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宝宝素食网

素食
资讯门户网站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8)----张正圜老师

第三篇 涅槃如来藏概说
涅槃是什么?修行人死了就能叫作涅槃吗?如果修行人死了就能叫作涅槃,那么当他再受生时不就又没有涅槃了?但是圣教中分明开示涅槃是不生不灭的。那么是阿罗汉舍寿后不再受生才叫作涅槃吗?然而佛陀在经中曾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涅槃”,意思是说,每一个有情无始劫以来都是常住于涅槃的。又佛所说“涅槃”,在四阿含的千余部经典中,常可闻见世尊说是“寂灭、清凉、清净、真实”。而且佛陀于十二因缘法之流转与还灭门中,是依十因缘所开示的根本识—涅槃本际—第八识如来藏而说还灭,在十二因缘之“名色缘识”中,说此十二有支之“名色”支所缘之“识”支为识阴六识身,复又往前推知名色所缘之六识乃缘于行支,又往前推知六识所缘行支系缘无明支,也就是说,缘于无明而有六识心相应之善恶等行之行支,乃至次第具足十二有支,所以众生流转生死之根源乃是无明;再由此探究:到底依止何法故而有无明?而能导致无明之缘行,乃至十二有支的流转?佛宣演十因缘时即已开示:“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意思是说,诸法的缘起只能推至本识为止,由此可知六识相应之无明必是缘于本识—第八识如来藏,一切法皆不能超过本识第八识故;所以十二因缘推究至无明,由无明再往前推究时,唯能推究至彼第八识即止,齐此第八识而还,所以说第八识如来藏即是无明支之所依识,第八识即是十二有支一一支之所依心。由此缘故,十二因缘法推究至无明支时,必是“齐(第八)识而还,不能过彼(第八识)”,也就是说十二因缘依止于第八识故只能推究至无明即止,所以只有“十二因缘支”,不会有无穷无尽的过失,如此也才能成为学人可以亲证的因缘观;假使无明支不是依止于本心第八识—不是“齐识而还”而可以无穷无尽推衍下去的话,那么因缘法就成为不可知、不可证的虚妄法,也就没有人能从十二因缘观而证解脱果了。
以上略说因缘法,是为使学人建立一个正知见—若要探究涅槃的真实义,可以从佛陀在阿含经中对于“十二因缘”和“十因缘”的开示获得确实的理解。且举述佛陀在《杂阿含经》卷12的开示: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这里是开示十因缘法的观行,先逆观此世之老病死因何而有,一一往上追溯而推知名色由本识出生,万法只能推到本识为止,不能超过本识,再往前推则无有任何一法存在;确认万法只到本识以后,再顺观流转法而退回生老病死等现象界,接著由下一段经文转入十二因缘法中,继续探究本识为何会世世出生名色。〕
我时作是念:‘何法无故则老死无?何法灭故老死灭?’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广说。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这段经文是开示十二因缘法的观行,同样先逆推此世老病死之所从来,由于前段以十因缘法已经推知有一个本识存在,故此处是逆推此世的名色之所以会从本识中出生的缘由,然后再一一顺观回来检查有无错误,这是还灭门的观行。所以因缘法的观行是先由流转门的十因缘观来推知名色由本识出生,一切法不能超过出生名色的根本识,依止这个正知见为基础,才能经由还灭门的十二因缘观来断我见与我执。〕1
我时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道迹;古仙人从此迹去,我今随去。’譬如有人游于旷野,披荒觅路;忽遇故道古人行处,彼则随行。渐渐前进,见故城邑、古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木清净。彼作是念:‘我今当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当知,我游旷野,披荒求路,忽见故道古人行处,我即随行。我随行已,见故城邑、故王宫殿、园观浴池、林流清净。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丰乐安隐;人民炽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迳、古仙人迹。