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寺院的基本殿堂
钟鼓声声,梵音阵阵,错落有致的殿堂布局,庄严神圣的诸佛菩萨,总是带给我们一份神秘与向往,激发我们内心寻求回归的愿望。我们满怀着恭敬和虔诚,听从自性的召唤,走进这清净、圣洁的佛寺殿堂―――
一、 山门
山门是指寺院正面的楼门。因为寺院多居山林之处,故有此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象征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又称三门。或仅有一门,亦称之为三门。山门为禅刹七堂伽蓝之一,依据《本阿弥行状记》卷下记载禅宗门下的七堂伽蓝分别为:佛殿、法堂、禅堂、食堂、寝堂、山门、厕。
山门又作山寺,乃寺院之一般称呼;又唯后世造于平地、市井中之寺院,亦得泛称山门;另有将一寺住持以下之全体修行者总称山门。
二、天王殿
在中国传统佛寺建筑中,天王殿是山门内的第一重殿。殿内中间供奉弥勒菩萨,面向南;弥勒像后供韦驮菩萨,面向北;东西两旁则供四大天王。下面分别介绍:
弥勒菩萨
弥勒原为释迦牟尼佛座下大弟子之一,由于他即将继释迦牟尼佛之后,在阎浮提世界成佛,所以习俗相沿,也称他为弥勒佛。因为弥勒菩萨现居兜率天,尽其一生之后,将到人间继释迦之后成佛,所以又称为‘一生补处菩萨'。
据佛典所载,弥勒菩萨现在兜率天的内院弘法,教化天众。相传兜率天上有五百亿天子,各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发愿布施弥勒菩萨,庄严兜率天宫。因而使兜率天成为殊胜的国土。
依释迦牟尼佛的开示,众生如果愿意随从弥勒菩萨受教求法,则可发愿往生兜率天。在经过兜率天之四千岁,亦即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一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将降生到我们这世界,而在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并三会度生,转妙法轮。这三次度众法会,号称‘龙华三会'。
弥勒菩萨的信仰,是净土教的一型。此种信仰在印度、中亚、中国、日本、朝鲜等地都曾经流行。我国晋代的道安、唐代的玄奘、现代的太虚,都是弥勒菩萨的信仰者。
唐代末年的布袋和尚,慈悲度众,弘化一生。在示寂时曾遗有一偈云:‘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后世佛徒乃以之为弥勒菩萨的化身。我国历代有关弥勒菩萨的图像,大多是以布袋和尚为依据而绘制的。
弥勒菩萨的笑口大肚形象,主要是教育我们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弥勒菩萨的笑,不是讽刺的笑,而是慈悲、悲悯的笑,弥勒菩萨的笑容给人带来的是欢喜、希望和光明。我们应该学习弥勒菩萨的大度、放下、自在与洒脱。
(2)韦陀菩萨
韦陀菩萨是佛教的守护神。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犍陀天、建陀天、素健天,或作违驮天、违陀天。依我国佛教界所传,此神姓韦名琨,又称韦天将军。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中的首将。是僧团、寺院及斋供之最著名的护法神。
唐朝的道宣以为:韦将军系诸天之子,童真梵行,主领鬼神。在佛陀即将涅槃时,韦将军曾得到佛陀的咐嘱,以护持佛法。他对东、西、南三洲的佛法护持最力。有关佛教的争斗临危事情,他一得消息必定亲往弭平。对于魔子魔孙的惑乱比丘,他也都栖遑奔赴,应机除魔。凡此种种,使天界的四天王对他都极为敬重,每次韦将军一到,天王都会起立相迎。
韦陀菩萨手捧宝剑,宝剑的方向也表明本座寺院的类别,若宝剑剑头下指,表示本座寺庙是子孙丛林,一般不接待外来挂单的僧人,若宝剑平捧,表示本座寺庙是十方丛林,任何云游的僧人都可以来此挂单。
子孙丛林:以自己所剃度的弟子担任住持。也就是住持采师资相承的世袭制者。
十方丛林:广招天下高僧大德为住持,而不由徒弟继承的寺院。
(3)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为帝释之外将。须弥山之半腹有一山,名由犍陀罗。山有四头,四王各居之,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谓能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
四天王的形象,在不同时代各地寺庙所塑的不完全一致,北京广化寺所塑的四天王形象为:南方增长天王,青脸,持青光宝剑,舞剑生风,职风;东方持国天王,白脸,抱碧玉琵琶,弹琵琶调选弦,职调;西方广目天王,红脸,握混元珠伞,撑伞避雨,职雨;北方多闻天王,黄脸,托黄金宝塔,塔镇妖魔,使其归顺,职顺。所以四大天王结合起来即为“风”“调”“雨”“顺”,寓意四大天王保护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据《四天王经》记载,四天王皆从属于帝释天,每月之六斋日检视人之善恶行业,并劝勉守戒行善。密教之现图曼荼罗,将此四天王列于胎藏界之外金刚部院。此四天王一般多作忿怒相,身着甲胄防护,手执剑、鉾等武器,脚踏邪鬼,采武神造形。今依我国汉地佛教及藏传佛教所传,表列四天王之身色、持物如下:
汉地寺院之塑像 西藏密教之造形
尊名 身色 持物 身色 持物
持国天王 白色 琵琶 白色 琵琶
增长天王 青色 宝剑 青色 宝剑
广目天王 赤色 手缠绕一龙 赤色 左手执蛇,右手持佛塔
多闻天王 绿色 右手持伞,左手持银鼠 黄色 左手执食蛇鼠,右手持幢幡
三、钟楼
钟楼俗称钟撞堂、钟堂、钟台、钓钟堂。为七堂之一。即寺庙中悬挂梵钟之堂宇。古时与经楼相对,通常与鼓楼分居伽蓝之两翼。盖钟楼虽渊源于印度祇园精舍无常堂之悬挂颇梨钟,然印度及锡兰等地并无其制,唯中国与日本别设之。此外,依寺塔记平康坊菩萨寺条载,古制以钟楼建于东边。
