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禅师,大家都会想到中国禅宗的那些祖师们,禅宗公案都称唿他们为禅师。但是,一般人通常从字面上说禅师,就认为是专修禅定的人,或者进一步说是专意坐禅、通晓禅定的人;可是这样界定禅师的意涵,却是禅宗祖师所不认同的。
像禅宗公案中有这样的一则公案记载,说石霜庆诸禅师舍寿迁化,寺院里面的大众都拥护首座来接续住持。可是石霜禅师的弟子九峰道虔禅师,他却认为这首座并未真正会得石霜禅师的所证,所以就表示不同意。这首座看九峰禅师不肯定他的修证,就在大众前请人拿了香并点了起来,向着九峰禅师说:“我如果不会先师石霜禅师的所证的真实意旨是什么,这香烧尽烟起的时候,我就不能够脱离这色身而去。”说着就打坐入于禅定,并且当下就在端坐当中舍报迁化了。可是到这个时候,九峰禅师还是不肯他,走过去用手抚着首座的背,说:“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意思是说,这位首座倒有四禅八定的功夫,可以端坐迁化,可是先师石霜禅师所证的真正意旨,却是连作梦也还梦不到。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只是中国禅宗狭隘的界定禅师,那我们不妨再举经典中圣教来加以印证。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中,记载了文殊师利菩萨回答善住意天子提问——什么样的出家比丘可以称为禅师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这样子开示说:
【天子!此禅师者,于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乃至无有少法可取,得言禅师。不取何法?所谓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皆不取,谓一切法悉无众生,如是不取,得言禅师。天子!若彼禅师,无少法取,非取不取,以是义故,得言禅师。】(《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三)
文殊师利菩萨开示说,禅师所亲证而认知的只有一种想法,就是一切法不生,而且对于现在、过去、未来三世的,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一切法,连一些微少许的法都是不取的;因为对于三界一切法都不会生起众生心想的心行法相,这样才可以称为禅师。
很明显的,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界定的这个禅师,绝对不是专意坐禅修禅定的人。因为专意坐禅修禅定的人,他们一心一意所想的,就是如何能证入于禅定境界中;而这样的禅定境界,是入定时禅定境界出生了,出定时禅定境界就消失了,是有生有灭的法,怎么会是不生的法呢?禅定的境界必定是三界的境界,譬如说,初禅前的欲界定、未到地定是欲界的境界,初禅到四禅是色界的境界,乃至修到四空定也还是无色界的境界,都是不离三界的世间境界。既然不离三界世间境界,一定是于三界世间法有所取,根本就不是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的“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这样证得禅定境界的人,纵使禅定证量再高,也不是禅师啊!
法界中只有一个法是符合前面所引经文中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禅师所证而应该有的认知,就是《金刚经》以及《心经》所说的金刚心如来藏,只有祂才是真正自始至终不取三界三世一切法;因为祂六入不会,对于三界世间六尘万法,都不会生起一丝众生心想的心行法相。只有亲证这个金刚心如来藏之后,生起中道实相般若智慧的禅师,才会如同这部《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当中文殊师利菩萨的另一段开示。文殊师利菩萨说:“禅师!于一切法,悉无所得,彼无忆念。若不忆念,彼则不修;若不修者,彼则不证。”(《圣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三)如来藏是从来不忆念一切法的真如心,祂本来而有,本来自在。佛子虽说历经长时间的精勤参禅修学,好不容易终于亲证了,可是实际理地却是不修也不证的。这也才是九峰道虔禅师认为首座还未会得,因而不认同他担任住持的、先师石霜庆诸禅师所证的意旨所在。
律师前面讲过,他不是在法院里面帮人家打官司的律师;而是指弘通佛教戒律的,就是对于佛教戒律的精神,以及大小、轻重、开遮持犯都能够如理正知,而能够为人解说的人。因为佛教戒律不仅只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还有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戒,以及出家、在家都可受持的菩萨戒。能够弘通佛教戒律的律师,就如同前面所说佛教中的法师一样,不以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为限。
而为人授戒的这个戒师,依照《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里面,佛有这样开示,说:“夫妇六亲得互为师授。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苦,是故应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二)可见,为人传授菩萨戒的戒师,也不以出家师为必要。但不论戒师或律师,对于戒律都应该要受持不忘,尤其是为人授戒的戒师,更应当不失戒体啊!否则,如果他本身就犯了杀、盗、淫等这些的重戒,就失了戒体,又如何能够为人授戒,而让受戒的人因为师师相授的缘故而获得清净的戒体呢?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026集 禅师、律师、法师是什么?> 正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