古仙人去处,我得随去,谓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从彼道见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灭、老病死灭道迹;见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行集、行灭、行灭道迹。我于此法自知自觉,成等正觉;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外道沙门、婆罗门、在家、出家。彼诸四众,闻法正向、信乐知法,善梵行增广,多所饶益,开示显发。”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2
在这一部经典中,佛陀特地将十因缘与十二因缘集合在一起宣说,并且是先说十因缘法,先以十因缘观推知必定有个出生名色的本识存在,接著随即开示十二因缘法,推知名色之所以会由本识出生,是由于往世识阴六识造作了种种身口意有记业行而成就后有业,而三行的造作则是因为有无明的缘故,所以无明即是生死流转的根源,众生因无明故导致世世不断受生而有诸苦,信知此正见方能断除无明。由此可知十二因缘法必依于十因缘法而得建立,二者间有其必然之先后次第及关联性,所以十因缘与十二因缘法是不可分割的。依佛陀开示,由十因缘法推究出诸法“齐识而还,不能过彼”,即可证知确实有出生名色的根本识—第八识如来藏。然而佛教界中一般宣说因缘观者,因为不知道十因缘与十二因缘的关联,或者不信受有异于识阴六识的根本识存在,所以都只能依十二因缘观而说流转门与还灭门,但这种说法其实无法令人实证解脱。对于真正想要实证解脱果者,应该先了知“十二因缘法必须以十因缘法为基础”,在确实信解十因缘观的大前提下,才能正确了解十二因缘观的内涵,并且十二因缘观还灭门的道理也才能成立;这是因为十二因缘观只是假号法,如果离开十因缘观,十二因缘观就只是假名言说而没有真实义了。所以十二因缘观流转与还灭门的确立,必须依止于十因缘观的穷究流转法,要先彻尽流转门的源底,推究确知名色是从本识如来藏中出生,一切法都是依本识而生住异灭,无有一法能超过本识;如此来说十二因缘观才有真实义,否则十二因缘观将会不止十二因缘支而沦为戏论,因为必定会成为无穷无尽的因缘支,使得因缘观的探究者永远无法穷究因缘法的源底,而不能探得生死的根源,也就无法解脱生死诸苦。
在十二因缘之流转及还灭门中,纯粹是依生灭无常之蕴处界诸法而说,属于二乘解脱道所观行之内涵,为世俗谛所摄,所以在顺观十二因缘时说“识缘名色”,逆观十二因缘时说“名色缘识”,此中的识支即是指识阴六识身。但是十二因缘必依十因缘为根本才能成立,亦即在流转门之十因缘观中已推知名色由根本识出生—“识缘名色,名色缘识;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于此必须信解方能成就十二因缘之观行。虽然在还灭门之十二因缘观中也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然此十二有支之识支即是六识身,而为“名”所含摄的识阴六识必然是由根本因第八识出生,乃至六识身所缘之行支与无明支,亦悉皆依止第八识如来藏而有,不能外于第八识如来藏而有十二缘起支的存在。因此,穷究十二有支,唯至无明支为止,而无明支亦不能超过十二支所共缘之本识第八识如来藏,是故穷究十二有支至无明支时,仍是“齐识而还,不能过彼”—不能超过七转识所从来之第八识如来藏。如是方符佛说,若不如是,则十二有支即有推之无穷之过失;若因缘法能推之无穷,则十二因缘法即不唯有十二支,则有无穷支,那么一切人皆不能实证因缘观,则世间应无有能因现观因缘法而得证解脱之辟支佛,也应没有能让人实证解脱之因缘观佛法,然则莫非要诬谤佛说十二因缘法非是真实可证解脱之观行法?所以佛说因缘观只能推至根本识第八识而止—“齐于第八识而还,不能超过彼第八识”,意思是说,现观行支所摄之身行、口行及七转识之心行所依之无明,实际上是依第八识而有,是依于第八识而能有无明乃至诸法的现行。
