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师妹素食网

素食
资讯门户网站

07 答-4

答-4 P65-81
答4:
传圣法师来文:
【虽然,宗门下的祖师菩萨亦是称为菩萨,但毕竟与三乘教中之地位菩萨依阶级次第之修证用心的不同,故必须明辨。不可滥作评判,混为一谈。亦不可把宗门下之祖师判为证到哪一圣位,落在哪一阶级,断了几多烦恼惑等;若作是估评者,则是谤吾宗门一法,谤吾祖师,过失极大!而吾观萧老师与会下等众,是犯了这个过失,在无意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贬低了宗门下,贬低了祖师。若萧老师能自省其非,能在以后的再版书中声明自己对宗门下的错误评判,方能受到大陆正信禅和的称叹接受和拥护,不至于抵制、毁谤、攻击萧老师本人及其所著之所有书籍。此是山僧诚恳肺腑之言,望能采纳之!】
谨答:
悟得宗门理一心之禅宗祖师当然是菩萨了, 佛也早就开示:亲证众生皆有如来藏者,都是修学菩萨道之久学菩萨。因此禅宗祖师亦是修学菩萨道之菩萨,此是无庸置疑之事。既然是菩萨,当然必定有修证阶位,除非因地凡夫位中一悟即可成为究竟佛;既然如此,何有所谓宗门菩萨与教下菩萨之区分可言?除非大德所学之法非是佛法,妄认为禅宗真悟祖师即是究竟佛,只信受祖师之方便语而不信受佛语。由此可见大德早已诬谤了禅宗祖师之开示,非是善良直心之参禅人。
佛于《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如是开示:“汝见是大众中敬首菩萨,能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切菩萨所修明观法门;汝等七菩萨各领百万大众,应受观学如是法门。佛子!我今更重说如是明观法,所谓六入次第道……佛子!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佛子!是信想菩萨,于十千劫,行十戒法,当入十住心。……佛子!复从是住,修行百法观门……。以是百法,观达三界空,假名皆空,一切法无我、无人、无受、无因,皆无定性,即灭十三缚,所谓七见六著,如实相,入初行位。佛子!复从是行,观修千法明门,所谓十信乃至十向。……入初回向位。……中道第一义谛心,念念寂灭,入万法明门。从十信乃至十向,自然流入‘平等道无得一相、真实观一照相’入初地道。佛子!复从是地,正观一照智中,入百万阿僧只功德门。于一相观中一时行,乃至第十地。心心寂灭,自然流入无垢地(等觉地)。……是无垢菩萨一切智,齐知自地,常住第一义谛中,自然流入妙觉海地。”
“佛子!我说菩萨次第六入法门无量功德,如是六入法门,一切菩萨无不入者。……尔时十方无极佛刹一切大众,闻佛说璎珞中六入法门,所谓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各各发无上菩提心,还归本国……”
所举经文中, 佛已经讲得很明白,一切信位菩萨无不是要于十千劫中行十戒法,才能进入六入法门中之初心十住心,而此十住、十行、十向、十地、无垢地、妙觉地之六入法门,是十方诸佛自性清净能够完全显露、无有遮覆之佛道修学法门,亦是一切菩萨所必须次第修学之明观法门;不由如是六入(进入六种位次)的行门,就不可能成为究竟佛,这是 佛陀的圣教,大德却不肯信受,怎能自称为佛门之僧?而又自称山僧?
所谓明观法门,即是能见闻觉知、能修道之意识心,是对佛法如实证知而了了能知的觉明之心,不是大德处于无始无明、处于对实相闇无所知、处于对六尘不明白的状态中,而说之为悟;这正是菩萨以清楚明白的意识觉知心,以极为明晰的智慧,在亲证如来藏之前、之后所应作的观行修道。修行至十住心中之第六住,现观能取(能知即是能取)之觉知心与觉知心所取之六尘都是虚妄法,若有福德能值遇善知识,修学般若波罗蜜,因缘福德具足而得以开悟明心,也只不过是第七住位而已;譬如 佛于《菩萨璎珞本业经》所说:“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依于第七住位所得之般若正观(此观即是明观,已破所知障中不知实相之无始无明故,也已断除烦恼障相应之我见故),并观修百法以断除七见:邪见、我见、常见、断见、戒盗见(戒禁取见)、果盗见(见取见)、疑见;并断六著:贪、爱、瞋、痴、欲、慢。因为明心而使般若正观现前,所以断了此十三缚,故得进入初行位中。初行位菩萨再加修千法明门而得渐次转入初回向位,乃至初回向位开始再观修万法明门而渐渐进入初地。菩萨于七住位未入初地之前,意识觉知心以所悟得之般若,仍未能真正明观五阴十八界一切法与第一义谛无二无别,未能确实明观自心如来聚合众缘所生五阴十八界之有谛,未能确实明观第一义谛心无五阴十八界法体性之无谛,亦尚未通达有谛无谛本来无二无别,皆是自心如来法无我之无所得无漏法,因此称为以相似中道第一义谛观而作明观熏修。由 佛之开示中,可以确认一件事实:真正开悟而亲证如来藏的人,只是第七住位而已。大德以未悟如来藏,而且又是未断我见之凡夫身,而争执禅宗之证悟即是佛地,没有修行过程中的阶位可定,有何意义?正是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之增上慢者。若以亲证如来藏之七住菩萨初心,于未懂佛菩提道之前,起增上慢,尚有可宥之处;然而大德以未证如来藏之凡夫身,而起增上慢,争执果位,正是佛所说的果盗见者;由大德的果盗见,可以证实大德确实是凡夫身;凡夫身之大德,竟然不肯安分守己,不肯遵循佛语圣教,胆子是否太大了?
