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次
紫柏老人集(达观大师)
示念佛切要(憨山大师)
示净心居士
净土法语(幽溪法师)
西方合论(袁宏道)
纪 梦(袁中道)
答卓发之文学(无异禅师)
追顶念佛法(三峰禅师)
净土偈
结坛持《往生咒》偈(蕅益大师)
结坛念佛回向文
示念佛法门
示法源
示王心葵
示郭善友
答卓左车茶话
示丁耕野居士(截流禅师)
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
念佛说(张光纬)
书《净土约说》后(翁叔元)
与茅静远居士书(思齐法师)
示禅者念佛
紫柏老人集
达观大师
僧海洲参,师问曰:“汝出家为甚么?”曰:“为求出苦。”师曰:“以何法而求出苦?”曰:“我资钝,但念佛。”师曰:“汝念佛常间断否?”曰:“合眼睡时便忘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念一万年也没干!汝自今而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方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便罢。如此做了三、二十番,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断矣。且世上念佛的人,或三、二十年,或尽形寿念佛,及到临时,却又无用。此是睡梦中不曾有念头故也。人生如觉,人死如梦。所以梦中念得佛人,临死自然不乱也。”
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菩萨、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这一句阿弥陀佛,而度苦海。然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直在欢喜、烦恼两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也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不能动,死生境上自然不惊怖。今人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撇在脑后,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念佛,果能于爱憎关头不昧此句阿弥陀佛,而现在不得受用、临终不得往生,我舌根必然破烂。你若不依我法行,则念佛无有灵验,过仍在汝,与我无干。
嘉靖初,蒲之万固寺背七里许,有刹曰赞叹。其中老衲义秀者,温里人,精进敦实,日课阿弥陀佛十万余声,朝夕无间,五十余年。至于经行之所,砖砌成漕,或穿及底。人试补之,久复成漕,今犹在也。初有贫寒子不能自活,来依秀,秀纳之。久之见其动静弗佳,因呵曰:“汝真贼也!”无何,果约其党,乘夜击秀。初击,秀称佛声犹洪。再击,秀称佛声弗断,然亦微矣,因死。噫!当垂绝之时,佛声弗断,至于股折,能跏趺而逝。非五十年志气坚强劲正,乌能至此!
示念佛切要
憨山大师
念佛求生净土一门,原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发心因要了生死,方才肯念佛。只说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毕竟向何处念?若念佛的心,断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是知爱根乃生死之根株。推此爱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从无始最初有生死以来,生生世世,舍身受身,皆是爱欲流转,直至今日,翻思从前何曾有一念暂离此爱根耶?如此爱根种子,积劫深厚,故生死无穷。今日方才发心念佛,只望空求生西方,连爱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断着?既不知生死之根,则念佛一边念,生死根只听长。如此念佛,与生死两不相关。念到临命终时,只见生死爱根现前,那时方知佛全不得力,却怨念佛无灵验,悔之迟矣!故劝今念佛的人,先要知爱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断这爱根。即日用现前,在家念佛,眼中见得儿女子孙、家缘财产,无一件不是爱的,则无一事、无一念不是生死活计,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时,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爱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听念,爱只听长。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回光看看,者一声佛,果能敌得者爱么?果能断得者爱么?若断不得者爱,毕竟如何了得生死?以爱缘多生习熟,念佛才发心,甚生疏,又不切实,因此不得力。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则临命终时毕竟主张不得。故劝念佛人,第一要知为生死心切,要断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斩断,则念念是了生死之时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见血,若不出生死,则诸佛堕妄语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时节也,岂更有别妙法哉?
示净心居士
往老人过吴中,净心居士参礼请益,老人示之以念佛法门。以念佛如水清珠,能清浊水,故以“净心”为道号。别数年矣,今书来云:念佛难成一片,复请开示。
老人因示之曰:修行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生死心不切,如何敢云念佛成片?且众生无量劫来,念念妄想,情根固蔽。即今生出世,何曾一念痛为生死?日用念念循情,未常返省。今欲以虚浮信心,就要断多劫生死,所谓滴水救积薪之火,岂有是理哉?若果为生死心切,念念若救头燃,只恐一失人身,百劫难复。要将此一声佛咬定,定要敌过妄想,一切处念念现前,不被妄想遮障。如此下苦切工夫,久久纯熟,自然相应,如此不求成片而自成一片矣。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告诉不得他人,全要自己着力。若但将念佛作面皮,如此驴年无受用时。直须勇猛,更莫迟疑!