既然如此,那么经由现观十因缘及十二因缘法而实证二乘涅槃者,灭尽名色而入无余涅槃后,当知蕴处界悉灭,不再有三界“我”存在,真实“无我”,所以也就没有轮回之众苦存在;但是在蕴处界都灭尽后,并非断灭空,而是有离见闻觉知的第八识如来藏独存,也就是佛在四阿含诸经中所说之涅槃本际、我、如、法、如来藏、识、真如、阿赖耶识、心等无量名所说之根本识心。因此,灭尽蕴处界等一切法之后,实有不灭的真实心体存在,此真实心体即是阿含诸经所说“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之“我”,也就是“非三界我”之真实“我”。由于无我性的真实如来藏常住不坏的缘故,所以称之为“我”3;也由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有生有灭、必定会坏失的缘故,所以说无有真实体性的蕴处界为“无我”;如此双具“我与无我”的修证,才是真正大乘佛法的真实义理,不像二乘菩提唯能证得蕴处界无我,而不能证得真实“我”—涅槃本际—第八识如来藏。
是故“涅槃”就是依第八识如来藏而立而说,若外于如来藏,就没有涅槃可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假使没有“涅槃本际”如来藏存在,则蕴处界都灭尽以后,岂非成为断灭空?如此而说有涅槃的话,那么涅槃就成为戏论,与断见外道所说何有差别?由是正理,所以说涅槃法没有实体,唯是假名安立故,“涅槃”就是如来藏的异名,不是真有涅槃实法可证,因为涅槃之体即是如来藏的缘故,以是佛说“非实有法名为涅槃”。是故二乘圣者取证无余涅槃以后,蕴处界都灭尽了,唯存本际如来藏不灭;也就是依如来藏不再出生后有“蕴处界”之境界,立名为“无余涅槃”,所以涅槃不得异于如来藏而建立,不得外于如来藏而有,因此说涅槃是依如来藏而立名,以如来藏为体故。一切修学大乘佛法者于此涅槃正理悉应知之。
第一章 涅槃总说
第一节 由有阿赖耶识心体故有涅槃
于前概说中即知涅槃法没有实体,是依第八识心体自身之法性而立其名,所以涅槃就是如来藏阿赖耶识的异名,不是真有涅槃实法可证,因为涅槃之实体即是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又因一切众生之阿赖耶识心体永不坏灭故,所以佛陀才会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涅槃”。兹举述《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卷1中佛世尊的开示作为说明:
尔时世尊赞胜思惟大梵天言:“善哉善哉!梵天!善哉梵天!若有欲说诸法正性,应当如汝之所说也。”说是法时,二千比丘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如来复告大梵天言:“梵天!我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何以故?如来虽说生死,实无有人往来生死;虽说涅槃,实无有人得涅槃者。若有得入如此法门,当知是人非生死相,非涅槃相。”
尔时会中五百比丘,即从坐起而作是言:“若无世间、无涅槃者,我等便为空修梵行。为何义故,修行正道诸禅三昧三摩跋提?”尔时网明菩萨法王子白佛言:“世尊!若有于法而起生见、起灭见者,世尊!彼人不过生死,则于其人,佛不出世。世尊!若有决定见涅槃者,彼人亦不度生死,亦不得涅槃。何以故?世尊言:‘涅槃者名为除灭诸相。’远离一切动、一切我想、一切发、一切戏故。世尊!是诸比丘已于如来正法出家,而今堕在外道邪见,于涅槃乐中求决定相。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世尊!若人于诸法寂灭相中求涅槃者,我说是辈为增上慢邪见外道。世尊!正行道者,于寂灭法不作生相,不作灭相,无得无果。”
尔时网明菩萨法王子问胜思惟大梵天言:“是五百比丘从此众座而起去者,云何而为作诸方便,引导其心入此法门,令得信解离恶邪见?”梵天言:“善男子!纵令使去至恒河沙诸佛国土,不能得出如此法门。譬如痴人畏于虚空,舍空而走,在所至处不离虚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虽复远去,不出空相,不出无相相,不出无愿相。又譬如人求索虚空,东西驰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于空中行,而不见空。此诸比丘亦复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何以故?言涅槃者,但有名字。犹如虚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尔,但有名字而不可得。”
