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师妹素食网

素食
资讯门户网站

05 答-2

答-2 P22-41
答2:
传圣法师来文:
【贫道懒散成性,向来以“绝学无为闲道人”自居,不愿多看经教,成就多闻辩才,圆满一切种智;一向只是息心,更不如何若何!尽管这一年来华光法师一再劝余看萧老师的诸多著作,但余皆不以为然,发不起阅读的心来。余知道这是习气使然!自余有生以来就害怕那厚厚的书本,唯崇尚精简。这有原因!一则怕伤神劳累;二则记忆力极差,看了如同未看;三则,一向不爱用心,崇尚息心忘机之说。故余之习性,自知久远多生以来,行在宗门,而非教下。即具如是巨大宗门之习气,自然不会被一时教门之说而有所动摇其至乐了。恐怕一切种性(声闻、缘觉、菩萨、外道等)因习气使然故,亦不会受一时外来之影响而改变其至乐也。】
谨答:
大德说一向只是息心,崇尚息心忘机之说,以所谓“绝学无为闲道人”自居,他人读之,不能清楚大德究竟修何种法门,亦不知您所要表达的是何等“证境”,倘若仅凭大德如是数句言语就直接辨正回覆,只恐怕他人将会无法信服。华光法师将大德以“无心禅和”之名,于二○○二年三月所写之《参禅指归》一并寄来,特摘录其中大德有关息心之详细说明叙述于后,供读者参考,以示公正:
《参禅人,单单究看一个死话头。当你刚刚步入此门庭的时候,首先必须选择某宗事或某个问题来作为自己的本参话头。只要是你亲身经历与耳闻目睹的事件中,有使你弄不明白的问题,搅尽脑筋也弄不明白的,并对你有一定的刺激或兴趣,使你对其不容易放下且很容易使你产生疑问的,你就可以拿它来作为你的本参话头。》(《参禅指归》页五~六)
《参禅这一法,其实很简单,至为平易,并非像有些人那样,想得甚是深奥难学。即使是三家村里的老太婆、小孩子,甚么也不会,啥佛法道理也不懂,照样可以参禅,且更有利于参禅。只要他对某一宗事弄不明白,又放不下,就这么的审过来究过去,非要明白不可,否则决不罢休,只要有此个志气就行了。如此行去,天长日久,自有透彻底时节。》(《参禅指归》页二十一~二十二)
《要去妄想,也不是一下子或短时间内就可成办的。这必须要经过一个‘由生转熟,由熟转生’的过程不可─妄想熟要把它转生,话头生要把它转熟。只要话头熟了,则妄想自然就变生了,这是一定的道理。譬如一个人在北京住了二十年,当他刚搬到南京的时候,头脑里仍然是北京的人和事。但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当他在南京住的日子久了,与此地的人事往来多了,则北京的人事就慢慢地变得生疏模糊了,头脑里渐渐的都是南京的事了。所以这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性急也没用。参禅息妄亦复如是!……因此,即使明知有妄想,也不用去与它作对抗衡,应渺视它,不要把它当作一回事,总不要管它。这个时候,你只须提起本参话头,把那个正在打妄想的心转移到话头上来:‘死了烧了,又哪个是我呢?’你就这样轻微的从内心深处发起疑情,且疑之不已,自问不休……这样日子长久了,话头用熟了,疑情得力了,妄想也就自然淡薄退化了。这样,也就是所谓做参禅息妄的功夫。是名‘单刀直入’(即单提话头),更不假其余方便,直趋无上菩提。》(《参禅指归》页二十三~二十六)
《须知,参究的日子越久,则功夫就越是‘到家’,习气就除得越干净,若做参究功夫没几天就开悟者,则其习气依旧,生死仍在、功夫不得力,易被境转业牵。若是几十年参究而开悟者,则很有可能是证道,生死已了,烦恼已尽,不被业牵境转,得大自在……再说,参究是在不明白处做功夫;因不明白故,则心意识不易现行,你再怎么分别也只是个不明白,所以在不明白处最好做功夫,功夫最是得力。若是悟后做保任功夫反而不太得力,容易打失,功夫不好照顾,因为明白后心意识容易现行故。》(《参禅指归》页三十九~四十)
谨答:
观乎大德之息心说,是要人──任何一人──只要心中有个甚么事不明白的,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答案的,例如:为什么地球是绕著太阳转、同时还自转?月球为什么是绕著地球转、也同时自转?或者为什么东家老李那么有钱,事业顺利身体健康,为什么自个儿却又穷又病找不到工作?这些都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任何人只要在这个不明白处审来究去,永不罢休,说这样就是参禅。又说,这样的参那个不明白处,日子越久越好,最好是延续几十年,让参禅的心最后变成对什么都不明白,能够时时住于不明白里,那就是开悟了;不仅开悟了,还可以让那些习气烦恼自己、忘掉习气烦恼自己(也就是大德所说的由熟转生),而慢慢淡了乃至断除得干干净净,可以不被业牵境转,得大自在、得无上菩提,说这样子就是开悟成佛了。
所以大德认为单单一个了不相干的话头,不会从此话头得出什么的所谓“死话头”,就有能力将大德的见惑、思惑、尘沙惑断尽,认为将参死话头的心转变成不明白的同时,那些烦恼习气就会自行断去,说那样叫做参禅息妄。所以大德说一向息心,并以“绝学无为闲道人”自居,表示大德已经变成不明白了,心意识已经不现行了,所以不看经论,不爱用心,说这个叫做巨大之宗门习气!照大德书中这样的文字证据来推断,大德应该属于“生死已了,烦恼已断,不被业牵境转,得大自在者”罗?如果是这样,以大德之理论,应该是心意识都不现行了才对;如果心意识真的不现行了,那么大德为何又以心意识和华光法师辩论不停?那个能够辩论的觉知心到底是什么心行?那个不明白一切法、一切事的心,为何又能够明白他人的论点?那又是哪个心的心行呢?仍然是不离意识觉知心的境界,正是凡夫心。
