来藏的见分;知道了如来藏的本觉就是见分,就比较容易知道参究佛性的方向了。但是末学想先向读者建议:当您眼见佛性的条件还没有成熟时,请千万不要急着参究佛性的答案,以免耽误自己的道业。因为即使参出来也没有用,一定是看不见佛性的,会成为解悟佛性而没有十住位如幻观的亲证功德;不如先全面了解佛性及见性所需的条件以后,确实去履践,依著善知识的教导,一步一步去努力实修,才能在因缘成熟时,于善知识的引导下亲眼看见佛性,确实成为第十住位满心的菩萨。
 
-----《正觉电子报第75期》  黄正幸老师 <见性与看话头>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