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宝宝素食网

素食
资讯门户网站

持戒

二地菩萨主要是修持戒波罗蜜多,于一切的微细戒都无所犯,这是二地的修行。二地满心才算是真持戒;诸位!你们常听到有人说:「我去受菩萨戒了,所以我现在持菩萨戒了。」对不起!你骗人!你这个叫做学戒,不叫持戒;二地满心开始才叫做持戒,在此以下都叫做学戒。二地修持戒法非常地严谨,戒行圆满,心地清净,然后在这过程当中还要再修学千法明门;在千法明门当中也是法无我——无生法忍。
--------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
 
初地满心之后再加修,再成就一分道种智就进入二地。二地菩萨主修“戒波罗蜜多”,还要继续修学一切种智。满心位时证得“犹如光影”现观,祂的戒行自然清净。因为二地菩萨祂要修学种种的善法,包括十善业道,另外要严持戒行,那么以这样的种种作为,才能够满足二地所应该要有的福德。并且以二地所应进修的无生法忍作为祂的主修,也就是要继续地修学一切种智。
所谓证得“犹如光影”的现观,就是说能够亲证这七识心,其实好像明镜前的光影一般;明镜上边的影像,会随着照入种种光影的不同,而现出种种不同的影像。七识心就像是这样,七识心就像是这个光影一般,由七识心的转变就能够转变如来藏所现的内相分的影像;由于“犹如光影”的现观,使得二地满心菩萨祂可以自然地就能够自心清净,不需要再经过初地、二地住地心当中,要以“择灭无为”的那个意志力来加以抑制,才能够得到清净自心。而是借着“犹如光影”的现观,去观察到所面对的境界,不需要透过“择灭无为”的加行,就能够与“非择灭无为”相应,不需要压抑、不需要加行,就能够自行地清净。
所以说二地满心的菩萨,祂就不会违犯清净的戒律,因为祂的心性已经自然清净,而没有杂染。不需要以种种的意志力强制而能使这个心性得到清净,这才是真正的持戒(表示他的持戒波罗蜜多圆满了)。并不是像还没有满心之前,那都是学戒;包括在三贤位的修学,那都只是学戒而不是持戒。这样证得“犹如光影”的现观之后,再加修一分道种智,就进入了三地。
 
接下来,要能明心见性的条件之一,佛说道:“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才能显露;佛性种子者,戒之实性;因见佛性而戒复全,即得成阿耨菩提。梵王当知,戒不内不外,即无漏性戒也,凡有心、情者,悉皆无不住此性戒。”——《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佛说到了:“一切众生都有真如与佛性,但是要以持戒才能显露。所谓佛性的种子就是戒的实性,如果能见佛性,持戒的功德就圆满了,这样子就成就了无上的菩提,梵王啊!真正的戒不在内也不在外,也就是转依如来藏本来无漏性之戒,凡是有心、有情的众生,皆是住于这个如来藏自性戒里面。”一个证悟如来藏的人,他不需要再去求受各种人天戒、出家戒、菩萨戒,因为一个真正证悟的人,自然就得到了佛道的最上共戒,也就是转依如来藏的清净妙圆体性。他知道,一切佛所制定的戒律都是由道共戒所出生的,所以证悟如来藏的圣者自然就得到了最殊胜的戒律,也就是如来无漏性戒。讲到这儿,各位是不是更能了解佛弟子持戒真正的意涵呢?
 
我们都知道持戒在学佛过程中,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戒法可以说是诸佛世尊为了让我们在修行路上,能够安全又快速的前进所制定出来的;戒法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应该要作,以及什么不应该作。它是诸佛世尊以无量无边的智慧,对于因果之究竟了知,而为我们所制定的;因此,凡是佛子们,都应该要确实遵行。
因为戒法是以利益佛子成就为目的,也是遵循三界因果律而制定出来的;因此依之确实修行,一定是可以成就修学的目标。例如在世间法上,工厂制造各种产品,如果能够确实遵循由许多专家所共同制定出来的法规或作业准则,那就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相对地,我们在购买产品时,大家也会留意这个产品是否符合某种法规或认证标章,如果吻合,那消费者就能够相信其质量而放心购买。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各种戒法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给修学者种种的限制,反而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成就的。
了解这个基本的道理,对于持戒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让持戒者知道戒法的重要性而乐于持戒,也可以知道戒法之珍贵无比而能尊重戒法,不会轻易犯戒。因此佛子在受戒前,必须要对于戒法的内涵与受戒的目的,有一个充分而且正确的了解;这样子,就能够产生发自内心真正要去持戒的意乐,这也是能够获得戒体与持戒功德的基础,而且受持之后也比较不容易去犯戒。虽然大多数佛子都是自愿发心受戒的,但是因为在五浊恶世修学佛法,有许多的障碍因缘,也有许多外境的诱惑,同时到处都充斥着种种错误的邪见;因此,如果有些方法或观念,能够帮助我们比较容易持戒不犯,那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助力。
 
