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那天,经验丰富的她甚至有些紧张,因为这是她第一次面对几十位素食者讲授中医食疗,使用的课件与教材也是重新编撰,不同以往的。
她发现课上的素食者有这样一个共性:温和、自律、克己、收敛。然而从中医的视角,她看到她们身上某种程度的‘淤堵’,需要‘疏肝理气’。
她说,中医食疗的本质是把中医的智慧,用食疗的方法,在生活中践行出来。希望通过中医食疗与素食的结合,可以提升素食者们的生活。
01
理工女跳出循环
从事中医食疗工作前,简红彬的人生是另一番景象。
作为一名计算机软件毕业,学习程序的典型理工女,她在一家头部外企做职业经理人。工作日不暇给,压力超过996,凌晨开会更是常态。
不仅如此,诸如“我要赚多少钱”、“我要做到什么职位”、“我要为公司创造多少业绩”此类的指标与规划,塞满了大脑,使她全无思考他事的余地。
那时,她只知低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既顾不上家庭,也忽视着心中的向往。
“当时我的计划是完成的,而且基本上都是超额完成的。但就在完成的那一刻,内心的满足感却转瞬即逝。”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十几年。有一天,她思考起来,难道自己的人生就这样循环往复地度过吗?纵有再多的业绩,自己的本分又做到了多少呢?
这样想着,简红彬给自己的事业按下了暂停键。她辞职离开了原来的公司,没有急着再去找工作。在暂停的一年里,她为自己安排了不少事。不同的是,这些事都是她曾经想要做却无暇去做的。
也是在那时,对儒释道特别着迷的她遇上了术道兼备的中医。自然地,她也迷上了中医。
2007年,机缘下,她进入了一个由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共同开发的养生与食疗项目组中。从立项到启动,简红彬负责其中的协调工作。
由此,她认识了许多该领域的专家,获得了宝贵的学习与交流经验。走上了中医食疗的职业之路。
“中医食疗是一个窄而深的领域,可小可大。它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可以践行。一个人可以通过好好吃饭践行;一群人可以通过食疗教育影响一些人,这也是践行;一个团队通过食疗调理,设计食谱,做服务设计,做产品设计,也是践行中医食疗。”
02
都是药,还是自己来吧
刚开始,受到以往职业习惯的影响,简红彬只是想着把项目做好,有条有理、按部就班地完成手上的工作,本身也并未参与到教的部分。
随着项目的推进,那种对传统文化、对中医的认可与喜欢,那种对项目的认可,让她有机会接触和深入专业、学术领域方面的事务——做课程、编教材。
除了教研、教务、管理等事务性工作,她也跟着上了许多课。“那时候听课最多的人就是我。”
长此以往,她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不少老师在中医食疗方面偏重“医”的部分,即用药的部分,对“食疗”的实践较为欠缺。
在简红彬的方法论里,中医食疗是实操性的,是能够对照着理论与教材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践行的。
比如身体出现了某种问题,就应该根据人的体质、状态和节气等因素,用中医的智慧,食疗的手段,做自我调整,并得到相应的身心反馈。
如此重“医”轻“食”,显然不是她理想中中医食疗应有的模样。想到这里,她决定自己来。之前的学习与积累有了用武之地,她开始了教育与调理的实践。
有一位参加过减肥营的40岁男士,由于出差一周吃吃喝喝,体重涨了不少,出差完回家后,仅仅是回归到日常的饮食,他的体重便很快恢复了正常。
“很多人关注体重,其实体重是非常单一的指标,我们关注的是他的脏腑平衡。这个例子比较典型,因为其实把体质调整并维持在平和质,即便有波动,身体也会自我调节,并最终归位。”
03
饮食对人的影响
到底是怎样的
几乎所有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你是你所吃之物。(Youre what you eat.)”意思是说你的饮食是怎样的,你的人就是怎样的。
进一步说,就是人们常说的饮食对人的影响。那么,饮食对人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人们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简红彬也从中医、食疗甚至营养学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首先,无论从哪一个学科出发,都有一个不存在异议的共识,那就是食物提供两方面的支撑,其一是食物组成身体;其二是为人体的运转提供能量。
再细分看,一方面食物作为原材料进入身体,参与运化,保持健康与平衡;另一方面从中医的天地人体系来说,人能够参赞天地之化育。人居其中,可以通过个人行为——饮食、睡眠等的调适,去适应天地变化,进而提升自己。
食物在这个体系里就不再是原材料,而是“天人合一”过程中,充当人与天地同频的媒介。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人只有吃对食物,才能天人合一。在这里,食物就是人。
如此,人们吃反季节的食物,吃长途运输过来的食物,吃冰箱里冷冻的食物,吃不知道是什么的食物,怎能同频呢?
