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摩竭
迦维罗卫国城中。有释种长者子。名差摩竭。行诣佛所。白佛言。菩萨何行。疾得无上正真之道。普具三十二相。从一佛国。到一佛国。临寿终时。其心不乱。所生不堕八难之处。常知去来之事。悉成诸法。周满达事。知一切法。无所??碍。信解空行。得不起法忍。恒以至心欲作沙门。未曾犯戒。不乐居处。佛为说菩萨忍辱布施等行。终言无我无人。诸法如化。是时差摩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比邱。及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住不退转地。寿终悉当生于西方无量佛清净国。常护持无数佛法。教化成就一切人民。使不退转。如是无极恒沙边劫。当于此土。以次作佛(菩萨生地经)。
阙公则
阙公则者。赵人也。晋武帝时。居于洛阳。萧然恬放。日常诵正法华经。既卒。其友为设会于白马寺。至夕转经。忽闻空中有声。仰见一人。形色光丽。曰。我阙公则也。生西方安乐世界。与诸上人来此听经。堂中人共见之。有汲郡卫士度者。受业于公则。其母常饭僧。是日将中。忽空中下钵。正落母前。谛视之。乃公则常所用钵也。有饭满中。其香充堂。食者七日不饥。支道林为之赞曰。大哉阙公。歆虚纳灵。神化西域。迹应东京。徘徊霄墟。流响耀形。岂钦一赞。示以匪冥(大唐内典录。念佛宝王三昧论)。
张野
张野。字莱民。寻阳人也。性孝友。田宅悉推与弟。甘苦与九族共之。州郡屡辟不应。朝命拜散骑常侍。亦不就。入庐山白莲社。为远公门人。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年六十九(东林传)。
张诠
张诠。字秀实。野之族子也。尚情高逸。好古乐道。荷锄力田。带经不释。以散骑常侍征。不起。庾悦荐为寻阳令。亦不应。已而入庐山依远公。研穷佛经。深有悟入。宋景平元年。西向念佛。无疾而卒。年六十五(东林传)。
何昙远
何昙远。庐江人。宋御史中丞万寿之子也。少奉法。持菩萨戒。年十八。居父丧。哀毁成疾。遂归心净土。请僧数人于家。忏悔宿业。久而益?。一夕转经竟。众僧已眠。昙远忽自歌诵。僧异而问之曰。见佛身黄金色。光丈余。自西而至。幡华翼从。充满虚空。佛熙怡微笑。诏昙远速去。昙远素羸弱。至是神色壮厉。便取香华散之空中。至五更。忽然而终。宅中芬香。数日乃歇(冥祥记)。
魏世子
魏世子。梁郡人。生当宋世。奉佛精进。率诸子女。修西方净业。唯妇独不信。其女病死。七日复苏。即升高座诵无量寿经。下启父言。儿去便往无量寿国。儿及父兄。池中各有大莲华。当生其内。唯母独无。不胜此悲。故归启报。语竟而瞑。母自是亦奉法焉(冥祥记)。
庾诜
庾诜。字彦宝。新野人也。博通经史纬候之学。而性尚夷简。特爱林泉。蔬食敝衣。不修产业。忍辱柔和。好行其德。梁武帝少与诜善。及起兵。署为平西府记室。不屈。普通中。诏以为黄门侍郎。称疾不起。晚年于宅内建道场。六时礼忏。诵法华经。每日一遍。夜中忽见一道人。自称愿公。容止甚异。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中大通四年。昼寝。忽惊觉曰。愿公复来。不可久住。言讫而逝。举室咸闻空中唱云。上行先生。已生弥陀净域矣。时年七十八(南史)。
宋满
宋满。恒州人。生当隋世。笃志净业。每持佛名。以豆记数。满三十石。设斋供佛。俄有三僧至会乞食。食已。香华布空。飞腾而去。未久。满面西坐脱(佛祖统纪)。