我们先前所提到的“学戒要持戒”,这个持戒是指哪一种戒呢?“学佛要持戒”,这个戒是指哪一种戒呢?“六度中的持戒”是指哪一种戒呢?当然就是指“菩萨戒”。
所以“学佛要持戒”,是以“菩萨戒”为主,并不是指五戒,当然更不是指比丘、比丘尼戒,是指菩萨戒。从菩萨戒的名称,很明显的它是针对在家众,跟出家众的菩萨所施设的戒。
......
在修行的部分,是分别依:取相戒、十无尽戒以及三聚净戒来持戒。什么叫三聚净戒呢?三聚净戒就是修一切善法戒、摄一切律仪以及饶益一切有情戒。也就是说他要修一切善法,所有善法都要修;而且要摄一切律仪,所以会遵守佛的戒律,因而不会造作诸恶;另外还要饶益一切有情,广修一切善法以利益众生。所以他是从自利利他,一直到成佛;所以,为什么我们要学佛一定要受菩萨戒的道理,也是在这里!菩萨戒跟声闻戒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在后面会有更详细的说明。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学戒跟持戒”。在二地以前,我们都仅能称为“学戒”,而不称为“持戒”;在二地以后,我们才能够称为“持戒”。为什么称为“学戒”呢?因为还需要学着怎么去持戒。既然我们学佛,一定要受菩萨戒;但是有些人自信心不够,心里还是会担心地说:“我不敢受戒啊!”问他:“为什么不敢受戒呢?”他可能就会回答说:“因为我可能会去犯到一些戒。“也有些人会说:“菩萨戒那么多条,我可能会犯到其中几条吧!那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受戒有没有功德呢?当然有啊!而且受戒的功德很大。因为有些人都很怕去受戒,所以这个部分,佛在经文里面有提到:【有而犯者,胜无不犯。】这个经文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有”的意思是说:他已经受了戒;所以“有而犯者”是说:他已经受了菩萨戒了,但是不小心又犯了菩萨戒的这些人。“胜无不犯”是说:胜过虽然他没有受菩萨戒,但是他不犯任何一条菩萨戒的人。大家了解意思吗?大家可能依世间法来判断,会觉得很奇怪!因为这些已经受菩萨戒,又去犯了菩萨戒的这些人;竟然会胜过于虽然没有受菩萨戒,但是不去犯菩萨戒的那些人。佛在接下来的经文又说:【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这里的“有犯”是说“有而犯者”,也就是说已经受了菩萨戒了,但是不小心又犯了菩萨戒的这些人,佛说这些人称为什么?称为“菩萨”。 “无犯”是指说“无不犯者”,无不犯者的意思也就是说,虽然没有去受菩萨戒,但是他不去犯菩萨戒的那些人,佛说这些人是称为什么呢?称为“外道”;所以不管有犯、没犯都称为外道。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要建立,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大家想想看!如果我们受了菩萨戒,其中一条戒是戒不杀,但是我们不小心,真的去杀了一只动物;虽然我们犯了杀了这一只小动物的戒罪,但是我们坚守不杀戒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对宇宙中的所有众生,守着不杀的戒,这其中的功德差异是很大的。我们即使是不小心杀了一只动物,但是我们对其他宇宙中的所有众生,都守着不杀的戒。所以重点就在这里!因为我们受菩萨戒,是我们接受了这个戒律,所以我们对所有众生,我们持着不杀的戒;同时也对宇宙中所有的众生,布施了无畏施,这功德是很大的。即使是不小心杀了一只小动物;例如开车时,刚好一只小动物跑出来,不小心让我们撞到了,但是我们不是有心杀它的啊!这是“通忏悔”的,所谓““通忏悔”就是:我们是可以忏悔,把这个戒罪忏掉的。所以只要我们仍然坚持这个不杀戒,我们依然对所有的众生有无畏施,所以这个功德是很大的!但是那些不愿意去受菩萨戒的人,不管犯或者不犯,他们都没有去承诺,要遵守对所有众生去守不杀的这个戒律;所以对所有众生的无畏施,是没有成就的。
 
