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个部分要开始讲止观门了:
(五)如何修止观门
论文:〖云何修止观门?为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初各别修,渐次增长;至于成就,任运双行。〗
讲解怎么样是修止观门呢?这个止门和观门,在开始正修之前,你得要先了解什么是止?什么是观?
1、什么是止?什么是观?
止就是息灭一切戏论境界,也就是进入如理作意的实断见惑与思惑的智慧境界,也就是实证解脱境界,和进入如理作意的实证般若实相境界;观就是明见因果生灭之相,也就是现前观察到万法都由实相心体第八识中出生,一切善恶业都由第八识自心如来记存而昭昭不爽。
关于止观法门,有很多大师们都误会了,认为修止观的法门就是每天静坐,求一念不生,这些人并没有真正了解止观的道理。就算他们把双孵的腿功练得很好,连续三个钟头、六个钟头不必放腿;我告诉你:他的止观还是永远都修不好。因为修习止观的内容不是只有禅定,禅定只是止观中的极小部分;而且修学禅定也不在腿功上用心的,而是在觉知心上用功的。
先说禅定好了,如果对于禅定止观里面的中问禅没有详实的了解,他们就算把腿盘断了,还是修不到禅定的;所以纵使能双般六个小时、双盘一整天而不必放腿,那种功夫也都只是表相罢了!但是不知道的人大概都会说:“某某法师、居士的禅定一定修得很好,你看他双腿盘上去整整两个钟头都不动喔!”其实这与禅定的修证不相干,如果没有详实了知禅定修证的道理,腿功只能用来炫惑不知内情的人们,他其实并没有证得禅定。
我在破参以前,有些人以为我禅定功夫很好,但那时的禅定其实没有什么证量,当时只是一坐上去三个钟头不放腿、不起身而已。一般人在第二支香结束时,一定要下去喝个水、洗个手,其实目的不在喝水洗手,目的是在放腿,因为腿很酸啊!只好下座走动走动,下一枝香才能继续奋斗。但是我下午二点一上座,就一直到结束为止,中途不下座。不知道的人以为我禅定功夫很好,那时我会无相念佛了,确实可以三小时不起一个妄念,可是那有什么用呢?既无法破参,也无法发起初禅、二禅啊!再怎么熬也没有用啊!都只是一念不生而心中轻安而已,虽然能够很轻松的这样一直坐下去,可是你轻松的坐上三十年还是没有用,因为古人有一句名言说:“参禅不在腿,念佛不在嘴。”
念佛重在心里面想佛、忆佛,不注重嘴上念的佛号;禅定则不在腿功上用心,而是重在制心一处的离语言妄想贪着上面;至于宗门的参禅,更不重视腿功,而是要用你的觉知心作工具,去寻找你本来就在的第八识非心心——大品般若讲的无心相心——所以参禅不在腿啊!而是注重在你的觉知心如何去用心寻找实相心!可是我当年被这一世的师父教导了错误的参禅知见,也被教导了错误的禅定知见;说句真话,我的依止师教我的是禅与定混乱不分的含糊知见,那是以定为禅的错误知见。所以当时我的师兄弟们也都没有正确知见,他们不晓得这些道理,所以常常有人说:“这位萧某某的禅一定很好。”天晓得,我当时其实苦闷的不得了!只是坐在赤裸的一念不生境界中,无事人一样的只在等候一念相应的时节到来,根本就不知道要去寻找第八识心,根本就没有办法破参啊!