尔时五百比丘闻说是已,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得神通已而作是言:“世尊!若人乃于诸法毕竟寂灭相中求涅槃者,则于其人,佛不出世。世尊!我等今者非凡夫,非学非无学,非阿罗汉;不在世间,不在涅槃。何以故?以离一切动、一切我想、一切发、一切戏故,名为诸佛出世。”4
在二乘菩提中说,诸阿罗汉因为证得无余涅槃,所以出离了三界生死苦;但是在这一部般若经文中却说“涅槃是不可得、不可证的”,为何会如此说呢?为什么大乘经和二乘菩提诸经所说不一样呢?这是因为“无余涅槃”实际上是依第八识心体不再出生蕴处界诸法而施设立名,是灭尽一切法而独存第八识心体时,无有六尘觉观等世间一切境界,以如是出离分段生死之“无境界”而建立“无余涅槃”的名称;因此“无余涅槃”其实就是依第八识心体不再于三界中生显诸法而建立的。既然取灭阿罗汉他的第八识不再出现于三界中,也就是他从此不存在于三界中,而无余涅槃中也没有他的任何一界存在,也就是说这位阿罗汉已经灭尽了,那又怎么会有证得无余涅槃的阿罗汉呢?因为无余涅槃就是十八界我都灭尽了,唯第八识独存的境界,并不是有个阿罗汉进入了无余涅槃,而且二乘无学舍寿前未曾证知涅槃本际,本际第八识又完全不觉知自己,所以从大乘菩萨的角度来看,定性阿罗汉其实没有证得无余涅槃,但由于二乘人不能证知第八识,不能了解这个道理,所以佛在阿含诸经中方便说阿罗汉有证得涅槃。因此,无余涅槃只是显示第八识不再出生十八界法的无境界之境界而已,就只是将第八识不再出生十八界法的独住境界建立为“无余涅槃”,不是外于第八识另有“无余涅槃”可证、可得。
由于阿赖耶识心体不断出生七识心王以及各种贪瞋痴等法种,因而导致众生不断在三界中流转生死,但是却也唯有在这样不断流转生死的现象界中,菩萨才能经由累劫次第修学佛法,而于因缘成熟时一念慧相应,亲见自心如来—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恒住于迥绝六尘、绝对寂静的不生不灭境界中。因为第八阿赖耶识心体本来而有、法尔如是,是为“本来性”;因为祂有能生万法等种种真实自性,故具“自性性”;因为祂恒离六尘而不与一切染污有漏法相应,所以是“清净性”;因为祂体恒常住、无生无灭、绝对寂静,即是“涅槃性”;这就是大乘菩萨所亲证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非诸不回心的大阿罗汉所能证知。而大乘共二乘无学所证“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贤圣菩萨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及唯佛地乃证之“无住处涅槃”,都同样是依第八识心体的自性而安立之名称,唯是显示第八识心体的境界而已,并不是另外有一个涅槃的境界可知可证,所以说涅槃只是假名安立,涅槃不是实体法,也不是实有境界,因此佛陀才会在这部经中说:“所言涅槃者只是名字,而无实体,亦无其境。”亦即涅槃纯粹是依第八识心体而建立的假名言说,不是外于第八识而有一个涅槃的实体法可得。
为什么涅槃是依第八识而立其名,不是依七识心王而立其名呢?那是因为无余涅槃中没有七识心王,也没有色身五根及六尘等诸法,只有舍阿赖耶性的第八识异熟识独存,如是依异熟识心体独存之无境界的境界而建立无余涅槃的名称,这就是二乘法的涅槃。也就是说,定性阿罗汉舍寿以后,十八界法永远灭尽了,即是无余涅槃,从此没有这位阿罗汉存在,当然也就没有能够觉知法尘境界的觉知心存在,如是无蕴处界一切法的无余涅槃境界,已经没有众生存在了,难道还有证得涅槃的人吗?难道还会有阿罗汉存在于无余涅槃中吗?所以佛说某某阿罗汉已经证得涅槃、已入无余涅槃,这只是依世俗谛的方便说;如果依第一义谛而言,阿罗汉其实是不知不证无余涅槃的,因为无余涅槃中唯是异熟识独存而永远灭尽十八界法,是“无境界”的境界;既然在无余涅槃中没有这阿罗汉的十八界之任何一法存在,又怎会有阿罗汉可以证得无余涅槃呢?况且第八异熟识心体离见闻觉知性、离思量性,完全不觉知自己,也无证自证分,不能返观自己是否存在,所以根本就不觉知无余涅槃中的无境界之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怎么还会有能觉知自己住在无余涅槃境界中的阿罗汉呢?何有阿罗汉住在无余涅槃中呢?