了解声闻法与菩萨法之波罗蜜的意思之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探讨持戒与波罗蜜的四种关系。首先第一种“是戒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辟支佛戒”,是说受了声闻戒、辟支佛戒,但是尚未见道——断我见、断三缚结,所以是持戒而非波罗蜜,也就是有戒,而无法到解脱的彼岸。一般人尚未见道前持戒,也是属于是戒非波罗蜜所含摄,虽然属于是戒非波罗蜜,但是能够持戒,代表他已经能够信受三宝与戒法,也已经生起决定心想要真正修学佛法,乃至发愿行菩萨道利乐众生,因此都是值得随喜赞叹的。譬如在《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卷1中的开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因此持戒能让我们增长种种善法与功德,众生也因为持戒而得安隐离诸热恼;同时行善功德,也要依靠戒法才能坚固。而在这里,我们要顺便提醒,除了持戒之外,大家还是要多熏闻法义,才能让见道的条件尽快成熟。。因为见道需要配合熏闻正确的解脱道或佛菩提道的法义才能成办,而且以亲近正法道场的善知识是最快速有效的。因此如果能够熏闻正确的三乘菩提法义,以及具足因缘而见道,就可以进入第三种“是戒是波罗蜜”的持戒方式。这也是在经典内,把持戒与波罗蜜的关系分为四种的一个原因,让我们知道目前自己所在的位置以及如何转进。在“是戒非波罗蜜”这个阶段,都要依靠佛所制定的戒相来持戒,因为这时候都还在蕴处界身心境界中,尚无法真正转依;因此需要遵循依蕴处界身心而施设的戒法。
 