郑牧卿
郑牧卿。荥阳人。举家修净业。唐开元中。病笃。或劝进鱼肉。不许。手执香炉。一心西向。忽闻异香蔚然。遂逝其舅尚书苏颋梦宝莲华开。牧卿坐其上(佛祖统纪)。
高浩象
高浩象。东平人。杜门静居。日诵无量寿经。尝于定中坐红莲华。泛白玉池。初未见佛。即于华上倾心致敬。遥睇金容。光辉四映。一夕见众菩萨来迎。寂然而化(佛祖统纪)。
李知遥
李知遥。长安人。笃志净土。为五会念佛。导诸众信。晚得疾。忽云和尚来也。洗漱着衣。然香炉中。出堂顶礼。闻空中说偈云。报汝李知遥。功成果自招。引君生净土。将尔上金桥。却就床坐。泊然而化。异香满室。众共闻之(净土文)。
孙忠
孙忠。明州人。早慕西方。蔬食持戒。于府城东筑庵。凿二池。种白莲临池建阁。月集众为念佛会。尝见佛身现空中。趋出。呼其二子至。同拜礼焉。久之始隐。后人因名其地为驻佛巷。宋元祐八年。释可久神游西方。见金台标孙忠名。久之。忠得疾。请道俗百人为念佛会。忽仰视虚空。合掌问讯。手结双印。怡然而化。阖城皆闻天乐异香。渐向西没。二子能继其业。亦向西坐化(佛祖统纪)。
左伸
左伸。天台临海人。从法师神照受菩萨戒。闻大乘法要。豁然开悟。自是严奉戒律。造西方三圣像。旦夕虔事。求生净土。诵法华经三千四百部。金刚经二万卷。绍圣二年秋。有疾。命其子沙门净圆唱法华首题。已而梦三伟人立江皋。召伸登舟。瞥然西迈。伸知往生有期。乃请僧诵阿弥陀经。遽曰。我已见佛光。即沐浴更衣。戒左右勿哭。勿逼我前。端坐结印而化(法华持验记佛祖统纪)。
孙良
孙良。钱塘人。隐居阅大藏。尤得华严之旨。尝依大智律师。受菩萨戒。日课佛名万声。二十年不辍。忽令家人请僧唱佛名。方半日。望空合掌曰。世尊菩萨。已荷降临。即退坐而化(佛祖统纪)。
贾纯仁
贾纯仁。湖州人。长斋修净业。一日示疾。西向念佛。宴坐而逝。顶上有白光圆相。异香满室(佛祖统纪)。
范俨
范俨。仁和人。居常蔬食。不牵世缘。曰。百年旅泊耳。尚何求哉。日诵法华经。手书一部。求生净土。大观中。忽见普贤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谓俨曰。汝尝诵法华。念弥陀佛。得生净土。故来相报。越一夕。睹众圣授手。就座合掌而逝(佛祖统纪)。
孙忭
孙忭。钱塘人。号无诤居士。掩关晦迹。日阅华严金刚诸经。以净土为归。母龚氏。修净业。偶得疾。请清照律师说法。端坐而化。未几忭梦至莲池。见清照在侧。旁一人授以梵字帖。不识其人曰。请十三日斋耳。时方十二月。及期。忽得疾。有僧问疾。欲为祈祷。忭曰。生死已定。何必祷。即报清照云。当暂相违。遂跏趺作印。西向坐脱。翼日清照至。为说法封龛归庵三日。亦逝(佛祖统纪)。
唐世良
唐世良。会稽人。持戒奉佛。日勤礼拜。老而得疾。未尝就枕。诵弥陀经十万过。一日谓家人云。佛来迎我。言讫作礼。即坐逝。时行者宗利。在道味山。夜梦西方有异光。幡华天乐。空中声云。唐世良已归净土(佛祖统纪)。
杨广文
杨广文。字道原。吴县人。少孤不娶。皈心净业。岁饥。道有弃儿。辄收养之。至十数。长而后遣之。门有乞者。教令唱佛名。即予之钱。由是乞者踵至。每语人曰。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只此八字。是无上法门。更无他说。乾隆三十五年得疾。其友沈炳往省之。唱佛名不绝口。明日遂逝。年六十余(二林居后集)。
顾天瑞
顾天瑞。苏州城西。大邨人也。中年长斋。为念佛会。妻陆氏。亦长斋。日诵佛名甚虔。年六十三。得微疾。预知将终。沐浴易衣就寝。