既然无余涅槃境界中,灭尽十八界法,迥无六尘存在,而第八异熟识心体又是离见闻觉知性及思量性,当然就没有阿罗汉能觉知自己住在无余涅槃的境界中,因此,若依第一义谛的智慧来看解脱道的究竟境界,就说“阿罗汉不证无余涅槃”。况且定性的声闻缘觉圣者,不知不证第八识心体,又怎能知道无余涅槃中是怎样的境界?再者,定性声闻缘觉舍弃十八界的自我以后,没有觉知心存在,又如何能知道无余涅槃的境界?假使声闻缘觉有证得第八异熟识心体的话,那么这声闻缘觉圣者即已证知般若经典的真实义;如果已经胜解般若经典的真实义,就是已经入了菩萨不退位,就不应再退回定性二乘种姓之中;也不会在听闻佛陀宣说般若经时,茫然不知其义!如果定性阿罗汉能够了解般若正义,已经入了菩萨定位,就不会在佛陀宣说《法华经》时,犹有包含定性阿罗汉在内之五千声闻凡圣退席的事情发生。所以说“二乘声闻缘觉圣人证得涅槃”是方便说,是依世俗谛而说,不是依第一义谛而说。
如果依第一义谛而说,已经明心的菩萨摩诃萨们,他们都已经实证无余涅槃的本际,都已能现观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所住的“无境界”之境界是“无所得”境界,这些菩萨们只要知道“除去十八界法的自己以后,只有如来藏异熟识独存时,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就可以因转依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的清净自性而现前观察、思惟,就能确实了知无余涅槃中的无境界之境界为何。这些菩萨摩诃萨们无须进入无余涅槃,也无须灭尽十八界,就已经如实了知无余涅槃之“无境界”的境界,因此他们才是真实亲证无余涅槃者;反观二乘声闻缘觉圣人,虽然他们舍寿后能取无余涅槃,但是他们永远都不能证知无余涅槃的境界,因为他们在进入无余涅槃前并未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所以并不知道无余涅槃中的境界相,正当取无余涅槃时也不能了知;乃至方便说已进入无余涅槃后的阿罗汉,因为已经灭尽十八界,当然也就更无法了知涅槃中的境界相了。
虽然菩萨实证无余涅槃的本际后,也会次第断除思惑,但是因为有进修成佛之道的愿力,因此就会特意保留最后一分思惑不去断除,或是取证阿罗汉果后再故意起一分思惑,以润未来世生,是故菩萨不取证无余涅槃;特别是初地以上菩萨,虽然皆有能力断除最后一分思惑,而在舍寿后取证无余涅槃,却都故意留惑润生或起惑润生,乃至七地满心断尽三界爱习气种子随眠后,仍能依愿力所持而受生,尽皆不入无余涅槃。由于对涅槃的现观,所以胜义菩萨说法微妙,诸未悟第八识心体的二乘圣人尚且不能知之、不能揣测,当然更无法胜解诸地菩萨所说的深妙法。
由以上所述可知,涅槃无体,无余涅槃实依第八识心体之自住境界而施设建立,是依断尽见惑、思惑二惑种子之第八异熟识心体而立其名。既然无余涅槃是依舍阿赖耶性之第八识心体立名,且涅槃非是断灭法,可知阿赖耶识心体绝非生灭法,涅槃是不生不灭法故,无余涅槃位唯是舍阿赖耶性、舍阿赖耶名,非是断其心体故。佛陀在契经中曾说,唯有阿赖耶识心体能出离三界世间而独自存在,其余七识心王都不能离于三界世间而存在,这也就是阿含诸经中佛陀处处说“灭尽十八界法而成无我之无余涅槃”的道理所在。再说七识心王中最为伶俐的第七识意根,这无始劫来恒审思量而不曾暂断片刻的意根末那识,都尚且不能出离三界六尘万法、不能出离三界境界而独存,更何况是六识与六尘等法,又怎能出离三界六尘境界而独存呢?由此可知,六识离念灵知心也是绝对不能出离三界境界而独存的,唯有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异熟识心体)—方能独存于三界境界外,方能不受分段生死之系缚。由是缘故,说涅槃实依第八识心体而立其名,无余涅槃唯是第八识心体所显之“无境界、无所得”境界,这绝非一般不觉不知的凡夫所误认为的“断灭空无即是涅槃”,若如是见者,即是虚妄颠倒邪见;一切欲求真实佛道者,于此涅槃正理悉应如理作意思惟观察之。