而食疗就是通过格“物”而致“知道如何吃饭”。通过观察天地运作,人模仿天地,学习如何运作,再通过食物将天地的能量给到人自身。
所以,食物的选择就是人选择如何与大自然,与天地同频。
如果选错了食物,人是一个不平衡状态。特别到了24节气里的八节,在八节的前后一两天,能明显感受到天地之气更替转换,有的时候非常强烈。人如果不平衡,那出状况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04
素食与食疗
简红彬的吃素过程与其说有些特别,不如说顺理成章。
由于从小厌恶和排斥葱蒜之类的食材,她是从不食五辛开始的。接触、深入中医食疗后,慢慢地她也不再摄入荤食。到了2012年,便很自然地吃起了纯净素。
虽然中医食疗体系本身不会将动物性成分剔除在外,但简红彬给出的食疗调理方里面,不会纳入动物性成分。
这样做并非因为自己是素食者,从而将素食强加于对方,而是因为她认为全植物饮食的膳食结构原本就存在,不仅存在而且合理。
“从营养学、中医等相关领域出发,植物性饮食是完整的、圆满的、成体系的,是可以支撑人体健康的。虽然我们不能抛开体质,但人的体质是可以改变的。体质与膳食结构是密切相关的,人完全能够通过植物性饮食来使自己吃得健康。”
除此之外,她发现现代人的食谱中,动物的比例确实高了。即便以全食金字塔的膳食比例为标准,人们对荤食的消费也超标了。
“口味偏失本身就与体质相关。因为体质偏颇,口味才会偏失。调理可以使口味转变。”
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友人向她求助,因为自己的父亲在被查出严重“四高”后,仍食肉不止,导致身体状况恶化,最后到了不做手术就没命的地步。
医生表示做手术前需要减重,老爷子这才认了命,停止了吃肉。友人遂请简红彬开一个食谱。
她并没有针对老爷子刻意开出另外的食谱,而是给到了一个对素食人群通用的食谱。
友人的父亲在吃饱、吃好,并且加餐的情况下,十天瘦了十斤。不仅如此,老爷子还表示吃得很舒服、很满足。甚至连简红彬自己都惊讶于减重速度之快。
“所以,事实就是,植物性饮食完全可以满足人的身心。”
05
素食者要自知
做一个明白人
不少人在素食时,特别是生病的时候,面临这样的质疑:吃素健康吗?生病是不是就是吃素吃的?
抑或是在专业人士面前,比如医生面前,被告知不能全吃素,要有点荤食。甚至素食者自身也会在内心起疑,进而为了自证,陷入一种压力状态。
对此简红彬分享了自己的视角:
“每个人在物质丰富的时候,掌握着选择的权利。素食者如果明白,合理地有膳食结构地吃素,就是可以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心中就会踏实点。”
在她看来,除了科学理论的支撑,在健康状况上,素食者需要保持自知,做一个明白人。
比如出现了症状,它是一个小问题,还是全身的问题?它从哪里来的,会到哪里去?这些我们要自己知道。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身体给我们的提醒,去完善自己。
“没有什么人能保证自己百病不生。”
然而,我们需要明了自己的状况。如果哪里有小状况,我们可以去逐步改善,去提升。
这背后需要不断补足自身的认知体系,整体地看问题,全貌地逼近真理。那么在质疑、影响面前,就能保持定力与边界。
“素食人群在社会上也有自身的角色感。素食者觉得素食好,践行素食的生活方式,自然会被人看到,给人看到。会背负一种责任感,介意自己的模样是否能给到他人正向、美好的影响。这无形中成为一种压力,这种内在的能量往往会以淤积的形式展现。如果能疏导与升华,那么这些能量将打开。”
写在最后
小编是一个对中医不持立场的人,却在采访中切实感受到简红彬老师的智慧。作为一名中医食疗师,她为我们呈现与分享了诸多视角。
中医是一项古老的智慧,如何把这样的智慧体现在生活中?如何把智慧践行出来?
一日三餐就是好的切入口,因为它是所有人要面对的,也是融入生活的。食疗关照的就是人的一日三餐,就是在生活中践行智慧。
简红彬老师通过中医食疗教育和中医食疗调理,不仅为我们阐释了这项智慧,也践行着天地人同频,天人合一的真理。
福利互动
采访前,简红彬老师刚刚结束了一场专为素食者开设的中医食疗课。她谈到课上素食者存在的一个共性:有些肝郁。为此,她特地为壹素界的粉丝们准备了3个疏肝解郁的食疗方,供大家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