一直到后来下定决心舍弃错误教导的方法,自己参究出来了,后来有一天再去检讨以前被教导的行门,才知道打坐求静、求一念不生的修法,根本就是错误的行门,正是以定为禅而又证不到禅定境界。所以禅三共修时,我都不要求你们正经八百的在那边打坐,也不许你们在那里静坐而修一念不生的功夫。我只要你坐在那边自己参究实相心在哪里,不要乱跑、不要吵到别人就可以了,随你怎么坐都行!正觉禅三的机锋,大多是在吃饭——过堂!的时候使出来的。禅三的饭菜虽然好吃,护三菩萨们都很用心烧出好吃的菜,但是大多数人吃起来总是没什么滋味,不觉得好吃。纵使煮得色香味俱全,你也不会觉得好吃的,因为吃饭时是我机锋最多的时候,也正是你们最难过的时候。
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所以修学止观的人,一定得要有智慧来修,不可盲修瞎炼,唐捐光阴。其实不止是佛教般若的止观,光是修学世间禅定,也得要基本知见具足,否则都是盲修瞎炼,虚耗光阴。四禅八定的三三昧到底是怎么回事?三三昧中的同异在哪里?你也要弄清楚啊!还没有清楚的时候,你每天在那边熬腿,你根本不晓得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三种三昧的分际在哪里?那你要怎么转进?而你的觉知心又要怎么安住在三昧中?你都不晓得啊!那你又要如何修习禅定?这个四禅八定的行门,当然也包括在止观的行门里面,也包含在般若里面;你若还没有证悟,这些止观的行门要怎么去修?都不晓得!对不对?所以说止观的道理一定要先弄清楚,才可实际上去修习;如果来学五、六年后都还不能弄清楚,那你来到正觉同修会就算是白来了!看来诸位都很想听这个止观的行门!但是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留到下一堂课再来分解。
上周最后所讲到的止观,是讲菩萨六度中的第五度;但是佛法所讲的止观,并非只是狭碍定义的止观;所以从广义的止观来说,并不只是第五度中所单讲的四禅八定;因为佛法中的止观,所讲的止和禅定所讲的止有其差异,并且这里面所讲的观和禅定所讲的观也有差异;因为各有差异,由此可以看得见的是这段论文中所讲的止观是比禅定还要广义的;今天我们将会把佛教般若的止观,以及四禅八定的止观,大略的为大家说明一下。当然不可能像《摩诃止观》或《小止观》那么详细的讲,我将会以自己的体验,直接从自心中发露宣示出来,让大家知道:末法时,不但有人能明心、能见性、能过牢关,也仍然有人能修证四禅八定。
言归正传,这一段论文中所讲的止,是说息灭一切戏论而且心中决定不移的境界;既然是讲息灭一切戏论境界而说为止,那么这个止字就绝对不是单指四禅八定的禅定证境;因为禅定功夫再怎么好,都不会超过非想非非想定;可是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终究还是世间戏论的境界,不离三界生死有为法的境界,与二乘菩提世俗谛无关,也与第一义圣谛无关。俗谛是讲二乘法的解脱道,俗谛又名世间钓圣谛,以世俗法蕴处界的缘起性空作为观行的对象,所以又叫世俗谛。为什么二乘菩提是世间的圣谛呢?因为它说的是三界六道一切有情众生的色阴、受、想、行、识四阴所显现出来的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虚妄;如果能够把这个五阴我、十八界我的自我执着灭尽了,就可以成就无余涅槃;因为世俗谛所说的只是解脱道,而且是纯粹就世间缘起无常的五阴、十八界等世俗有为法来说它们的虚妄性,所以就叫作世俗谛,又叫作世间圣谛,所以简称为世谛。世谛的真理既然是要灭尽十八界一切法,那么禅定最高境界的非想非非想定,还是在十八界法之中,仍然还有意根与意识继续存在,都不是究竟了义常住的法性,所以非想非非想定仍然是戏论的境界。
可是现在有很多人不了解“止”的真正意旨,又把自己的禅定高估了,因此会产生了许多的误解,随后就把误解的禅定境界当做已经证得寂灭了,就当做自己已经证得解脱果,而大胆的说自己已经证果了。在现在的台湾,算是佛法比较兴盛的地方,都已经是这样子误会了;至于大陆地区的佛法刚刚复兴,那就更不用提了。因此,三乘菩提所说的“止”是息灭一切的戏论,使心决定不移的住于如理作意的智慧境界中,这才是真正的止。即使是证得世俗谛解脱果而成为阿罗汉,也还是没有究竟远离戏论的境界,因为他们不了解实相,把解脱果当做是究竟果,只是在二乘世俗谛上得止,不能在实相般若第一义圣谛上得止。解脱果的修证都已经这么不容易了,都还没有确实完全远离戏论,何况是还没有断我见、还没有证得解脱果的凡夫呢?所以大众想要亲证佛菩提而确实远离戏论,当然是更加的困难了。
想要远离一切戏论,第一步就是寻求明心而打破无始无明;没有明心以前,谈到般若、谈到唯识的种智,都会成为戏论;因为凡有所说,必定言不及义,不管说得如何玄妙,都说不到第一义谛的真实义;既然所有的言说都讲不到第一义,可想而知,所说的当然就是戏论;既然都是戏论,就表示还没有在真实的如理作意上面心得决定,那当然就是尚未证得“止”的境界;由此缘故,马鸣菩萨说息灭一切的戏论境界名之为止。