反观大德所说的“一向息心、更不如何若何”,就表示大德的不明白,其实正是有所选择的明白心,正是经由觉知心意识的作意而运作的明白心,根本就不是大德所说的不明白心。如果说大德眼前是属于还在“保任”的阶段,容易让不明白打失,所以心意识又现行了,又变成明白了,那就表示大德的不明白境界正是变异法,是无常法,有时明白、有时不明白的变来变去故;而且也是有漏的有为之法,不是从来而且永远无漏的法性。而此无常、变异、有所作为之觉知心,却正是生死轮回之根本,正是有为生灭之意识心,故与六尘相应,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决非宗门开悟所证之如来藏实相心,与宗门开悟之内容完全不符,大德不应该“不明白”这个重要的道理。所以大德正应该多读经论,才会明白您所证得的有时不明白而又有时明白的觉知心正是意识生灭心。
如来藏非是因缘所生法,真实不坏并具有七种自体性:集性自性、性自性、因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因此能够持种不坏,因众缘之聚集或散坏而成就一切众生五阴生灭之法。如来藏心体本身一向清净无染,不同于七转识心一向于六尘境分别取舍、计著为我与我所,虽然随缘生显六尘万法,却恒不于其中起分别取舍贪厌、恒不自知执为我;如来藏心体一向远离生灭、垢净、增减、来去等相对待之法,虽然在三界六道中随著众生五阴身量之增减、来去、生灭,但是如来藏心体恒自住于寂静极寂静之绝对待涅槃状态。因此,如来藏是实相无相(无人我五阴相而有真如法相)、是涅槃妙心、是无上法宝、是本来解脱不可取舍无二清净之道、是绝对待、本就离于语言文字之法,是禅宗祖师所亲证、宗门向上事之理体。
世尊称如来藏为涅槃妙心,乃是因为如来藏心体之涅槃性,不因为众生于六道轮回不断而有所变异,生于天界享乐或者生于地狱受苦或者生于畜生道愚痴,如来藏恒自住于涅槃境界,常不变异。而二乘圣者舍报入无余涅槃时,也是因二乘圣者断尽其迷惑于“三界见、著”之四住地烦恼,其如来藏得以不被三界有之烦恼所拖累而自住于涅槃,不再于三界生显任何一法,这是甚深微妙如来藏之法,法界无有一法得以替代者,世尊所说如来藏是涅槃妙心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有情众生若能亲证此心,即能明了法界实相,即能了知如来藏即是无始劫以来各各众生之本来面目,即能明了此如来藏与诸佛、菩萨、无学圣者之如来藏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等同一性而无有差别。因此六祖慧能大师说:“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六祖所说自心是佛,指的就是如来藏,法界中没有任何一法可建立此如来藏之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十方法界中若有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者,悉由如来藏而生、而显,不得外于如来藏而有如是自性。复由如来藏之自性性故,而能生显万法,是故禅宗六祖说如来藏自性能生万法,除如来藏以外,现见无有一法能生万法,故六祖所说与世尊所说者皆是指如来藏涅槃妙心。
有情众生之如来藏与诸菩萨、无学圣者之如来藏体性虽无差别,然而烦恼习气、业障报障却有极大差别;此烦恼习气、业障、报障,即是凡圣如来藏所执藏种子染污、清净之差别,无明与般若智慧之差别。《央掘魔罗经》中世尊说:“我说道者,说何等道?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我次第断诸烦恼得(成)佛(之)性,不动快乐,甚可爱乐;若不断者,恒轮转生死。” 世尊为何说声闻道者是八圣道,而言菩萨道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并非是修声闻道者无如来藏,乃是修声闻道之圣者所修所求者乃是解脱道,想要灭除五阴之苦、消除五阴聚集之因──三界有之贪爱,于其修道过程只是知苦、断集、证灭、修八正道,不必证知如来藏所在,只须断尽见、思二惑即可出离生死而得解脱,故二乘圣人不知不证如来藏。所以阿含部《央掘魔罗经》中所说:“三世一切声闻缘觉,有如来藏而眼不见。”虽然二乘圣者不知不证如来藏,但是当二乘圣者舍报入无余涅槃时,其如来藏仍然自住于其本来之涅槃性中,非因二乘圣者不知不证而有所差别,也因此而得以成就二乘圣者之解脱而不落入戏论、断灭中,此是如来藏无与伦比之涅槃自性之胜妙显示,非愚痴凡夫乃至二乘圣者所能知者。
由 世尊之开示中可以得知,菩萨道者乃是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表示必定要知、要证此如来藏,才是菩萨道之正修行,而亲证此如来藏以后,还要次第的断除烦恼,最后才能成就佛地三德四智圆满之果德;倘若知道有如来藏而未证,或者亲证如来藏已,但仍没有断除思惑烦恼净尽者,则仍不能免除于轮转生死;证如来藏后,若未断尽无始无明过尘沙数上烦恼者,则仍不能免除于变易生死。依 佛所说,如来藏即是二乘圣者修证解脱道而入无余涅槃之根本(若无如来藏,二乘圣者即成空修梵行,入无余涅槃时十八界灭尽后即成断灭故),亦是菩萨道中所有修道乃至成佛之根本,所以如来藏即是 佛所说三藏十二部之根本。既是三藏十二部经之根本,大德怎可不必经由亲证如来藏就说已经证悟?大德怎可将意识心处在不明白之境界中就自称开悟?