净土法语
幽溪法师
杨次公云:“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极乐。”娑婆有一爱之不轻,则临终为此爱所牵,矧多爱乎?极乐有一念之不一,则临终为此念所转,矧多念乎?夫爱有轻焉、重焉、厚焉、薄焉、正报焉、依报焉。历举其目,则父母妻子、昆弟朋友、功名富贵、文章诗赋、道术技艺、衣服饮食、屋室田园、林泉花卉、珍宝玩物,不可以尽。有一物之不忘,爱也。有一念之不遗,爱也。有一爱存于怀,则念不一。有一念不归于一,则不得生。
或问:轻爱有道乎?
曰:轻爱莫要于一念。
又问:一念有道乎?
曰:一念莫要于轻爱。盖念不一,由散心异缘使然。散心异缘,由逐境纷驰使然。娑婆有一境,则众生有一心。众生有一心,则娑婆有一境。聚缘内摇,趣外奔逸。心境交驰,爱若尘沙。故欲轻其爱者,莫若杜其境。众境皆空,万缘都寂。万缘都寂,一念自成。一念若成,则爱缘俱尽矣。
曰:杜境有道乎?
曰:杜境者,非屏除万有也,亦非闭目不观也。即境以了其虚,会本以空其末也。万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万法空而本性现,本性现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强。《楞严》所谓:“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原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是以欲杜其境,莫若体物虚。体物虚,则情自绝。情绝则爱自不生,而唯心现,念一成。故《圆觉》云:“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一去一留,不容转侧。功效之速,有若桴鼓。学道之士,于此宜尽心焉!
四、悲愿行者。诸佛菩萨性海无尽,供养无尽,戒施无尽,饶益无尽。故天亲菩萨“净土五念门”,以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四种,为成就入功德门;回向一切烦恼众生,拔世间苦,为成就出功德门。菩萨修五念门,速得阿耨菩提。
难曰:《净名经》“观众生如梦所见,已寤则无”等。发愿利生,将无眼见空华耶?
答:《智度论》引佛云:“无佛者,破著佛想,不言取无佛相。当知无众生者,破众生想,不言取无众生相。”故《净名》谓:“菩萨作是观已,自言我当为众生说无众生法,是名真实慈也。”故知菩萨种种度生,是深达无众生义。若见有众生,即见有我,慈悲心劣,岂能行如是二种饶益之行?佛告比丘:“功德果报甚深,无有如我知恩分者。我本以欲心无厌足故得佛,今虽更无功德可得,我欲心亦不休。”当知行海无边,非丈竿尺木所能探其底里。痴儿见人指门前竿云“在天半”。即计量言:“从地至天,止两竿许。”佛法戏论,亦复如是。
五、称法行者。法界海无量无边,行海亦无量无边。是故菩萨一切行,皆称自性,非有非无,非行非不行,称法自性,非初心得,非后心得。今当略出其相:一、菩萨度一切众生,究竟无余涅槃,而生界不减。如登场傀儡,悲笑宛然,唯一土泥,空无所有。二、菩萨行五无间,而无恼恚。至地狱,无罪垢。至畜生,无无明、骄慢等过。如女子离魂,乃至生子,而身常在母前。三、菩萨自身入定,他身起;一身入定,多身起;有情身入定,无情身起。如猛虎起尸,跪拜作舞,唯虎所欲,而尸无知。四、菩萨于小众生身中转大法轮,燃大法炬,震大法雷,魔宫摧毁,大地震动,度无量无边众生,而此小众生不觉不知。如天帝乐人,逃入小女子鼻孔,而女不觉知。五、菩萨欲久住世,即以念顷衍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欲少住世,即以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劫缩为念顷。如小儿看灯中走马,计其多寡首尾,了不可得。若证如是不思议行者,一念中三世诸佛净土摄入无余。是谓菩萨庄严净土之行。以无思智照之可见,非情量所能猜度。何以故?自性超一切量故。
纪 梦
袁中道
万历甲寅十月十五夜,课毕趺坐。忽瞑去,如得定。俄魂出屋上,月正明,不觉飘然轻举,疾如飞鸟。云中二童子驶呼予曰:“逐我来!”盖西行也。下视城邑村落,若蜂衙蚁穴。
俄二童子下至地,曰:“住。”予随下,见坦道如绳,平如掌。视其地,非沙石,光耀滑腻。逐路有渠,文石为砌,宽十余丈许。渠中五色莲,芳香非常。渠上树,枝叶晃耀,好鸟和鸣。间有金桥界渠,栏楯交罗。树内楼阁,整丽无比。楼中人清美妍好,宛若仙,皆睨予而笑。
童子行速,予追不及,大呼曰:“可于金桥少待!”童子如言,始及之,共倚桥上宝栏少息。
予揖问:“卿何人?此何处?幸为我言。”
曰:“予灵和先生侍者也,先生与卿有所晤言。”
予曰:“先生何人?”
