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宝宝素食网

素食
资讯门户网站

菩萨学处            

太虚大师讲述
佛教经律,说二处学:一曰比丘学处,是指比丘应学习的律仪言,规定若者应作,若者不应作,使所有如法出家的比丘大众,都轨纳在这个范围内。一曰菩萨学处,这是把范围更扩大开来,除包括比丘学处外,且统贯世出世间一切阶位渐进为菩萨的学习,是指依菩萨应作不应作的规律,成为学习菩萨心行的基础,其弘深广大,较前者倍增殊胜。现在所要讲的是——菩萨学处。
一、菩萨学处释名
“菩萨”的名称,人人都知道;但其真正的意义,多数殊不了了。通常人率以偶像代替菩萨,如见泥塑、木刻或浮雕、金铸、绘画、纸扎的形像,都叫菩萨,甚者指洋囡囡为洋菩萨,这是含有错误的,而后者更成为习俗的最大错误。要知偶像中固有菩萨的像,但也有比菩萨更高阶位的佛像,也有较低的古圣先贤的像,甚至有牛鬼邪神的像,不能笼统地都称之为菩萨。
同时,菩萨与菩萨像绝不能混在一起,我们活着的人倘有菩萨的心肠和菩萨的善行,这个人便是菩萨。
“菩萨”原是印度语音的略译,具音为“菩提萨埵”:菩提义为“觉”,萨埵义为“有情”“众生”,合之为“觉有情”。
“菩萨”的原义,是指能发菩提心的有情,有大智慧上求菩提,有大悲心下济众苦,这便是菩萨;所以我们能从菩提心为出发点,以此上求,以此下化,不唯只有理想,且贵能实践履行,是名真实菩萨。故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人能自觉,复以之觉他,使自他俱向无上大觉之境进行修习,即是觉的有情,显然不是无情的偶像是菩萨,而是具有菩提心的我们才是菩萨。
学习菩萨之道,并非高推圣境,远在净土,就是从我们凡夫为起点,一步一步迈向圣境,创造净土,从浅到深,转劣为胜,最初是大心凡夫地的菩萨,及其优入圣域终入金刚后心则成为最高等觉地的菩萨。
我现在所倡导的菩萨学处,是重在启发初发菩提心愿的菩萨,旨在要人尽能成为大心凡夫的菩萨,不是顿期超过二乘的大菩萨。
向来对佛法有信心的人,便自称学佛;求其真能发菩提心愿做个大心凡夫的菩萨,却是凤毛麟角。有一种人学佛,却将佛推崇过于高远,自甘卑屈,既不能认识佛法全般的真相,固执着佛所权宜方便指示一点一滴的法门,如人间善行,天上福报着重个人福业方面极粗浅的说法,于是一生但求个己人天福报为足。这虽也可称为学佛,但去佛学的真精神远甚,真是方便中的方便,佛曾贬之为无性阐提。复有一种人学佛,觉得个己的生与死极苦痛,于是偏执着佛所指示的中道法空有两面的空一方面,以专求了脱个己的生死,精神上得寂灭无为为究极。这条路径虽可通至大乘,倘故步自封,不肯进探中道法的幻有妙有的一面,醉卧于空三昧中,自然未能贯彻佛学全般的精神,自堕于方便小乘,佛曾贬之为无性败种。我今倡导菩萨学处,绝不叫人迷着人天的福报,也不叫人愚耽小乘的寂灭,是指示人人可走之路,个个可修之道,是整个的全般的佛法的总纲,这便是菩萨之学,自下至上,自凡至圣,从我们开始举足直到佛果的大道。这自始至终彻上彻下的,都不出我们发菩提心修菩萨行的现在一念愿心的菩萨。这好像一个国民从做幼稚园学生起一直到研究院出来的博士止,都是学生;菩萨学亦然,有初发心的菩萨,有金刚后心的菩萨,初心是凡夫,后心邻于佛,但都是菩萨,始终未离学地。后心邻于佛果高位的菩萨,是不易学,但也不离于初心易学积渐成就。故菩萨学处,是从易学处说起,曰皈依三宝;恐人走入歧途,于皈依三宝时兼劝其发四弘誓愿。皈依三宝是教以不入邪途;发四弘愿,是使其不入趣人天福果,不耽着二乘寂灭;这是直趋菩提大道,一定成佛。
佛果是怎样成就?曰:是依于学菩萨之行以成。菩萨学处,是倡导从开始即学习菩萨,最终以通达于究竟之佛陀果。故今所倡导之菩萨学,不是超越二乘圣位的菩萨学,是开始凡夫地的菩萨学,由之渐次深入,上预极果,而皈依三宝是菩萨学最基本初步的阶段。
这菩萨学处的“处”字,也可指法门说,如佛经中说“四念处”等;但也可指行道之场所说;凡是菩萨所游履处,所棲止处,随时随处,修菩萨法门,都是菩萨学处,维摩经中说“无处不是菩萨道场”,今说菩萨学处,亦复如是。
二、皈依三宝
甲、结缘皈依
当从信仰佛法者的心中,发生一种热烈的要求的时候,向着佛法僧住持三宝面前,以舍身心生命的精神,口自宣誓皈依的词句:——
