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宝宝素食网

素食
资讯门户网站

佛菩提道首重开悟

今天讲的是“佛菩提道首重开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请各位菩萨翻开课本《成佛之道》第28页。
我们经常听到善知识提到“佛菩提道”这四个字,可是佛菩提道的真实内涵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不知道,也不清楚,因此藉这个机会加以说明。所谓的佛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是菩萨成就佛道所必须经过的五十二阶位,这五十二阶位是菩萨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不断地修集福德、智慧才能成就。
哪五十二阶位?也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首先谈的是十信。十信就是十种对佛开示产生信心的阶位。因为“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尤其是菩萨法,能长养学人迈向成佛之道。由于菩萨不断地听闻菩萨法、思惟菩萨法,对佛的开示就产生了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就敢发无上正等正觉心,因此得以圆满十信位,转入十住位。然而要圆满十信位,则需要一个大劫,乃至一万大劫才能成就,才能转入十住位。
接下来谈十住。十住就是十种为趣向佛菩提道而修的六度万行的阶位,须经由不断地闻、思、修、证菩萨六度万行而得。也就是在外门修六度万行,譬如在初住位修布施,二住位持戒,三住位忍辱,四住位精进,五住位修禅定,而且随缘、随分、随力修禅定,于五住位快圆满前就会思惟“难道修学佛法,单单只有修集福德吗?”思惟的结果知道佛是福慧两足尊,不仅只有福德而已,而且还有智慧。因此去寻找善知识,去依止善知识,得以圆满五住位,进入六住位。在六住位修般若,依善知识教导去熏习佛法的正知见,譬如熏习五阴虚妄、六入虚妄、十二处虚妄、十八界虚妄,有一真实心不虚妄,祂是一切有情的生命实相,祂有八个识,祂离见闻觉知等等。有了这些正知见的建立,未来才有机会破参。菩萨于六住位正知见熏习圆满后,转入七住位,依照善知识所教导的正知见去参禅,亦即用见闻觉知心往离见闻觉知的方向,去找本来就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于因缘成熟时,一念相应慧破参,圆满七住位。正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开示:
【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
解释如下:于十信位修行,对佛开示产生具足信心后,圆满十信位转入十住位,经过初住的布施、二住的持戒……一直到第六住的般若,得以熏习般若正知见,于般若的正知见熏习圆满后转入七住,于参禅时一念相应慧,正确的观行现在前,找到了第八识,又经过佛菩萨善知识加以摄受,得以圆满七住位,常住不退,在此之前称为退分菩萨。
于破参后,圆满七住转入八住,由于不断精进修行的结果,得以转入十住位,于十住位依照善知识所教导而熏习眼见佛性的正知见,锻炼看话头的功夫,以及培植救护众生广大的福德,于定、慧、福德圆满时,一念相应慧,用父母所生的肉眼看见身心及山河大地虚妄,成就了“如幻观”而圆满十住位,转入了十行位。
十行就是十种长养我们成为地上菩萨应有圣性的阶位,也是让我们具足菩萨种性的十个阶位。由于不断地长养的结果,于十行满心成就了“阳焰观”,现观能取的六尘心犹如阳焰一样虚妄不实。圆满阳焰观以后,转入了十回向位。
接下来是十回向位,十种不畏惧艰难去摧邪显正、去救护广大众生的阶位。能够这样去摧邪显正,去救护众生,未来就能够发起圣性而入十地,因此于十回向位满心前,具足了四个条件就能入初地。哪四个条件?就是定、慧、福德以及佛前发十无尽愿。定的部分要有顶级初禅的功夫,亦即要有初禅遍身发不退的定力,成为最顶级的三果人,也是性障永伏如阿罗汉。慧的部分要修学百法明门,也就是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有了初分的道种智。福德的部分,将近一大阿僧祇劫,不断地救护广大的众生,不断地去摧邪显正所培植的广大福德。于定、慧、福德圆满后,在佛前发十无尽愿之增上意乐,就可以圆满十回向位,成就“如梦观”,现观过去无量世所行种种自利利他的菩萨行,犹如梦中所作的一切事情一样。