第二节 大乘二乘解脱之异同
所谓解脱,就是“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什么叫作“我生已尽”?意思是说,断我见是想要证得解脱道极果的首要条件,只要我见断了,三缚结随之即断而实证初果,佛说最迟钝懈怠的初果人也只要极尽七次人天往返,即能取证阿罗汉果而出离分段生死,因此,只要确实断除我见就成就了“我生已尽”的初分解脱功德,这是一切须陀洹都能自知自作证的。实证初果之后即应渐次修断我执烦恼,使得贪瞋痴逐渐淡薄,乃至断除欲界爱而发起初禅—成就“梵行已立”的解脱功德,在断除五下分结而实证不还果之后,若再进而断尽五上分结就能取证阿罗汉果,如此则我见与我执都断尽了,若声闻十智也都生起了,那就是“所作已办”—解脱道之所应作皆已成办。解脱道是三乘共通的修行,行者必须要确实详细地观察我见是否有断除,要详细确实地观察我执有没有断除;也就是必须详细去观察色受想行识五阴的一一阴都是虚妄的,十八界的一一界也都是虚妄的,能够如此现观之后,还要一再审察:自己的“我见”是否真的断除了?自己的“我执”是否确实断除了?如果真的断除了,就是证得解脱道极果的“所作已办”这个条件完成了。菩萨虽然不取无余涅槃,但是对于三乘共道之解脱功德的修证,也是菩萨必须实修实证的佛法内涵,不过菩萨在七地满心以前,都会故意保留最后一分思惑不去断尽,以滋润未来世再度受生的种子,继续上求下化进修佛道。
“不受后有”就是解脱于三界分段生死的流转,广义而言是指现般涅槃和中般涅槃。现般涅槃是说定性阿罗汉在舍寿之后,七识心全部灭尽,不再出现中阴身,只剩下阿含诸经中所说的“名色因、名色本”的第八识如来藏独存,这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所以无余涅槃是真实的无我:“五阴我、十八界我”完全不存在了。五阴“我”不存在以后,剩下涅槃的实际—第八识,祂无始来恒离见闻觉知,从来不作主、不思量,也从来都不自觉自观有自己的存在,因此当意根断尽我执,舍报后就不会再带著第八识去投胎。也就是说,舍报时作主思量的意根愿意将自己消灭不再出现,就不会再有中阴身现起;意根灭尽我执,意识也就不再出现,这样就称为“现般涅槃”—在舍寿的现下、当下入般涅槃。这是俱解脱大阿罗汉以及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也就是“不受后有”狭义的意思。
但是也有极少数慧解脱阿罗汉,他虽然想入无余涅槃,却由于解脱证境不够坚固,舍报时意根又生起了一分极微细的我执,而且未能当下断除,所以舍报之后不知不觉就会感生即将往生色界的中阴身;等到中阴身现起的时候,他才警觉:“我怎么没有入无余涅槃呢?我怎么又出现了呢?”这时候只要赶快再将自己最后的那一分“我执”断尽,就不会再有第二次的中阴身出现;这是少数时解脱阿罗汉会出现的中般涅槃(在中阴身阶段入般涅槃。顶品三果亦有中般涅槃的能力)。“中般涅槃”必须等到第一个中阴身坏掉,才能入无余涅槃,因此狭义而言,“中般涅槃”不是完全的“不受后有”,因为受了中阴身,而中阴身也是广义的后有;但是如果从“后有”狭义的定义(后世的三界有)来说,“中般涅槃”者也可以算是“不受后有”的圣者。
解脱道极果的实证有一部分是“解脱知见知如真”,这是指声闻的无生智,也就是完全了知如何断尽“我见”和“我执”的全部内涵,这就称为“解脱知见知如真”。无生智并不是每一位阿罗汉都有,譬如佛世时的阿罗汉周利盘特伽,他确实证得解脱了,可以不受后有,但是却无法为人开示解脱的知见,因此说他有尽智而没有无生智。意思是说,有尽智的解脱道圣者,自己能够证得解脱,但是不具足解脱知见,无法为人宣说自己是如何修证到这个二乘之无生解脱境界的;因为他不会整理,也就无法为人宣说,所以说有尽智但没有无生智。