三藏十二部经所说者,函盖初转法轮阿含诸经专说之解脱道修证、第二转法轮般若系列诸经所说亲证如来藏之中观般若、第三转法轮方广唯识系列诸经所说亲证如来藏以后进修通达,不唯如此,并须亲证如来藏所生、所显一切法之种子功能差别与真如法性,并断尽无始无明过尘沙数上烦恼而圆成一切种智,方可圆成佛道。而三转法轮诸经所说之解脱道、般若、一切种智,都因此如来藏之亲证而有,都植基于如来藏之亲证,所以如来藏妙义即是函盖佛法全部教义之无上宗旨;大德不此之图,背离如来藏之亲证,而以意识觉知心之不明白境界作为证悟内容,离道仍远,谓之为不懂禅宗法道之俗人。
禅宗祖师皆是菩萨道的行者,已亲证如来藏故,已亲证佛法经教真义之宗旨故。禅宗一切真悟祖师皆以亲证此如来藏为宗门向上事,欲了却五阴我生死之迷,四处行脚参访善知识;而禅宗各祖师善知识皆有其接引参学者之手段与勘验参学者之眼目,因此无门慧开禅师说:“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祖关不透,心路不绝,尽是依草附木精灵。”参学者若能参透所亲近善知识祖师之接引方便手段,即能以此教外别传之法而亲证涅槃妙心如来藏。
禅宗祖师证悟了如来藏涅槃妙心以后,与已证悟之善知识相对谈,语句中皆以如来藏之离于六尘见闻觉知、如如不动之真实如如体性,以及其本来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真实不虚、不作主之真如性,做为作家相见之眼目。以此为据而有所开示于座下参学者时,要得观察因缘及根器;举凡有所作略,皆是宗师脚踏实地为人之本分草料;祖师于其中必须以其极具分别能力之意识心来作拣择,所作始得契符佛法,方能不为后人或当代具眼目者所拈提(自古以来,禅宗祖师常常拈提未悟言悟之野狐禅师,蔚成禅门风气)。也就是说,禅门所悟得之如来藏,并非是由意识觉知心转变而成的,亦不是由意识心与处处作主之意根共同修行转变而成的;能分别六尘的心是意识心,其功能体性乃至成佛之后还是继续分别六尘的,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改变意识心之分别六尘体性。既是能分别了知六尘,这个觉知心就一定是有作用而变异性的心;必须是有作用的心才能于六尘分别了知,此分别了知就是有所作、有所为,有作有为则一定是变异法;此说大德一定不懂,且作个譬喻:譬如电影,必须是影片一格又一格不断的前后取代变易,才可能成就电影的作用;既有电影的作用,而不是幻灯片的静止无作用,就知一定是前后格不断的变易,才能有电影动作的出现,所以电影不可是常住不动而唯有一格影片;同理,觉知心一定是前后种子念念变易、不断更替,才能成就分别的作用;若不是前后种子念念变易取代,就会如同幻灯片的影像不动,而不能像电影一样的有所动作了。所以凡是能了知六尘的觉知心,都一定是有变异性的前后种子念念更替,才能分别六尘时时不同;否则的话,应该从早晨醒来所知境界相,一直保持到晚上都不变,如同幻灯片一样的绝不变易影像。所以觉知心一定是有变异性的心,一定是前后种子念念更替的心,才能了知六尘不断的变动。由此譬喻所说的道理,就知道觉知心不论是处于不明白时,或是处于明白时,其实都是很明白的,其实都是前后种子念念变易的,都是时时刻刻了知六尘变化相的。有智慧的人,读了这一段说明,就会知道觉知心的虚妄性了;如果读了还不懂,或者故意处在不明白中,其实仍然了了分明的知道六尘,而仍然辩称是不明白,那其实是自欺欺人的愚人。由此可知,能分别了知的意识觉知心一定是无常变异之法,决不是离六尘见闻觉知、而且常不变异之如来藏涅槃妙心。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