“我弟子(自称姓名或法名),尽形寿皈依佛法僧”
当口中迸出这样词句,精神上应起一种莫大的兴奋和安慰,当那五体投地一唱一礼的时候,古人形容为“如大山崩”如弱丧归来投身于父母的慈怀中去,真是情不自禁,心中燃起火热的悲欣交集的情绪。
现在略为解释上举出的皈依词句。
“尽形寿皈依”,是说我某人尽此形相色身,尽此毕生寿命,从今日起皈依三宝,如失巢之禽皈投故林,如孩童之依恋慈母,决不中途变更逃逝,这个生命色身未灭未断期中,誓永远皈依三宝,永远为三宝弟子。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宝是可贵可尊义。有性体三宝,有圣贤三宝,有住持三宝(请参阅佛教文化社出版的“人生佛教”第五章)。
第一是皈依佛:佛陀是“觉者”义,以能圆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徧觉,故称之为觉者,从印度原音简称之曰佛。如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他能成就无上正徧觉,所以称之曰释迦牟尼佛。我们皈依佛,便是皈依释迦牟尼佛,同时也即皈依了由释迦牟尼所说示的十方三世一切佛,因为佛的智慧福德都到达了最圆满点,在佛与佛之间是毕竟平等,我们虽唯皈依根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理所必然的皈依了一切诸佛。皈依,是发出自心生命的全力,把精神注意力集中统一起来,无动摇地向着福智圆满人类中所谓完人之佛陀全体没入,这里毫没覆藏个己的丑恶或骄矜个己的私智小德,这里只有恭敬、惭愧、欣慰、肃穆。
第二是皈依法:三皈依中皈依法是最重要的。一切诸佛依法为师,佛所觉悟的便是法,佛所修持的也便是法;到了成佛之后,为弟子开示自己所修所证的一切法门更无二法,便是只此至高无上圆满境地的法门。皈依,即是一心一意趋向这法门为自己修行之尺度和标准,全身没入这法门中。
第三是皈依僧:僧是印度原音“僧伽”的简称,僧伽译义为“和合众”,依和合众而住曰僧,有四人和合众者曰僧,故僧即指和合团体的通名。依佛法出家四人和合共住者曰住持僧,上之有依法修证得三乘果位者曰圣贤僧,更上之有直依大乘法门而修而证者曰菩萨僧。说到皈依僧,自然统括了上列三种僧,但在初心学佛皈依的,是重在依佛法严格出家之和合团体之住持僧。缘佛宝法宝之能流布世间,佛之相能现起,佛之法能弘扬,系由住持僧之能住持;皈依住持僧,则因之得闻佛所说之法,依法修行可以成佛。
菩萨学处中初步结缘皈依,不是选择其宿具净智,深入妙理,而是令种善根,泛行结缘,普收众机,以成佛门之广大群众。来受皈依的人,只要能知道佛是最崇高可礼敬的圣人,法是最圆满堪实践的道理,僧是最清净得依止的师父,如是深生仰慕,虔诚皈依,尽此形寿,更不皈依其他宗教,永为佛门弟子,这便是菩萨学处初位初心的菩萨。这是菩萨应作应为的行业,即是集中在——好善乐施 消灾集福
因为信仰三宝是最善处,乐善爱好于善故皈依三宝。好善者必能依佛所说信受奉行,佛所说善,以恭敬供养布施一切众生为第一福田。如修建道场、塑添圣像等,以福智圆满,应崇信故,是为敬田;孝顺父母、礼念师长等,以于己有德,应酬报故,是为恩田;病贫无依、老弱残废等,以深陷苦境,应怜愍故,是为悲田。初心菩萨,于此三者,随己力之所及,以欢喜心而行布施。如是好善,如是乐施,善心所趋,纵遇灾难,亦得化为吉祥。缘灾患生起,是恶心恶行同业别业的反应;今以善心善行赴一切境,其所召感自成福乐。常人所要求的是无病无难,富贵安乐,不向好善乐施去求,是非法求,非法所求到的,终落于悲惨的结果。初心菩萨,应如是行,亦即成为世间的善人。二是——
乙、正信皈依
正信皈依,大部分是经过结缘皈依的,在广泛结缘皈依中经相当时日,已更能于佛法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的人;或虽未受结缘皈依,但宿根深厚,且曾受过相当教育,学识丰富,而能信乐大乘佛法,不必经过结缘皈依,直接受正信皈依。当受皈依的时候,向皈依本师宣白如是誓愿:——
我弟子(自称姓名或法名),尽未来皈依佛法僧