初地以上之菩萨,已通达自心如来之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五法、三自性及人无我、法无法(详细法义解说请参照 平实导师之著作《楞伽经详解》第二辑),能够不离有谛、不离无谛从中而观,以所亲证之人无我、法无我之自心如来于一切法中无所得之平等道、真实观,如实进修真正中道第一义谛观之一相观,如实修至第十地乃至到无垢地(等觉地)及妙觉地(佛地),才可成为究竟佛。初住位至六住位菩萨,由于未证如来藏心故,只能以相似般若之熏习乃至悟得如来藏,发起明心见道之功德──现前亲自领纳般若正观。然后再以相似第一义谛观修行法行,至初地以上之真正中道第一义谛观乃至到佛地,如此之次第法行,其中之住、行、向、地等阶位,乃是从菩萨之五阴所断烦恼习气执著、所修之明观及百法、千法、万法之层次中所证所发起之般若道种智及功德、所行之菩萨无尽愿行,来说此菩萨目前是住于何等阶位。这都是从佛弟子的意识觉知心所证得的般若智慧境界高低,来判定所证的阶位。
由于自心如来性如金刚,能持种不坏,菩萨所修所证所断之一切种与现行皆如实的由自心如来所执持,因此菩萨能够历经三大阿僧只劫之佛道六入法门次第修学而最终成佛,若离自心如来第八识如来藏,尚无众生的五阴自我,更何况能有般若真实智慧可证、可学?更何况能有佛果可证?但是,此六入法门之阶位,并非是为菩萨之自心如来而施设,自心如来非五阴之法,本然清净、本自解脱,无有一人一法乃至佛菩萨可以判定自心如来之阶级;但这是纯粹从第八识自心如来的恒离一切六尘觉观的涅槃寂静境界而说的,不是从菩萨修证佛法的觉知心所得智慧境界而说的。大德不知此义,将禅宗祖师针对自心如来的自住境界而说没有果位、没有阶级的开示,与各人如是修证所得智慧而判的果位混为一谭,所以才会产生这种迷昧无明的说法。
而且,禅宗祖师所证的既是法界实相的如来藏心,正是自心如来;从自心如来自身来看,当然没有果位与阶级可说;但是正因为亲证自心如来了,现观如来藏的运行了,自然而然就会有法界实相的智慧生起;智慧生起了,却又仍然不是究竟佛,当然得要进修以求成佛,当然得告诉众生:“悟了仍不是佛。”那就得探索悟后如何成佛了!在佛陀离于人间的时节,想要探究悟后如何成佛的问题,当然得要依照经教中 佛的开示来探索,不许自己妄想了就算数,也不可将禅宗祖师──特别是狂禅祖师──的方便说法当作真实语。既然佛在经中已经判定禅悟的般若正观现前是第七住位, 平实导师这样如实依教而判,大德何必以凡夫未证般若的知见,妄加批评而误导众生?
