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宗以《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建立宗门意旨,故名三论宗。此三大论,皆以般若空性实相心为主旨,故又名般若宗。此外,此宗三论之空性义,乃是宣示如来藏空性,然因此宗学者少有得证如来藏空性者,未亲证知而生误会,乃以一切法空为此宗之空义;他宗他派未悟之人亦复如是不解三论真义,误以一切法空为三论之主旨;于是宗内宗外一切凡俗,皆谓三论宗为大乘空宗。
佛灭度后约七百年许,龙树菩萨依大般若经,造《无畏论》,总有十万偈,宣示藏识空性法门。后由此论中拈出八不之颂,依中道涅盘智证修断......等门,分析辨正,成立百偈,建立二十七种观门,宣示八不中道正理,即是《中论》。后复择《中论》之精要,合成十二种略观法门,宣示藏识般若中道,即是《十二门论》。后有弟子提婆论师,绍继师业,造《百论》二卷,以十品论破斥外道,一一品各有十论,故名百论。
此宗之法本来正真,然三传至天竺智光论师时,判教即生错误。如《华严经探玄记》所载,智光论师以般若经为究竟义,立三时教:初时心境俱有《阿含经法》也,唯摄二乘根性;次时境空心有,《解深密经》法也,通摄大小二乘根机;末时心境俱空,《般若经》法也,唯摄菩萨根性。
然此判教非实。三乘佛法悉依有情自心藏识而说,阿含时偏显蕴处界空,主证解脱果,然非未说第八识空性心;隐覆密义而宣示故。般若时偏显涅盘非是断灭空,偏显藏识空性心之空性--无我性,偏显空性心之中道性--非一切法空之断灭空;所述唯在对治未悟二乘菩提之二乘凡夫,声闻初果亲观十八界空已,不堕「涅盘是一切法空」之邪见故,曾闻佛与大阿罗汉宣示涅盘有本际不灭故;般若时主说藏识中道空性之性,唯在般若总相智与别相智,尚未述及能令佛子成究竟佛之般若种智。为令佛子证般若空性心者能入初地乃至佛地,故说《解深密经》等种智法门,《楞伽经》亦此时摄也。后时中国嘉祥法师所判,方是正判,如余无异。至于三论之正义,容俟未来我会诸师另行批注;此处限于篇幅,不另疏解。
此宗学说式微已久,传至今日,益生淆讹,多堕大乘恶取空中,反责他人证悟藏识空性为自性见、为外道神我。略举一二如左:
印顺法师误会三论宗般若空性义为一切法空,认同智光论师以后已经偏差之后期空宗论典﹙主要为应成派中观见﹚,更抱怨玄奘三藏法师不予翻译:「后期佛教的空宗论典,是我们所欠缺的,但不是没有翻译的机会,这不得不要怪玄奘师资了!」﹙《华雨集--四》之《法海探珍》八七页﹚又云:「后起的空宗,是藏文佛学的骄傲!不但论典多,派别多,且受了时代的影响,所以还是非常精严的。」﹙同书八八、八九页﹚
然而印顺法师迷于密宗之空宗,为应成派中观所惑。唐玄奘大师之修为,至少是三地之入地心,何有不知应成中观之堕处者?直以应成中观之见邪谬,否定七识及八识,已为玄奘大师于《成唯识论》中广破;既造论广破之,焉有可能认同?而复翻译广弘之?无斯理也!印老不解,翻责玄奘之未译,翻以应成中观凡夫邪见为空宗真义,名为颠倒邪见。
印老主张一切法缘起性空,否定涅盘本际第八识而说缘起性空,非依涅盘本际说一切法空,本质是断灭论者,并主张「大乘经多明一切法空」﹙《华雨集--四》六九页﹚,「初期大乘是一切皆空说」﹙华雨集--四》七页﹚。又误会《解深密经》说第二时教为一切法空﹙《华雨集--四》八二页﹚。
印老主张般若经所说为「甚深之一切法空」:「说到大乘空义,很自然的想到了《般若经》与龙树论。《般若经》与龙树论,公认为着重于空义的阐扬,以一切法空为究竟的。」﹙《空之探究》页一三七﹚又云:「...如《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空,就充分表示了这一特色。那末,《般若经》所说的一切法空,到底表示了什么内容呢孤...」﹙页一四三﹚
然而《般若经》及龙树之论,皆非阐释一切法空,乃是宣示自心藏识之空性有性及中道性,宣示藏识能生蕴处界而蕴处界空,宣示藏识之清净性--不于证果与不证果起分别想......等;非如印顺法师之误解般若为一切法空。