为什么说是略谈持戒功德差别?因为有人会觉得说:“我在这一个世界持戒的功德大,还是我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持戒的功德大?”或者说:“我现在持戒的功德大,还是以后在弥勒世尊成佛以后,那时候的持戒功德大?”这个问题,佛陀就为善生解说,佛陀这么说:【善男子!后世众生身长八丈,寿命满足八万四千岁;是时受戒,复有于今恶世受戒,是二所得果报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优婆塞戒经》卷六”这句经文的意思说:未来娑婆世界南阎浮提众生的寿命可以到八万四千岁,身高可以长到八丈。当然他们能够长到八丈,是因为他们的福德广积才能够长到八丈,而且寿命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岁。但是我们来看到,当他活到八万四千岁的时候,那时候人们的心性已经都是非常善良了,因为活了那么久,该有的教训都已经得到了,所以在行为上不会再有多么粗重的造恶,大家都能够修行十善,都能够不侵犯他人,所以才能够长寿。有人在那个时候受持佛戒一世都不去犯佛戒,八万四千岁都能够依止佛戒来持身,另外有一个人他是在我们现在人寿只有百岁时受持佛戒百岁不犯;那么一个是八万四千岁都受持佛戒不犯,一个是只有百岁受持佛戒不犯,那这两个人他所得到的果报有没有差异?持戒的功德有没有差别?佛陀说这两个人他的功德果报没有差别。
佛陀继续说明那个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三善根—也就是无贪、无瞋、无痴—是平等的缘故;也就是说,他们的身口意这三善根是平等的。同样是不杀,他们是持八万四千岁的不杀,我们可能是持四十年、五十年、六十年或者一百岁不杀生,同样都是三善根的呈现,而这三善根是平等无异的,所以舍寿以后未来世的果报是相同,没有差别的。因为那时候的人都是善人,没有恶人,大家没有恐惧心,所以持戒的功德虽然时间很长,但是他的功德小;和我们现在的众生所遇到的都是非常恶劣的众生,大家的心都有恐惧的,也因为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众生心性都恶劣,大家心性都有恐惧,所以持戒的功德所要花的心力就会特别的大,和八万四千岁那时候的众生持戒的心力所要花费的就有很大的差异,所以持戒不犯的果报,当然比那时候持戒的果报还要大;也因此会说,一个是一百年当中持戒不犯,一个是八万四千岁持戒不犯,而这样的果报是相同的。这个部分在净土经典里面也说:我们在这里持斋戒一日一夜,胜过在极乐世界持斋戒百岁;因为在极乐世界所遇到的都是善人,所以持戒的功德小,而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持戒,所遇到的都是恶人或者是恶因缘,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还能够持戒,那功德当然就是非常的大。所以我们受戒并且能够持戒,所产生的功德是不可小觑的,所以我们应该要非常的谨慎以及正眼来看到我们现在所能够受持的戒律。
所以佛陀继续为善生菩萨开示:【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优婆塞戒经》卷六”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善男子啊!如果你能够受持五戒、八戒,乃至优婆塞戒或者是菩萨戒,只要你能够受持这些戒律,这样子这些天人都会来守护你,这些天人都会护佑这些愿意持戒的人。为什么天人会恭敬守护持戒的人呢?因为我们知道会生为天人,他自己已经是有受持过五戒十善的善法了,所以他自己是知道五戒十善善法的殊胜性;另外,许多天人他也有发过愿“愿意守护依止五戒十善来修持的人”,也因为天人有这样发愿,所以只要我们受持五戒、受持八戒,乃至受持优婆塞戒、菩萨戒,这些天人都会守护在我们的身边,护念着我们。如果我们知道有天人这样守护着我们,我们当然也就不会因为持戒的小小不方便,因为持戒有一些世间五欲因缘的无法继续享乐而就打退堂鼓;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守持的这个戒律,是诸天菩萨都欢喜的事。
那么在守持戒律的一个过程当中,我们又因为对于戒律的守持,而能够身口意不犯众恶,由于不犯众恶,许多的烦恼就不会起行;许多的烦恼不会起行的时候,我们虽然遭遇到有人对我们以非常恶劣的态度相向,我们也不会起苦恼。所以佛陀说:“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佛陀这样的开示是说明:持戒的人,虽然自己持戒很清净,但是难免还会遭受到恶人来相对,或者会遭受到种种恶事、不如意的事现在我们的面前;可是因为受持戒律以后,心里会想:“算了!我已经持戒了,因为戒律的依止我又不能回骂他,我又不能杀他,我干嘛要跟他赌气?什么都不能作,那我不如把这件事给丢了,忘了就没有事了。”另外,更有人能够进一步去把所面对的恶人乃至于恶事,在心中的起行去过滤一下,他会想:“这个恶人这样的身口意行,真的会让我不小心会起气恼心;或者这些恶事的现起,真的会让我起不如意的心想。”所以就这样的恶人以及恶事的显现,心中就会起作意:“既然这些事情、这些的身口意的行为,会让我堕不如意处,那么我也应该要谨慎自己的身口意行、谨慎自己的行为,不要让这样的不如理作意的心行、这样不快乐的心行在别人成就。”也因此就菩萨而言,当他遇到这些恶事的时候,他反而能够更加深他护念众生的心力,不会因为这些恶事反而增长恶业,反而藉由这些恶人、恶事、恶因缘,增长了他菩提道的决定心。
所以一个亲持戒律的学人,在面对人、面对事的时候,他的心想已经不是在世俗的人我是非当中去计较;或者依止戒律不会起造作,或者依止菩萨愿来更加地护念众生。也因为这个样子,所以众生就知道,这样的人他是和颜悦色的,这样的人他是不记恨也不会伤害人,所以众生就很乐于来亲附他,也很乐于来依止他。当众生乐于亲附、众生乐于依止,那么自己菩萨道上不是就不会孤单了吗?菩萨道不是只凭一个人所能够成就的,救护众生也不是只凭一个人的能力就能够完备的,这需要许多人共同来努力;当有那么多人愿意来依止你,愿意来亲附你,然后你就可以把你自己的心力、你自己的因缘、对佛菩提道的认识跟他们来分享,让他们能够跟你一起共同来成就这佛菩提道的誓愿,那么这样子不就更有势力吗?所以这就是戒德的势力。这戒德的势力能够帮助你的愿行,乃至于帮助众生更能够荷担起如来的家业,那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持戒有非常多的好处,我们应该要受戒;不能只是看一时的表相好像受戒以后受到很多拘束,很多事情都不能做;而要能够从深远、广面的来考虑,就会发现:持戒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也因此,当一个人他能够受持戒律的时候,他不论是从戒行的方面、从定的方面、从慧的方面乃至从果德的方面,都能够成就。也因为他受持了戒律,从人天善法的基本行谊,乃至于一直到声闻解脱道,面对五蕴十八界这些法不再会引生粗重的烦恼;也因受持戒律,依着大乘佛菩提道的戒行而依止,从人天善法到解脱道的修学,到佛菩提道的成就,这样的一个戒行次第增长,所以他所发的菩提心以及护念众生的愿力,就能够快速地成就。也因为他能够受持戒律,他的定心、他的定力就能够快速地成长。所谓的定,就是依着定境、或者依着定力而言;依定境而言,就是这一个人他如果想修学禅定的时候,因为禅定的整个过程就是在舍心,而这一个舍心就是先是舍掉了欲界的贪爱,接着能够舍掉初禅、二禅、三禅当中的身乐或者心乐,乃至到四禅的时候,能够连入住四禅的念都能够舍掉;这样子是属于一个定境的相应,这一个定境的相应,也必须要有戒律的持守,才能够快速地成就,无法以石压草。而大乘佛菩提道这一种定境的一个成就,是为了引发神通;也就是说,在大乘佛菩提道当中要修学禅定,那也是因为是为了要让自己有更高的能力、更好的能力来救护众生,而不是贪著于禅定当中的境界。
另外一种是定力,也因为受持戒律的关系,自己的定力能够增长;定力能够增长,就能够摄持住自己的身口意行;能够摄持自己的身口意行,就不会随便起粗重的烦恼恶业;不会起粗重的烦恼恶业,就不会造作不该造作的事情;这个是依于解脱道我们来说定力。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