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宝宝素食网

素食
资讯门户网站

僧的定义

僧的定义──《杂阿含经》
在与各位分享高僧传心得之前,先与各位说明什么是「僧」?因为现代的佛门对于「僧」的定义已经不清楚了,乃至于一般的大众觉得身穿袈裟、住进寺院,剃头,受声闻戒就是「僧」了,殊不知在小乘佛法之中,对于「僧」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普遍大众对于经典中所记载的内容无法看懂,或无法深入,不过没关系,现在此世唯一通达经典的正觉来为大家隆重讲解什么是 释尊所定下来有关于「僧」的定义,之前 平实导师与各位说过诸佛对于声闻僧的戒律定义各各不同,但对菩萨僧的定义是相同的,现在我们先连载有关「僧」的定义,大家心中先对什么是「僧」了解清楚,如此我们再来跟大家分享「高僧」传的心得,请各位耐心仔细阅读了。
在小乘佛法中,对于比丘是当作「声闻僧」的,事实上声闻僧是有其严格的定义,不是一般出家僧都可以称为声闻僧,经典认为比丘就是必须要正确地了解法,这样才是比丘;如果今天不了解何谓是真正的法,是不能够称之为比丘,这还只是其中的先前条件,而且清楚地宣示于《杂阿含经》之中。
佛以正确的知见来教授众生,也要座下的出家人都有正确的知见,有了正确的知见,才能去服膺,遵守戒行,而能够真正地证果,这样才是符合「僧」的说法。照《杂阿含经》的佛语,没有证果的小乘人,是很难有资格称之为比丘,以名实不符的缘故,如来认为如实地理解「正确知见」,是一切比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如实理解,进而审慎观察,而断除了对于三宝以及四圣谛的疑惑,仍然是属于比丘之外,不入比丘众中。
大乘僧则必须以了解大乘法为根本,但目前许多人已经不清楚何谓大乘法和小乘法的分际,以为只有笼统归纳,便说此心里面有想要度众生便算是大乘僧;然而于大乘经典中已经明白宣示:一切「真正的僧」都必须要有果证,在果证之前,都必须要有正确的知见,这就是佛法对于僧的定义。
《杂阿含经》卷6:
【佛告比丘:
「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比丘!色为常耶?为非常耶?」
答曰:「无常,世尊!」
复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曰:「是苦,世尊!」
「如是,比丘!若无常者是苦,是苦有故,是事起、系着、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头,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故,诸比丘!『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麤、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如是『见、闻、觉、识,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有见言:『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法』,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复有见:『非此我、非此我所、非当来我、非当来我所』,彼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名正慧。
若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佛所狐疑断,于法、于僧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正使放逸,圣弟子决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来,作苦边。
】 (CBETA, T02, no. 99, p. 41, c14-p. 42, a15)
语译如下:「佛告诉比丘说:
「好好专心地听!仔细地思维!我将为你们说明。」
「诸位比丘们!因为『色』有的缘故,『色』的事便生起,『色』便系着,『色』便见缚而产生『我见、我所见』,令众生为这无明所覆盖,贪爱染着加以系缚捆绑,如此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休。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系缚众生而令不得解脱。」