若般若为一切法空,则般若成断见;若执一切法空为般若,后执此般若为实有,则如人见牛有角,起兔无角想,后执兔无角法为不可破坏之真理,则堕戏论,无关第一义般若故,般若第一义所说乃是有情生命之本源故。未悟凡夫不知不证般若,妄谓般若所说为一切法空,堕于断见及兔无角戏论中,不入佛法,不名宗通。
般若非说一切法空,于《增一阿含经》中已说端倪。如文殊菩萨为令大众知佛法非是断灭空,故意于佛前颠倒说,谓一切法空;由央掘魔罗演示第一义谛:
譬如有愚夫,见雹生妄想,谓是琉璃珠,取已执持归,
置之瓶器中,守护如真宝;不久悉融消,空想默然住,
于余真琉璃,亦复作空想。
文殊亦如是,修习极空寂,常作空思惟,破坏一切法;
解脱实不空,而作极空想,犹如见雹消,滥坏余真实;
汝今亦如是,滥起极空想,见于空法已,不空亦谓空。
有异法是空,有异法不空:
一切诸烦恼,譬如彼雨雹,一切不善坏,犹如雹融消;
如真琉璃宝、谓如来常住,如真琉璃宝、谓是佛解脱。
虚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脱色是佛,非色是二乘;
云何极空相,而言真解脱?文殊宜谛思,莫不分别想。
譬如空聚落,川竭瓶无水,非无彼诸器,中虚故名空;
如来真解脱,不空亦如是,出离一切过,故说解脱空。
如来实不空,离一切烦恼、及诸天人阴,是故说名空。
语译如下:譬如有愚痴凡夫,见天降冰雹而生虚妄想,说冰雹是琉璃珠,便执取冰雹回家,放置于瓶子陶器中,谨慎看守如护真宝;不久之后全部融解消失,这愚夫不知是何道理令琉璃珠消失,于彼空作妄想默然而住,由此缘故于其余真正琉璃珠,亦以为会融消变空。
你文殊也像这愚人,修习极空寂之法,常于一切法作空无之思惟,因此破坏一切法之法性;解脱其实不是断灭空,而你却作极空之想,好像愚人见冰雹融消了,思想混滥便以为其余真琉璃珠也不真实;你如今也像那愚人,浮滥的生起一切法空之极空究竟空妄想,见到了蕴处界空法以后,那不空的本际你也说是空。
有另一个法是空,有另一个法不空:所谓空的法是说,一切诸烦恼,好像那如雨般降下的冰雹,一切不善烦恼悉皆毁坏,好比冰雹融消一样;所谓不空是犹如真的琉璃宝--是说如来常住不灭,犹如真琉璃宝--是说佛的解脱。
有色法如虚空一般示现化身,是佛境界;灭除一切色法,是二乘境界;解脱之色是佛境界﹙藉无漏有为法利益有情永无穷尽﹚,灭一切色法是二乘境界﹙入无余涅盘永取寂灭﹚;云何一切断灭之极空相﹙一切法空﹚而可说是真正的解脱?文殊你应当详细正确的思惟,不可不于此理作分别想。
譬如已经人去楼空的村庄、枯竭的河川、瓶中无水,并非没有了村庄河川瓶子,由于其中已经虚无了,所以说是空;如来的真实解脱不是断灭空的道理也像这样,是由于出离一切过失,所以说之为解脱空。
如来真实不是断灭空,远离一切烦恼及诸天诸人五阴四阴,由此缘故说名为空。
以上《增一阿含经》之偈,谓二乘人灭诸烦恼已,令本际住无余涅盘,蕴处界俱灭,十八界灭尽无余,故说:「非色是二乘」;然诸佛灭尽烦恼已,复灭尽所知障随眠,识种永无变易,却不令本际住无余涅盘,而入无住处涅盘--不住生死亦不入涅盘--尽未来际以无漏有为法利乐有情,常有化现色相住于三界利益有情,名为虚空色、解脱色。犹如村落人去楼空,河川枯竭,瓶中无水,不可谓为一切皆空;仍有村落枯河干瓶,而以人空水空说名为空。涅盘亦如是,真心本际中之烦恼种断尽,故灭蕴处界,不生后有,说名为空,非谓真心本际亦断灭不存。亦不可因见二乘灭尽十八界,成十八界空,而谓佛亦断灭十八界成为空相,谓为一切法空;如来永不入灭故,常依无住处涅盘利乐有情无尽时故,常有虚空色解脱色随缘应赴故。《大般若经》六百卷、中品小品般若及《金刚经、心经》所说,莫非此理;龙树之《中论、十二门论》亦复如是,依如来藏空性心而说其中道性,如是方名般若,是法界实相故;非以一切法空为般若,一切法空非是法界实相故,是断灭见故。若执一切法空是般若、是究竟理,而否定真心本际者,则堕无因论及兔无角戏论中,不可取法也。
如是,印顺法师错会般若为一切法空,否定本际第八识,堕无因论中,即成断见论,虽然坚称自己所说是般若中道,其实是建立见及诽谤见﹙详拙著《楞伽经详解》第二、三、四辑分述﹚,佛于《大乘入楞伽经》卷七中,曾如是斥责印老此一类邪见:
有物无因生,妄谓离断常,亦谓离有无,妄计为中道。
