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教养子女的基本原则和态度,这个部分我们分成以下六点来作说明。
第一、以身作则。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有些父母言行不一,譬如要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却载着孩子闯红灯;甚至于有父亲责备孩子说:你为什么偷同学的铅笔啊?爸爸从公司里拿那么多铅笔回来给你,难道还不够用吗?如此的身教,怎么能够教孩子不去侵占别人的财物呢?因此,要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父母就不能作偷鸡摸狗的事,只要父母身口意清净了,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第二、要了解孩子的能力和性向,因势利导。孩子由于往世所熏所习之不同,如来藏中所含藏的种子就不会一样,因此每个孩子的能力、兴趣、资质、性格就会有个别差异存在。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孩子的学业都名列前茅,更不能期望每个孩子都当医生,只要顺着他们的能力、性向和兴趣,作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孩子们都会有所成就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行出状元。重要的是为人父母者,要如何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和伯乐呢?这就必须要有能够鉴照众生根性,和引导不同根性众生的智慧了。
第三、公平对待不偏袒。由于每个孩子过去生和父母所结下的缘不尽相同,所以父母和每个孩子之间的关系,也有着微妙的差异存在。虽然如此,父母仍然必须以公平的态度来面对每一个孩子,如果对待子女稍有不公平,他们马上就会察觉出来,孩子对父母关爱的感受是相当敏感的。如果父母有所偏袒或忽略,往往会造成兄弟姊妹之间互相嫉妒、争宠、冲突,不仅对父母产生不信任,甚至于会影响手足之间的感情。
第四、适度的要求和约束。教养孩子就像放风筝一样,给予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也要有适度的拉力,才不会造成失控或不知去向;如果能从他律发展成自律,那么不但父母轻松孩子也快活,这也是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过犹不及。如何拿捏松紧分寸,在在都考验着父母的智慧呢。
第五、暗示而不姑息。孩子做错事不要苛责,也不要姑息,苛责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反省的机会,姑息会让孩子一错再错。因此,父母亲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应该作适当的暗示和引导,让孩子能够用心去体会、思考和判断,然后自我调整,改过向善。人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情在一世又一世的生命流转里,每一世舍报后,此世意识就断灭了,这一世的意识无法去到未来世,因此当这一世又呱呱堕地时,过去世所学的都忘光光,一切都得从头再学起;因此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做错事,也允许孩子在摸索中长大,父母仅需要担任支持、协助和引导的角色就可以,而不必整天担心害怕孩子会犯错。
第六、态度与方式要协调一致。夫妻双方或者两代之间,对教养孩子的态度要一致,如果宽严不一或前后矛盾,将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如果大人们意见不同,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起争执,应该要私下沟通协调取得共识,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孩子成长。以上略说教养子女的六个基本原则。
接着我们继续从佛法的角度,来谈谈为人父母者对待子女应有的态度。世尊在《长阿含经》卷11中,教导为人父母者应作五件事:
【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长阿含经》卷11)
这一段经文意思是说:为人父母者,有责任好好地教育孩子,教导孩子正确的人生观念: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如何断恶修善,让孩子深心中有所依止。孩子也许有种种先天上之差异,但是为人父母者应该一视同仁,发自内心的护念孩子。孩子到了适婚年龄,为人父母者也应该帮孩子找到好的婚配对象。对于孩子的所需,父母应该随时供给所需,使其不虞匮乏。父母若能以此五事来教养子女,一定可以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关系,则不仅今生可以和子女结下善缘,乃至未来际生亦复如是,可以深结法缘。
各位菩萨!综合前面所说,其实是没有一套放诸四海皆准的教养模式,因为每个家庭状况不同,家长和子女的人格特质也各不相同,因此怎么样的教养才是合宜,要拿捏得准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只要秉持着:“教”必须是爱的教育,“养”必须是负责任的养育,也就八九不离十,可说是虽不中亦不远矣。当然父母最好都能学习正法,有坚定的信仰,深信因缘果报,以清净的身口意行作为孩子的榜样,以慈悲喜舍的修为来教养孩子,若能如此多管齐下,一定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成长,使孩子不仅可以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乃至可以和父母共同修学佛法,迈向成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