当口中唱如是句,身体行接足礼时,不唯唤起个己精神上热烈的信仰,且能体会到个己精神的生命和身心的行动一齐溶入于广大无垠自他平等的三宝法界中,如滴水投入海水,水性互遍于全海之水,如小空投入大空,空性无别乎大空之空。精神扩展到与三宝融合无间,这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无相境界,不唯达到与诸佛菩萨同一体性,且与群生种性同一悲仰。这在空间上讲,是超绝中边却是横遍十方;在时间上讲,是超绝始终却是竖彻三际。今就站在现在一刹那的理智正信上,誓愿自期从过去的无始到未来的无终献身于三宝的法界,这是根据正智的信仰,这是永远不坏的信心。如食小金刚,恒无消化,正示出这颗根本的正信。起信论中说四种信心,余三信心指信三宝,第一信根本,正是指上说的正信,论谓此信是“乐念真如法”。一个正信的佛教徒,能树立这个信心,较之于结缘皈依的初步的菩萨,更进步多多了。于是心中发生一种智慧抉择的能力,现在称之为——
破迷立信 崇正黜邪
这是正信的效验。以能于佛法立坚固的信仰,对于世间的一切不契合于真理的学说,无论任何宗教、哲学,外道的邪论,不唯不能动摇其信心,且以坚固不坏的智信,粉碎了迷真理的邪说邪思。对于契合于宇宙人生圆满的真理,如佛菩萨所说的经论,极力崇重,诸哲匠所阐的微言妙理,更为发扬广大。故正信皈依的菩萨,于自己已有认识真理能力外,更有力能为佛法的金汤,捍御外侮,自立立人,或出之以善巧辩才,或运之以生动妙笔,揭橥佛教真理,更令自他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这不能期之于一般结缘皈依的菩萨,而特是知识丰富正信皈依菩萨应具的资格。
菩萨学处两重三皈,是建设佛教坚固基层的基础。佛教的中心虽着重在伽蓝清净僧伽,但整个的基础应建筑在多数大众的信仰心上。没有大众信仰的佛教,纵使伽蓝梵刹建筑得富丽,僧伽的生活如何富裕或清高,这是违反佛陀的真义的,是死寂的佛教,而非是活的佛教。故今后佛教新的发展和建设,是应把佛教的精神普遍地打入大众的心中,唤起大众热情的信仰和认识,这就是设立两重三皈的所以然。假二千年来已有佛教的基础上,领导菩萨学处的菩萨僧,应加倍努力的宣化,以崇高的德行和深博的智慧,取得大众的信仰,建立两重三皈的基础。更期进一层的建设,领导三皈的菩萨展开两条路线:一从在家的徒众到在家菩萨位;一从出家的徒众到出家菩萨位(这里所指的出家,一部份或是已出家的今日青年僧伽,一部份或是由正信皈依新出家的青年僧伽)。
结缘三皈是佛家广泛的信徒,到正信三皈,已于佛法有所认识,建立根本的信心。现在先说在家出家菩萨于己于教于人类应有基本道德修养的教条,也就是说明菩萨学的精神。
三、三乘共戒
甲、在家众的五戒十善
据实说来,三皈是建立信愿心,五戒是在家出家菩萨共同实行的初步,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戒条,也是人类应共同修学的道德。菩萨缨络经说:“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
我们的身语心行,有善的也有恶的,现在依佛法的修学灭去恶的,使善的方面更充实增加有力,使之完美。五戒便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的行为。
所谓五戒:(一)不杀生而仁爱,(二)不偷盗而义利,(三)不邪淫而礼节,(四)不妄语而诚信,(五)不饮酒而调善身心。
试观上举五条,哪条不是伦理原则?或者有说前四条确是伦理道德不可缺的基本条件,唯第五条似觉过于刻苦。这里佛陀是有辨明性质上的不同,轻重的性质,但是俱属必要的戒条。前四条通名性戒,后一条独称遮戒。性质是实在的意思,凡犯杀人盗物奸淫欺妄,无论世法佛法其行为的本质都实实在在的是恶,应受制裁;遮是防患未然的意思,饮酒的行为虽不侵害他人,但因饮酒易引起淫杀等恶行,所谓酗酒滋事,是世人所熟知的,更以饮酒易成嗜好,使生理心理失却健康,也应戒除,故有些国家用法律明文来禁止的。是以五戒不独为佛教徒应严格地守持不犯,即就常人来说,能守持五戒,才完成一个道德的人,人格才得完备;否则,于人于己便有所缺憾,不是完全的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