梵钟的外形一般是上端有雕成龙头的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二个莲华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以上则分池间、乳间二部分,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又连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又名六道。另外,钓手傍有呈圆筒状的插通内部。此类钟多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增一阿含经曰:‘阿难即升讲堂,手执犍稚,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尔时复说此偈:降伏魔力怨,除结无有余。露地击犍稚,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寺院早晚叩钟一百零八响,寓意众生能脱离一百零八种烦恼,又钟声能令三恶道众生暂时息苦,故寺院僧众不吝慈悲,早晚叩钟。叩钟的时候唱念叩钟偈,一句一叩,以祈愿受苦众生听闻钟声之后,能够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钟楼下面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寓意地狱救苦,度化众生。
四、鼓楼
鼓楼是悬挂鼓之建筑物。其位置在大殿或讲堂之右,而与钟楼相对望,故自古有‘左钟右鼓'之称。鼓乃置于鼓楼最顶之处,法会之时,为僧俗集会之报时器具。有高僧大德莅临寺院时,钟鼓齐鸣,以表示尊重、恭敬。我国现存最古之鼓楼为河南登封少林寺大雄宝殿前之鼓楼,系建于元代大德(1297~1307)年间。
传说,忉利天善法堂之鼓,不打自鸣,闻其声者即起惧恶生善之心,故称为天鼓。亦有于鼓上涂毒药后敲打,闻其声者则死,此鼓称为毒鼓。又天鼓比喻为能生善,毒鼓比喻为破恶。另有喻信佛法者为天鼓,喻谤佛法者为毒鼓之说。然谤佛法者,终亦能成佛,故有‘毒鼓结缘'之说,亦暗喻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寺院早晚敲鼓,与钟声相互应和,早上先敲钟,后接鼓,晚上先敲鼓,后接钟,所以称晨钟暮鼓。
鼓有时用来比喻佛陀所说的法,佛法能令众生折伏如魔军般的烦恼,恰如两军作战,击鼓以令军士进击敌阵,故将法喻为鼓。如《无量寿经》卷上说:“扣法鼓,吹法螺”。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佛门中一切法器,都有其内在的含义,寓意佛法某一方面的特质,我辈学人应该用心体会。鼓楼下面供奉的是妙吉祥菩萨,即文殊菩萨。
五、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佛教寺院中供奉佛像的正殿。“大雄”为佛的德号,为什么叫大雄了?是因为佛具足大力,能降伏四魔,四魔是指:一,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恼害身心,故名魔。二,阴魔,又云五众魔,新译云蕴魔,色等五阴,能生种种之苦恼,故名魔。三,死魔,死能断人之命根,故名魔。四,他化自在天子魔,新译云自在天魔,欲界第六天(即他化自在天)之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为魔之本法,他三魔皆类从而称魔也。因此,凡是寺院中之大雄宝殿,所供奉之主尊必定是佛像,而非菩萨或护法像。具体供奉哪一尊佛,有不同的情形,兹略述如下:
(1)供奉释迦牟尼佛:有各种不同的姿势,主要有两种,其一为成道相,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结定印,右手直伸下垂,作触地印。其二为说法相,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结说法印。另有一种立像,称作旃檀佛像,乃左手下垂,右手屈臂上伸。一般多于释迦牟尼佛像旁塑有二比丘像,即迦叶尊者与阿难尊者。
(2)供奉三身佛:系根据大乘教理而塑。当中一尊为法身佛,即毗卢遮那佛;左尊为报身佛,即卢舍那佛;右尊为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
(3)供奉三世佛:代表中、东、西三方不同世界的佛。俗称三宝佛。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左尊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琉璃光佛,结跏趺坐,左手持钵,右手持药丸;右尊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结跏趺坐,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接引众生。三世佛之旁各有二菩萨立像或坐像;释迦牟尼佛旁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药师佛旁为日光菩萨、月光菩萨;阿弥陀佛旁为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此外,又有以三世佛代表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正中为现在佛,即释迦牟尼佛;东边为过去的迦叶佛;西边为未来的弥勒佛。
六、祖师殿
祖师殿又作影堂、祖堂。用以安置宗祖、开山、列祖遗像的建筑物。又于禅苑中,特称安置达摩像之所为祖师堂。现代的寺院,更多的将其尊称为祖师殿。而祖师殿中供奉的一般就是达摩祖师。禅门之中,特别重视传承,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
达摩祖师生于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倾心大乘佛法。梁•普通年中(520~526,一说南朝宋末),他自印度航海来到广州,从这里北行至魏,到处以禅法教人。据说他在洛阳看见永宁寺宝塔建筑的精美,自言年已一五0岁,历游各国都不曾见过,于是‘口唱南无,合掌连日'(《洛阳伽蓝记》卷一)。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达摩祖师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有一段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达摩祖师示曾现过一些神迹,如“一苇渡江”、“面壁九年”。又有传达摩祖师圆寂后,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有‘只履西归'之说。人们打开达摩祖师的坟墓,发现达摩祖师坟墓里面除了一只鞋子,无有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