曰:“即令兄中郎先生。相见自为卿言,可疾往。”
复取道至一处,树十余株,叶翠羽,花金瓣。树下池水汩汩,池上白玉扉。一童先入。一童导过楼阁二十余重,金色晃耀,灵花异草拂檐楹。至一楼下,一人下迎,神似中郎,而颜如玉。衣若云霞,长丈余。见而喜曰:“弟至矣!”携手上楼设拜,有四、五天人来共坐。
中郎曰:“此西方边地也。信解未成,戒宝未全者,多生此,亦名懈慢国。上方有化佛楼台,前有大池可百由旬。中有妙莲,众生托体,满则散处楼台,与有缘净友相聚。以无淫声美色,胜解易成,不久进为净土中人。”
予私念,如此尚是边地耶?问:“兄生何处?”
中郎曰:“我净愿虽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时。今居净域矣。终以乘急戒缓,仅地居,不得与大士升虚空宝阁,尚需进修耳。幸宿生智慧猛利,又曾作《西方论》,赞叹如来不可思议度生之力,感得飞行自在,游诸剎土。诸佛说法,皆得往听,此实为胜。”
拉予行,冉冉上升,倏忽千万里。至一处,随中郎下。无日月,无昼夜,光耀无障蔽。皆以琉璃为地,内外映彻,以黄金绳杂厕间错,界以七宝,分剂分明。树皆旃檀、吉祥,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数千万重。一一叶,出众妙花,作异宝色。下为宝池,波扬无量自然妙声,其底沙纯以金刚,池中众宝莲,叶五色光。池上隐隐危楼回带,阁道旁出,栋宇相承,窗闼交映,阶墀轩楹,种种满足。皆有无量乐器,演诸法音。大小《弥陀经》所载,十不得其秒忽耳。仰而睇之,空中楼阁,皆如云气。
中郎曰:“汝所见,净土地行众生光景也。过此为法身大士住处,甚美妙,千倍万倍于此,神通亦百倍千倍于此。吾以慧力游其间,不得住也。过此为十地、等觉所居,吾亦不得而知。过此为妙觉所居,唯佛与佛乃能知之。”
语罢,复至一处。无墙垣,有栏楯,院宇光耀非常,不知何物为之。觉黄金、白玉皆如土色。共坐一楼下少谈。
中郎曰:“吾不图乐之至此极也!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予亲见同人矣。弟般若气分颇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亦狂慧也。归五浊,趁强健,实悟实修,兼持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久自有良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龙树《六斋法》见存,遵而行之。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清泰者也。虽说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我与汝空王劫时,世为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已得善地,恐汝堕落,方便神力摄汝至此。净秽相隔,不得久留。”
予更问伯修诸人生处。曰:“生处皆佳,汝后自知。”忽凌空而逝。
予起步池上,如堕。一骇而醒,通身汗下。时残灯在篝,明月照窗,更四下矣。
答卓发之文学
无异禅师
问:华严会中,二乘如盲如聋,然亦兼摄声闻,以包含无量乘故。此经虽云二乘种不生,乃所宣道品,大小互通,正与《华严.四圣谛品》不异,故有生彼经劫方证小果者。如《大智度论》言:弥陀亦以三乘度生。自应三藏五教总摄,何云不摄小乘?且既通《杂华》,复不能通《杂华》所摄无量乘耶?
答:居士既知《华严》摄无量乘,岂不知上德声闻,如身子、目连,杜视绝听,悉是如来胜方便力故。为导引一类小机,发起深信,信于-乘。如《法华》云:佛以无数方便引导众生,其实皆为一佛乘故。此经云二乘种不生者,正为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者。《钞》云:“岂独凡夫,亦度二乘圣人。”二乘既生,况菩萨不生?弥陀以三乘度生,当无疑惑。既以三乘化导,亦摄无量乘。二经互通,不言可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