我们常常开示说:“法离见闻觉知。”外道们以及佛门内的心外求法的外道们,听了也不懂,就向我开骂了:“你说实相离见闻觉知,见闻觉知灭了以后,那你还修个什么行?”他们从来都是认定觉知心意识就是实相心,心里想的是如何将觉知心修定变成一念不生而变成真如心,不肯让见闻觉知性消失;听到法离见闻觉知,就误会我们说的是把见闻觉知心变成无觉无知,就认为这样子是不可能修行的。但我们讲的是:用这个能觉能知的妄心,去寻找同时存在而又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真如心,这个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心才是真心。可是他们都误会我的意思了。这就好像佛在经里面,明明把佛菩提道讲得很清楚了,解脱道也在四阿含诸经中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了。今天诸位读过《邪见与佛法》之后,再把阿含部诸经都请出来读的时候,会发觉佛已经讲得这么清楚了,可是仍然还有印顺法师……等很多人误会了,因为没找到如来藏的人,智慧不够就是读不懂。
所以真正想要离开一切的戏论境界,就得要先寻求破参明心,当你找到了真如心以后,才会有能力离开戏论境界,以后凡有所说,都是直接就切进第一义谛里面来讲,自己也可以永远心不动摇的安住于实相境界中,这样才是真正的止。因为心里面已经不会再对实相产生任何虚妄的臆想与猜测,心就决定不变的在真实义上面安住下来;既然心得决定、决不摇动,那就叫做止;心还没有决定的人就是不能安住的人,就是未证得止的境界;所以他们心中有时会臆测猜想:“真如心大概是……。”有时听到能言善道的人说出相似佛法时,心中觉得他讲的好像不对,但又无法认定对或不对,心中始终不能决定而变来变去,未能决定,那就表示心尚未止。但是我们自从出道弘法以来,所说的心真如绝对不变,不管人家怎么攻击、怎么批判,我们永远不变,永远都是同一个心真如。
不管别人把哪一部经文摘录出来辨正,我们反而以他们所引证的经文来印证我们所弘的法正确无误,反而显一不他们是误会经文、断章取义;所以我们永远是这个心真如第八识,决定不再改变,这样就叫作做亲证止的境界。如是,心已决然的固定在这一个法上面,永远不再变易见地了,这样就是止。所以佛法般若所说的止,跟禅定所修的止大不相同。禅定的止,与实相的亲证无关,只是叫你把觉知心意识制心一处而住于定境中,心不动摇、不打妄想,发起初禅的觉受境界而得安止觉知心,这就是禅定的止;或者离语言文字的细妄念也都没有了,因此而证得第二禅的等至境界,心得安止;乃至于离语言文字的极细妄念以后,更进一步的离开了心动的境界,连不知何故的心动现象都不存在了,就进入第四禅的境界中,这样也是“心得止”;但这些都是属于四禅八定的三三昧范围,我们稍后再来说。所以修学佛法所说的止观,既不同于外道也修的四禅八定的止观,也不同于二乘法里所说的断我见与我执的止观,因为二乘法是声闻解脱道的行法,不是佛菩提道的行法。
什么是“观”呢?马鸣菩萨说:观就是很清楚的看见了因果的生灭之相。众生在三界六道中有种种的生灭型态,三界六道二十五有中,种种的生灭型态都是果;可是这个果一定要从因中生出来,这些果都是以众生的实相心为因;如果没有这个因,就不可能有所有的果。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实相因,“所造业不亡”这句话,就得要推翻掉了,那就意味着:杀人越货以后的恶业都会消失不见了,业怎么可能还会存在呢?正因为有实相心执藏了众生所造的善业、恶业、净业的所有业种,所以这些业种留到未来世去,遇到众缘和合而成熟的时候,业种就现行了,果报就实行了。缘假使不熟,果报就不会现行。阿罗汉们就是怕缘熟而使得果报现行,所以他们想要入涅槃;入了涅槃以后,剩下未报的业果就永远不会成熟,果报就不会现行,就不会受恶报。
所以在佛法里面说:“如果有人讲:‘如是因、如是果,必定受报。’”那你就告诉他:“你是外道,因为如是因、不一定会有如是果而受报的呀!如果成为阿罗汉以后,拾报入了涅槃,还受什么报?”可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说:“如是因,绝对无报。”那你也可以向他说:“你也是外道。”因为众生都会落入两边呀:“你说‘如是因、如是果,是外道。’那我就讲:‘有这个因,没有果报。’”他以为这样答就对了,没想到又错了。因为还没有成为阿罗汉的话,未来世中因缘际会时“果报还自受”呀!还是跑不掉的。菩萨世世在人间自度度他,永远不离三界,所以善因、恶因在未来无量世中总有一世会成熟的,还是得要受报呀!但是恶因如果遇到大善缘,可能就会变成受善报了。所以如是因,不一定会受如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