所谓般若者,乃是学人悟得宗门之旨──如来藏阿赖耶识;由于亲证故,得以其见闻觉知之意识心,身历其境的现观如来藏阿赖耶识之所在,并且现观其心相之真如性,现观其于六尘万法中如如不动不分别之清净性,现观其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之涅槃性,现观其不由他法而生之本来自己已在的特性,现观其能生五阴、十八界、万法的具有自性而非空无,现观其不即五阴十八界而又不离五阴十八界之中道性。如是,觉知心现观如来藏之本来性、清净性、涅槃性、中道性而得发起法界实相之智慧,就称为般若,除此以外别无般若可证。依于此般若得以度一切众生五阴之烦恼苦厄而得解脱,依于此般若得以修学一切种智而成就佛菩提,此般若可以助学人度脱生死大河得究竟涅槃,因此又称为般若波罗蜜。
又《大智度论》卷十五中如是说:“问曰:‘云何观诸法实相?’答曰:‘观知诸法无有瑕隙[阿-可+巢],不可破、不可坏,是为实相。’问曰:‘一切语皆可答、可破、可坏,云何言不可破坏是为实相?’答曰:‘以诸法不可破故,佛法中一切言语道过,心行处灭、常、不生不灭,如涅槃相。……’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因此说,修学般若波罗蜜乃至成就一切种智,都是不离最初亲证宗门所悟之旨──现观如来藏所引生之般若智慧。
《法华经》卷一中 佛说:“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于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从经文中 佛的开示中可以了知,三世诸佛皆为众生说一佛乘之法,而众生听闻此一佛乘之法,能够究竟得一切种智,也就是众生皆能因证得一切种智而成佛;换句话说,众生要成就佛道,必须证得一切种智。
所以说一切种智是最究竟法,是成佛所必备之修证,而成就一切种智不可或缺者,也就是一切种智的基础,即是般若波罗蜜;然而大德未证、未知一切种智,自古以来中国禅宗真悟祖师,很少有人能像圣玄奘菩萨一样具有道种智,何况是究竟地的佛果一切种智?怎可妄说禅宗的一悟就是成佛?而且一切种智的内涵,完全是如来藏自心一切种子的证知,也是如来藏所含藏的七识心王相应的各类种子的具足证知,这都离不开如来藏的;可是大德自称为悟,却完全不懂这个道理,还敢大胆的写文章辩称禅宗的开悟就是成佛,无阶级位次可说,未免太大胆了。
般若之体离于言说道,乃是一切七识心之心行所不能到者,故说是心行处灭;但是般若之理体却是如来藏,其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乃是本自圆成,不属修行之后而始有者;如不证如来藏,就无法发起般若实智。般若之理体不可与任何法分高下,无一法可到故,不与万法为侣故,这是因为如来藏自身常住于六尘境界分别性之外故,所以从般若体的如来藏来看,当然没有一法可说;这才是经中所说般若之体离言说相的真义,不是像大德一样的以觉知心处于不明白的白痴境界而说为离言说道。然而证得般若者,却有高下可分,以其在无为法上之修证状况之不同,必定会产生觉知心所证得智慧有高下差别,由于尚未具足圆满般若智慧,所以当然就有果位分判的事实存在,以免众生初悟之时,或如大德未悟、错悟之时就狂言已成佛果,狂言般若之证量无有阶级、一悟即是佛。
亦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因为道种智乃至一切种智上的修证所得之明智,因此而破除无明;明与无明之状态,即是由如来藏心体与七识心之心所法及色法与心不相应行法和合不相离而显示出六种无为或者八种无为。也因为所修的法道差别,依其断见、思惑烦恼而证初果乃至四果,依其现观因缘法而证因缘观而成为辟支佛,或是亲证如来藏而破所知障无明,成为贤位菩萨,或是证得道种智而成诸地菩萨,或者具足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这都是因为修证无为法上的种种不同,而有不同的智慧,并不是每一个人证得菩提时都是同样的。所以,依于万法唯识修证所得之智慧,行人成为诸地菩萨,依于亲证如来藏总相智慧而使行人成为贤位菩萨,依于二乘法的修证智慧而使行人成为二乘圣者。所以无为法千差万别,不是大德以凡夫知见所能知道的,唯有诸地菩萨才能了然于这些差别相,才能了然十地道,才能为众生宣说真正的成佛之道。
唯识者,乃是述说一切世间出世间万法唯是自心如来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所生、所显之种种义理,由于凡夫众生不知此诸法实相之理,无明所遮障故,乃于自心如来所生之五阴身心世间计著为我与我所,而于此五阴世间产生贪爱乃至引生瞋、慢、疑等种种习气烦恼执著。菩萨于亲证诸法实相之理一心自心如来以后,即以此理一心之般若智慧为根本,以中道实相法无我、无所得之第一义谛观明观熏修道种智。中道实相法无我、无所得之了义法要,即是万法唯识所生、所显一切法无我之义理。以般若实相智为根本而分证唯识法无我道种智之功德力,得以破除无明遮障、断除烦恼习气与随眠,地地增上而成就一切种智,方可成佛。而这些人无我与法无我的种智修证,都必须以如来藏的亲证为基础,才能发起;大德既未证如来藏,不知实相境界,怎能妄发大言、妄写文章、擅作评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