妄计无因论,无因是断见;不了外物故,坏灭于中道。
恐堕于断见,不舍所执法;以建立诽谤,妄说为中道。
不意印顺法师如是聪明,仍堕佛所预破之无因论中,否定藏识因,成诽谤见;又恐人责彼为断见,复建立意识细心不坏,为生死轮回之三世前后连结者,又成建立见;以如是诽谤见及建立见,妄说缘起性空之法实有不坏、是究竟义;不知缘起性空之法依蕴处界有,蕴处界法暂有非实,析之亦空,故缘起性空之法随之亦空,非有实法不坏,依「蕴处界有」而有。犹如兔无角法依牛有角法而有,牛角析之至再,终归于无,则兔无角法亦随之无,焉可谓「牛角非实,兔无角实有」?此理不通。故外于如来藏而有之「缘起性空、一切法空」皆非实法,无常及假有之法焉可名为中道般若?无关法界实相故,无关第一义真理故,观待于蕴处界不实法而有故。
如是,三论宗内,自古至今皆有未悟凡夫,以情解思惟臆度揣测,妄谓甚深般若为一切法空、为一切法缘起性空,不知一切法之法性乃依藏识而有,不知般若诸经所说乃是藏识之双具有性与空性,不知涅盘本际之中道义;如是教相教派之三论宗,焉能于佛法中有其地位?应速回归般若诸经所述真心本际之中道义,方名真正般若。然欲证解如是般若,须先实证真心本际;由真心本际极难亲证故,般若极难证解,故说般若甚深,非凡愚所知。
复次,三论宗徒修习唯识学者极多,密宗应成派中观师少有不修习唯识学者;然此宗人既先预设立场否定藏识,即不能证解真实唯识门,唯能稍解虚妄唯识门,则不能实证中观真义,亦于唯识种智生诸误解,不名宗通。如此宗人常引唯识种智所说三无性语,误会三无性义故,诽谤种智所说三自性为不了义法、为实无三自性,妄谓三自性乃是名言施设。当知三无性者,乃为诸已证三自性者,欲令其实证有余涅盘,故云三无性,乃依藏识自住境界而说,非无三自性也。
若无三自性,则无依他起性;无依他起性,则无蕴处界,其谁修证三无性?若无遍计执性,尚无无明业爱种子,则亦必无此世身心,其谁修证三无性?若无圆成实性,则无依他起性与遍计执性,尚无此世蕴处界,谁于依他起性上修除遍计执性而成就解脱果?若无真心本际之圆成实性,尚不能有三界有情身心,其谁修学般若中观唯识种智成就佛菩提果?是故《成唯识论》卷九云:「三颂总显诸契经中,说无性言非极了义,诸有智者不应依之总拨诸法都无自性。」唯有为诸已经如实亲证三自性者,方为咐嘱「三性三无性」;未实证三自性者,当自戮力实证三自性,证已方能真知三无性义。欲证三自性者,不得否定自心藏识,自心藏识即是三自性中之圆成实性故。
中观学者当知:中观般若层别有三,一者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七住菩萨之明心智慧也;二者别相智,悟后依善知识,或自有能力依《般若经》熏习别相智,此乃三贤位至初地入地心之通达位般若中观也;三者地后菩萨所修般若种智,至究竟佛位圆满种智,方成究竟般若中观。般若中观之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悉依藏识别别阶位之修证智慧而建立,不可离于藏识、否定藏识,而有般若中观之可证也。
未证藏识者不明般若正义,不明般若者不能证解三自性,则不能证解三无性正义;如是类人若学唯识,则不能证解真实唯识门之种智般若,必堕空无,必堕虚妄唯识门之法相中,起诸戏论;亦必堕入无因论中,执兔无角法﹙一切法空﹚为真实不坏法,以此邪见为般若。
中观学者若学唯识之理,必须谨记今人日慧法师之语:「唯识宗义,西藏之作,纯粹为虚相派之古学。...然玄奘所传护法戒贤的实相今学,汉译大藏经中,蕴藏资料相当丰富,要当别加研究,出其体要,析其精义以显扬之,才有意义、有价值。」﹙《四部宗义略论讲释》序文﹚
日慧法师又云:「今有人自称我证某果,我登某地;据我观察,大妄语自欺欺人则有之,证果登地则无其事。何以故?所言所行非佛法故。凡夫不能说佛正法、行圣正行,本是平常事,无可厚非;若是说开了悟、证了果、登了地,仍不能说正法、行正行,除了自欺欺人而外,是没有道理可说的。正信佛教徒宜慎听谎言,应察其人之言、观其人之行,勿为异端邪说怪力乱神所误是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