接下来是十地,十种修行无生法忍而成就道种智的阶位。于初地圆满可以慧解脱而不取证,故意留惑润生;在三地满心前修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于满心可以取证俱解脱而不取证;于六地满心,可以取证灭尽定而不取证,继续留惑润生;到了七地的时候,能够念念入灭尽定,这时候心寂静的结果,就想要入无余涅槃,这时佛就出现了,传授七地菩萨一个三昧,叫作“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这个三昧胜过菩萨以前所修学的所有三昧,所以菩萨乐于修学而不入无余涅槃;到了等觉,于百劫修相好,无一时非舍身时,无一处非舍命处,不管内财、外财,祂统统布施,为了成就祂的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一百劫圆满之后,上生天上,于天上观察人间因缘成熟诞生人间,于菩提座下一手按地明心,夜睹明星眼见佛性,而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
也就是说,菩萨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不断地修集福德、智慧,才能成就佛道。可是坦特罗佛教行者,却教导众生在性高潮快乐的觉受遍全身,称之为乐;观此乐受无形无相,称之为空,说之为乐空双运、乐空不二,成为引以自豪的“报身佛”。这样的说法完全不如法!为什么?因为有乐受就不离受阴,有知就不离想阴,既然落入受阴与想阴,当然不离五阴;既然不离五阴,表示我见未断,连声闻初果也无,连菩萨七住明心也无,怎么有可能成为究竟佛呢?原来坦特罗佛教所谓的“报身佛”,是男女抱在一起的假佛。所以,坦特罗佛教的乐空双运、乐空不二以及报身佛之说法,是误导众生的说法,不应该修学;是恶知识说法,应该要远离。以免与恶知识共同成就恶业,未来要受无量苦。
从上面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成就佛道主要的关键在七住明心,是外门修六度万行、内门修六度万行的主要关键。所以大乘见道明心见性对菩萨而言,当然很重要,所以菩萨应该要勤求大乘见道明心见性。接下来,探讨学人对开悟的几个看法。
第一类是二乘人。声闻人是以“四圣谛”为主旨,以“四念处观”为观行的法门,以“八正道”为实施的方法,进而观察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以后,就将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之三缚结断除,成为初果的须陀洹;乃至将我所执、我执断除,而成为四果的阿罗汉,就可以入无余涅槃。阿罗汉入涅槃前必定有所疑:“到底入了涅槃是不是断灭空?”因为有所疑,就去请问 佛,佛就告诉阿罗汉:“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并不是断灭空,还有无余涅槃的本际。”由于声闻相信佛语的开示,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就入无余涅槃。由此可知,声闻仅是了知蕴处界虚妄而已,并未触及生命实相。
缘觉则是从十因缘、十二因缘观察。首先是从十因缘来观察来逆推,也就是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往上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从何而来。思惟的结果知道有个“识”,这个识就是“入胎识”,绝不是意识,唯有入胎识能够入胎、住胎、出胎,使得名色增长,这个入胎识就是 佛所说的“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的识。因为无法再超过,所以只好顺推回来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一检查的结果完全正确无误啊。接著,再从十二因缘观察,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逆推到名色,思惟名色究竟从何而来。思惟的结果:名色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这个“识”的关系,这个识就是过去世的识阴六识,才会有今世的名色出现;而过去世的识阴六识的出现,乃是过去世造作了种种善行、恶行的缘故,而有过去世的识阴六识的出现;然而会有过去世的种种善行、恶行的造作,是因为有无明的关系。知道有无明以后,已经推究到顶,无法再超过,因此只好顺推回来到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一一检查结果完全正确无误。由于缘觉知道,十因缘的“识”是指入胎识,不是识阴六识;十二因缘的“识”是过去世的识阴六识,而不是入胎识。这两种是不同的,应该要加以分别,以免误解佛法而与佛道越走越远。然而,缘觉所观察的都是在蕴处界,了知蕴处界虚妄,虽然他知道有个入胎识,可是这个识在哪里,他不知道;但也如同阿罗汉一样,于内无恐惧、于外无恐惧,愿意将自我消失,不愿意在三界现身意,因而灭尽了五阴十八界而入无余涅槃。