其姒俞氏。别室居。忽闻陆氏遥语云吾先去。姆早晚好来也。俞氏亟遣子视之。逝矣。俞氏故长斋修净业。居半载无疾而逝。天瑞后数年。别诸亲故。沐浴唱佛名。亦无疾而逝。事在乾隆三十五年(二林居后集)。
姜见龙
姜见龙。字元标。吴县人。尝倡设义冢。埋诸暴骼。岁饥。捐金以赈。家遂中落。习眼科以自活。初好长生术。一夕梦至一所。巉崖幽谷。阴风飒然。急觅路行数里。忽见天日。幢幡蔽空。宝舆中一人趺坐。身金色。见龙请曰。夙生罪障。误入险涂。愿见救[托-七+友]。舆中人言。汝能发愿否。见龙稽首曰。愿从今日。作佛家奴。舆中人言。甚善。明日当有比邱。导尔修行。慎勿错过。言毕。顿失所见。及旦。果有一僧款门而入。为言修行之要。无过念佛。能念佛者。决生西方。能念佛者。得不退转。能念佛者。疾成正觉。见龙大喜。日持佛名万余。声彻里巷。乾隆四十三年八月。示微疾。谓诸子曰。吾一心求生西方。无他恋也。其月既望。书偈曰。脱却五浊苦。往生极乐土。七宝莲胎圆。一念成正果。明日将午。寂然而逝。年七十五(姜昆成述)。
沈炳
沈炳。字敬孚。长洲人。年十五。得喘病。过三十而剧。因发出世心。持佛名颇切。至年五十病益甚。自正月至五月。一息仅属。遂矢愿长斋。其友杨广文往省之。劝持金刚经。扶起授之读。尽卷。居三日。加持至三卷。半月而病愈。自后日以三卷为常。持佛名不辍。夜坐辄至晓。喘病遂除。而身微伛。阅五年。夜坐顷。自誓不取正觉。终不休歇。脊梁忽声振。挺竖如平人。寻受五戒于旅亭会公。炳常言世间万法。生灭不停。唯有一句阿弥陀佛。是大休歇处。又自谓念佛工夫。尤于病中得力。诸苦煎熬。独一念炯然。不曾打失耳。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示微疾数日。其月晦。晨起盥沐毕。喘甚。回身向西。结跏念佛。其妻在旁。挥之去。已而寂然。则坐逝矣。遗言以龛殓。用茶毗法。其妻亦长斋。修净业。已而出家为尼(二林居后集)。
王恭
王恭。字礼言。太仓人。为人恬澹寡嗜欲。少弃举子业。好为诗。所居南园。故宗老文肃公别墅。竹石萧凉。偕诸群从。觞咏自得。年五十余。辍诗不复为。长斋修净业。自号破有居士。一夕梦游净土。觉而志以诗曰。无多些子没商量。梦入莲邦大歇场。诸上善人谭法性。各天帝释雨华香。鸟音树乐无停响。珠阁金台尽放光。咫尺仙原曾不隔。莫教迷路叹渔郎。又曰。雪山老子最多情。指点归家路甚明。不住直须这里住。无生恰好个中生。投将种后芽旋发。培得根来果自成。领取台山蓦直去。何劳万里访蓬瀛。时年七十二矣。其明年夏。卧疾园之潭影轩。轩前有莲池。华未放。一莲药傍崖石。独对榻而开色鲜好。满二日。恭课佛名如常时。手结印而逝。而华亦萎。时乾隆四十七年五月八日也。亡何。刘河人有以乩降神者。恭子冲往叩之。乩大书曰。我破有主人也。问今居何处。答幸登莲界。问颇忆家否。答何思何虑。问家事。答南无佛。固问。又书南无佛。如是者三。遂寂(顾成志。许培秀述)论曰。余少闻轮回往返之说。辄自悲流浪五浊。伥伥然靡所依也。既长。观庾彦宝王虚中诸公行事。遗弃世荣。一心西迈。诚慕之。夫百年须臾耳。身家妻子之谋日固。悲欢得失荣辱之数日出。而死已随其后矣。昔人谓念佛一门。于居士尤为吃紧。置身烈火之中。浸心烦恼之海。一息不来。而铁床铜柱随之。非仰赖佛力。何以敌此。其有览诸君子之遗迹。而奋然兴起者乎。是皆莲胎骨肉也。余愿执鞭以随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