「诸位比丘们!『色』是『常』呢?还是『非常』呢?」
答说:「『无常』,世尊!」
释尊又问:「如果是『无常』的话,那是『苦』吗?」
答说:「是『苦』,世尊!」
「确实如此,比丘们!如果『无常』的是『苦』,是『苦』有的缘故,是这样苦的事生起、产生系着、见缚产生我见、我所见,令众生为这无明所覆盖,贪爱染着加以系缚捆绑,如此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休。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系缚众生而令不得解脱。」
「所以,比丘们!因此对于『所有的种种色,过去、未来、现在的种种色,内、外、麤、细的种种色,好、丑,远、近的种种色』,我们应当了解『这些色并非是我、这些色并非不是我、这些色不是落于我的里面,我也不是落于这些色的里面』,这样便称为正确的智慧。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对于如是『见、闻、觉、识(知),求得随忆、随觉、随观』,则我们应当了解『这些(见闻觉知、忆持觉观)并非是我、这些并非不是我、这些不是落于我的里面,我也不是落于这些的里面』,这样便称为正确的智慧。」
「如果有些见解说到:『有我、有世间、有此世、常、恒、不变易的法』,则我们应当了解到『这些见解所说的并非是我、这些见解所说的并非不是我、这些见解所说的不是落于我的里面,我也不是落于这些见解所说的里面』,这样便称为正确的智慧。」
「如果还有些见解说到:『这并非是我、这并非是我所、这并非是当来的我、这并非是当来的我所』,则我们应当了解到『这些见解所说的并非是我、这些见解所说的并非不是我、这些见解所说的不是落于我的里面,我也不是落于这些见解所说的里面』,这样便称为正确的智慧。」
「如果多闻圣弟子对于这样的六种见解处,审慎观察『非我、非我所有』,如是观察,对于『佛』所狐疑的地方加以断除,对于『法』、对于『僧』也是将其狐疑之处同样加以断除,这样便称为『比丘』。多闻圣弟子便不再随意作出不适当的身、口、意业,来趣向于三恶道,这正是使得个人经由放逸而离开佛道;因此圣弟子决定趣向三菩提,历经七次天人的往来,而证得阿罗汉果,达到苦的边际而永不受苦。」
《杂阿含经》卷6:【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多闻圣弟子于此六见处,观察非我、非我所,如是观者,于苦狐疑断,于习、灭、道狐疑断,是名比丘。多闻圣弟子不复堪任作身、口、意业,趣三恶道,如是广说,乃至作苦边。」】(CBETA, T02, no. 99, p. 42, a17-22)
这是类似的经典所说,而只有断除狐疑之处,由「佛法僧」改成「苦习灭道」,有地方说「苦集灭道」,这就是四圣谛。
所以什么叫作是比丘?必须于六种见解之处有正确的了知,并且观察后,对「佛法僧」三宝的狐疑断除,对「苦集灭道」四圣谛的狐疑断除,这样的人才可称之为「比丘」。什么是六种见解呢?
1. 对于「色受想行识本身」能够让众生沉沦于生死轮回,彻底了知。
2. 对于「色受想行识本身是苦、空、无常」,能够让众生沉沦于生死苦海,彻底了知。
3. 对于「色受想行识」,了解其并非是我,并非不是我,我不在这里面,这也不在我里面,彻底了知。
4. 对于「见闻觉知以及随起的忆想、觉照、观察」,并非是我、并非不是我、我不在其里面,这也不在我里面,彻底了知。
5. 对于有说「有我、有世间、有不变易之法」等,了解这并非是我、并非不是我、我不在这里面,这也不在我里面,如此彻底了知。
6. 对于有说「这不是我、这不是我所、这不是未来的我、这不是未来的我所」等,这并非是我、并非不是我、我不在这里面,这也不在我里面,如此彻底了知。
在这六种见解之中,观察「非我」和「非我所」,知道一切五蕴都是「非我、非我所」,这样因就小乘人的部分断除疑惑,对于三宝的疑惑永断。所以观察诸蕴非我,了达诸蕴之中无有一个可论的实质我,从中了解「非是我」和「非是我所有的」,如此则断除三界中的我见,并对于佛法僧三宝不疑,则断除种种疑见,又对于四圣谛不怀疑,因此可以确立正确的知见,知道解脱道的原理,因此自会断除种种不如理的戒禁取见,因为行者知道如何能够到达苦的边际,而将苦断尽,因此 释尊说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比丘」。在《杂阿含经》中有五处经文提到了类似上文中的比丘的定义,都是在说明从这六个见解中去了解「非我、非我所」,并断除狐疑。但是《阿含经》并没有特别引申这意涵,就是说没有特别要解释「非异我」的部分,只要作遮止分,提出「非我」、「非我所」的审慎观察观行,确立不移,这样又将对于三宝的疑惑断除,对四圣谛的道理的疑惑断除,这样就必然可以走向苦的边际,这就是断除三缚结的初果圣人。