是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解脱,解脱知见知如真”才是真正的解脱道。解脱道初果法眼净的解脱功德主要在于确认五阴十八界的虚妄而生起见地,因此对于五阴十八界的内容要能如实思惟及现观其虚妄不实。而古今许多解脱道修行者,之所以不能断我见实证解脱果,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对解脱道不能如实了解,对五阴十八界的内涵亦不能如实了解,因而无法具足现观五阴十八界一一法的虚妄;譬如许多南传及北传佛法的弘法者,由于对“众生我”的内涵不具足了解,又误会了五阴十八界的意涵,所以坚执意识心常住不灭,都是落在意识心的觉知心我上面,无法断除对觉知心自己的执著,如此落在我见中而不知,当然就更不可能断除我执了。所以,如果想要实证解脱果,一定先得确实了解解脱道的真实内涵,方有亲证解脱之时。
至于大乘菩萨所证的解脱,与二乘圣人所证的解脱,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其不同之处是:二乘不回心圣人慈悲薄弱故,证得解脱必出离三界生死,独存无余涅槃的实际,然不能证得无余涅槃的实际;而大乘菩萨则是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发宏誓愿故世世不出三界生死,不入无余涅槃而能现观无余涅槃的实际,故说大乘菩萨所证得的解脱非二乘圣者能思能议。无余依涅槃的实际,佛在《阿含经》里面,又名之为“涅槃之本际”,又称为如、实际、我、如来藏等。当阿罗汉证得有余依涅槃,舍寿入无余依涅槃时,将五阴十八界全部灭尽以后,无余依涅槃中唯一存在的法,那就是“实际”;而无余依涅槃就是将名与色灭尽,成为完全的无我。“名”就是意根和受想行识四阴,也就是前七识和受想行阴;“色”则是五色根等,将五色根的扶尘根与胜义根都舍弃了,意根及受想行识也都灭除了,就是无余依涅槃。换句话说,阿罗汉舍报之后,把十八界的自我全部都灭尽了,不再出生名色,只有名色所缘的根本识存在,也就是《阿含经》中说的“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者”所指称的“识”独存;既然没有前七识存在,因此见闻觉知性的“我”以及恒审思量处处作主的“我”也就都不存在了,只剩下无我性的第八识离见闻觉知、离思量而独自存在,无所依倚。这时已经没有人间的痛痒冷热饥寒等余苦存在,没有这些余苦作为所依,所以称为“无余依涅槃”。(待续)
-------------------
1“十因缘观是流转门,是众生缘起法,对于寻求出离生死的人而言,十因缘法是黑品法,表显有情的流转,而十因缘的观行则是白品法。十二因缘观是还灭门,是灭除流转、灭除生死的法,对于求出离生死者而言,由于能在十因缘观的大前提下断除我见乃至我执,是故名为白品法。”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第三辑,正智出版社,2011年元月,初版四刷。
2《杂阿含经》卷12第287经,《大正藏》册2,页80,中24-页81,上8。
3第八识如来藏不生不灭、本来自在,能生显万法,又不需依赖他法而能独存,其心体自身无始来乃至尽未来际皆常住不坏,故称之为自在法或真我。
4《大正藏》册15,页66,中29-页67,上 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