第二类是新学菩萨。学佛不久,修学佛法时间才不过一劫两劫,时劫很短,因此不知道有明心见性的法。或者修学佛法三、四年,知道佛法只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而已,问他明心见性——不知道。或者有人说:“明心见性是大菩萨的事,我算哪根葱!”也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对自己妄自菲薄,不敢发大心求明心见性。这都是心性怯懦的新学菩萨,不是久学菩萨。
第三类是久学菩萨。修学佛法已经经过多劫,不是仅有一劫、两劫而已,对明心见性很有兴趣,因此勤求大乘见道的明心见性;明心前,外门修六度万行;明心后,内门修六度万行,以真见道总相智为基础,修相见道的别相智;于别相智圆满以后,在修道位修道种智;于道种智圆满,成就一切种智。
由此可知,明心见性真的很重要!因此《六祖坛经》惠能大师曾开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因此,菩萨应该勤求明心见性,未来才能够广度众生,才能够成就种种自利利他的菩萨行。
既然开悟很重要,到底是悟个什么?是物质吗?物质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所以悟绝不是物质。既然不是物质,当然是心;到底是哪一个心,当然要加以探讨。如同以往,引经据典加以说明:
《入楞伽经》曾开示:“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入楞伽经》卷八)也就是共有八个识:前五识、意识、意根及阿陀那识——阿梨耶识——阿梨耶识就是第八识。既然有八个识,到底是哪一个识才是禅宗祖师所证悟的对象,当然要一一加以探讨。
是前五识吗?前五识能够分别色等五尘,然而五识是五根、五尘相接触而有,是以五根、五尘为俱有依而出生的法。这有经典为依据,《中阿含经》曾开示:“缘眼色生识,生识已,说眼识。如是耳、鼻、舌、身……”(《中阿含经》卷五十四)解释如下:眼根、色尘相接触,出生了一个识,这个识叫作眼识,同样的道理,其他的四根、四尘相接触,出生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由此可知:前五识是五根、五尘相接触而出生的法,是被生的法,本身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张:“师父台上说法这念心,徒弟台下听法这念心,就是真心。”你就知道他错了。因为听法这念心是耳识所摄,这样的心,怎么会是真实心呢?由此可知,他说法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接下来,是意识吗?意识能分别法尘,不仅能分别五尘的粗相,也能分别五尘上所显示法尘的细相。然而意识是意根、法尘相接触而出生的法,当然不是常住法。有经典为依据,《中阿含经》曾开示:“缘意、法生识,生识已,说意识。”(《中阿含经》卷五十四)解释如下:意根、法尘相接触,出生了一个识,这个识叫作意识。既然意识是意根、法尘相接触而出生的法,当然不是真实法,是生灭法。这可从教证及理证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教证的部分。《大宝积经》曾开示:婴儿在母胎第二十八周就有了八种颠倒想;在《阿含经》说佛曾开示:想就是知,知就是分别完成,可以证明,意识在怀胎第二十八周一定会出现的。这也告诉我们,意识是今世五根发育完成以后才出现的,不是本来而有,所以祂无法来往三世,无法从过去世来到今世,也无法从今世来到未来世;祂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因此,如果有人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能来往三世,是常住法,不是生灭法”,你就知道那是满口的荒唐言。如果出自于出家人口里,那是误导众生的大恶业,未来的果报非常严重。
理证的部分。医学已证明,婴儿少则三四个月,一般五六个月,意识就出现;所以意识是后来才出现的法,是生灭的法,不是常住法。为什么?因为胎儿的五根身还没有发育完成,所以无法藉著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须待五根身发育完成,才能藉著五根身去接触外五尘,才有后来的识阴六识出现;因为识阴六识能分别六尘,所以才有后来吾人所了知的诸法出现。由于意识不是本来而有,是藉著五根身发育完成后才出现的,不是常住法,所以是生灭法。又如果意识是常住法,应该人生来就懂得种种法,也就是说,不管哪一种法,你应该生来就知道了,不应该去熏习、去学习才懂;可是大家所见所闻并不如是,都是要从头开始学习,于学习后才懂得这个技艺、这个知识等等,才能够在世间里面生活、生存。由此证明:意识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