初果叫做预流,预入圣流,就是说虽然他才刚得证初果,不算是圣人,但是一定会成就圣位,所以就一起算他是。因此何谓比丘?要名实相符,至少也要初果成就,才能于释尊座下称之为比丘。就算是无法快速得证,也至少要有清楚正确的知见,对于「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是接受的,而观察的时候,当然因为知见的限囿,是不可能那么可以审慎观察这蕴处界「非异我」,但可观行「非我」和「非我所」,所以这经典已经明确开示,出家僧众应该于何处用心。
对于「不相在」的意思,可能大家不是很了解,这举「色」来作例子,比如说「色」和「我」不相在,这意思就是说,「色没有包涵整个我」,「我也没有包涵整个色」,「不相在」的意思是说:某某在某某的里面,就是说某一个比较大,将另外一个整个包涵、涵盖、含摄的意思。比如说,如果是色的范围比较大,大到将我包涵起来,就是说我在色中,我在色的里面,色已经涵盖整个我。因此不相在的意思就是说彼此都没有将对方包涵在里面。
对于「梵天」、「梵我」的这两种外道来说,不能如实了解什么是「梵行」,什么叫做是「清净行」,「无污染行」,这是因为「梵天」和「梵我」的思想不知道什么是法。
所以如来才要说法,让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法;如果娑婆世界已经有真正的法,如来就不会示现于人间,将「我就是梵」,「梵就是我」,「我于一切色中」,「一切世界就是我」等种种不如理作意的见解予以驳斥,因此说「非我」和「不相在」。在 佛陀示现从外道修学的阶段,那些以为证得涅盘境界的大师们,为 佛陀显示自身的证量,其中便以为「一切色就是我」,即「一切世界就是我」,「我就是在一切世界中」,以为这就是「我」的扩大,以为这样的定中受用、觉受就是涅盘,而记说此为「梵」,「我」以身证而知此「梵」,故「梵我合一」,此为 佛陀所痛斥,以「我」并不在色中,色也不在「我」中,「色」和「我」是「不相在」。
但是 如来的说法已经是非常的清楚,隐含有许多的意旨,但许多人却无法清楚地得知,这当然也是很奇怪,这只能说许多的大师太喜欢笼罩人,明明对于 如来的真正意旨并不清楚,可是还是「乐于说法」,却不知道所说的却会「坏法」,是不如理作意的法,对于「法」以为是可以任意说,凭着自己的意思随便说说,以为这样可以自受「弘扬佛法」,却不知道这在佛法是「禁忌」,是不如法的,而且不仅仅未来要负因果,当生就要受到其他比丘的斥责,乃至叫到 释尊面前予以痛斥,一字一句,一字一句说清楚,针对不对的地方而予以「修理」的。
可是一般以为自己也可以「说法」的人,完全不晓得这其中的利害,以为不说法不行,如何可以利益众生?因此就拼命地到处「胡说」,「乱说」,「随便说说」,以为穿上袈裟,受了具足戒,便可以说法,真的是大错特错!只有知道法的人,才可以说,其他的人说的,必然因为不知道法,而持有异说,这一下不是将自己的此生来扮演「外道」,就是扮演「假出家人」,就是扮演「佛门外道」,因为一定抵触 佛说,一定抵触善知识说,所以必然要受未来极不可爱乐之异熟果报,于果报中或是出生于三恶道中,或是于人道中出生但是一切颠沛流离、知见阙如、受人诳骗,若是修行,便会遭到财货、身体、时间种种损失,这就是以「无明」来教导众生所得到的种种余报,因为果报中的有「正报」、「华报」和「余报」,坏法的正报必定是落于三恶道。
余报便会尽不可说的久远时节而难以脱离,因为种子流注而要反过来历经种种受人诳骗,因为自己于说法中之所误导之一切众生非止仅于其当生,若是其著作一直流传于世,本身透过其在生之时所创立的基金会财力的供输,不断印刷结缘,因为未来际此人即使殁后百年已无著作权之限制,又不断有结缘书、网络之结缘电子书,一直告诉众生错误的观念,则此有情则加重其过失,不因为其当生之五蕴已经灭去,而可将因果过失化为乌有,所以一一诳骗众生之处,就尽未来际一一受诸有情诳骗,如是因果历历不爽!因此只有不清楚其中的过失者,才会于自而称大师,才会于经典不明了处,于禅宗甚深理路公案上,大胆作解,此为狂人!非是学佛之人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