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宝宝素食网

素食
资讯门户网站

如来藏 (百度词条)

如来藏(梵文:तथागतगर्भ; 音译:Tathāgatagarbha),由Tathāgata(如来)与garbha(藏)组成,意为:含藏如来的一切功德,得以出生如来的意思。
如来藏一词,出自佛经,在经论中,一义而多名:以“识”而言,有阿赖耶识(《华严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丶异熟识(《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瑜伽师地论》)丶无垢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方等大集经》)丶阿陀那识(《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丶藏识(《华严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丶《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楞伽经》)。以“心”而言,即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大乘起信论》)。又名:真如(《华严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宝积经》),法身(《华严经》《法华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宝积经》《增一阿含经》),为大乘第一义谛丶胜义谛之根本。念佛净土法门所说的自性弥陀丶自心如来,即是此如来藏,以“如来藏中藏如来”,能成就佛果故。在《阿含》诸经中,即是识入胎之“识”(《长阿含经》《中阿含经》)丶齐识而还之“识”(《杂阿含经》),以《阿含经》已隐喻这如来藏。
如来藏本来自有,性如金刚,即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佛说“众生皆有佛性”;亦即禅宗参禅证悟的标的。三乘菩提皆以如来藏为核心而演述。他是法界实相,是佛法的根基,是众生成佛的基础,一切修行皆离不开如来藏。若否定不生不灭的如来藏,若无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
 
中文名 如来藏 
外文名 तथागतगर्भ;Tathāgatagarbha 
又    名 阿赖耶识丶真如丶异熟识丶无垢识
体    性 不生不灭、非断非常、非空非有 
功    德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目录
1 如来藏概述
2 如来藏与十因缘十二因缘法的关系
3 如来藏与涅槃的关系
4 如来藏与中观的关系
5 如来藏别名的涵义
6 如来藏的体性和七大自性
7 如来藏在佛法的重要地位
8 佛门以如来藏法千年传承,不曾改易
9 如来藏与佛法法脉
 
如来藏概述
如来藏是有情的第八识,而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识。人间有情八识具足,除残疾人士。八识可分成三类,谓:眼识丶耳识丶鼻识丶舌识丶身识丶意(即意识),又称前六识,借助浮尘根和胜义根各自了别色丶声丶香丶味丶触丶法尘;第七识意根,是无色根,是心,非有色根,即是二乘法中所说的意根丶意处丶意,亦是大乘法中所说之末那识心体、意根;第八识如来藏,是前七识的具有依,是世间万法的根本,记录众生的心行和业种,执持色身。众生意根末那识与如来藏如影相随,流转生死。 [1] 
八识论有经为证:
「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入楞伽经》卷8
前六识于“五无心位”——眠熟无梦、闷绝、正死位、灭尽定和无想定中即灭,第七识入涅槃时可灭,唯独第八识如来藏,不生不灭,不以修得,本来自有,性如金刚。即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丶不垢不净丶不增不减;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即指如来藏;亦即禅宗参禅之一念慧相应证悟的标的(真假禅和)。证悟如来藏者乃无境界法丶无入出法,乃无所得法 ,证悟如来藏后,入菩萨七住位,始生根本无分别智,同时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2]  。
然而如来藏心体虽不可灭,心体中含有诸异熟及等流种子流注变易,随众生果报,以如来藏之功德产生有情各自该有的果报身。如果把如来藏否定了,还有哪个心执持业种?因为没有常住心持种,就会使得因果律成为虚妄说。等于是在否定因果律的,可是因果律明明是在法界中存在的。 [3] 
若否定如来藏而说缘起性空,则一切皆空,拨无因果,众生当无法成佛。因为法界中只有第八识才是业果报系统,以外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持种……也没有任何一法可以像它具足中道性、实相性、真如性、涅槃性、本来性、圆成实性。 [4] 
若无如来藏,三乘菩提一切法,皆成戏论。 [5] 
以诸佛经为证: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因如来藏故,诸佛不食肉耶?」佛言:「如是,一切众生无始生死丶生生轮转,无非父母兄弟姊妹,犹如伎儿变易无常;自肉他肉则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复次,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界丶我界,即是一界;所宅之肉即是一肉,是故诸佛悉不食肉。」——阿含部《央掘魔罗经》卷第四
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丶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着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薰,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於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如来藏身不生不灭,善巧方便普现世间。证法实性超一切故,得不退转无碍力故,生於如来无障碍见广大威德种性中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四
(佛云:)「天王当知:真如名为无异丶无变丶无生丶无诤,自性真实,以无诤故说名真如;如实知见诸法不生: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般若波罗蜜经》卷五百六十九
真实如来藏书中目录可以看出,作者举教证为据,通达佛经,证据详实且理路清晰。
如来藏真实,非思想学说。
 
如来藏与十因缘十二因缘法的关系
依照十因缘法和十二因缘法之差别关联而说如来藏真实。
世尊以宿住随念智力看见往昔无量劫前尚未成为无上正等正觉之际,当时观行因缘法的成就,是因为先观行十因缘法,确定一切有支的存在与运转,都是源于能生名色的另一个“识”(即大乘经中说的第八识如来藏);借着十因缘法的观行,确定“识”若不出生名色时,就不会有世世不断的生死流转诸苦。随即依十二因缘法,观察名色之所以不断地从第八识中出生,其原因都是因为对“涅槃是不受后有”的无知,或是对涅槃本际“识”(如来藏)常住不坏的无知……如是推究十二因缘法而对无明的内涵深入了知,并一一如实观察而灭除了无明,在如实观察十二因缘法时断我见。 [6] 
若无十因缘法的“齐识而还,不能过彼”,则十二因缘法可以无限制地推论下去。 [4] 
一般所说的因缘观,都是依十二因缘观而说流转门与还灭门。然而世尊在《杂阿含经》中却特地将十因缘法和十二因缘法结合而宣说。并且是先说十因缘法,指出“齐识而还,不能过彼”和“识缘名色”的“识”,即入胎识丶持身识丶如来藏。
同在《杂阿含经》卷12,十因缘和十二因缘法的经文分别如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专精禅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缘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实无间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缘故老死有,如是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缘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生。识有故名色有,识缘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时,齐识而还不能过彼。谓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
紧随其后,世尊演说教导十二因缘法来断无明:
「我复作是思惟:何法无故行无?何法灭故行灭?即正思惟如实无间等,无明无故行无,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处灭,六入处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病.死.忧.悲.恼苦灭,如是如是,纯大苦聚灭。」
世尊为真实语者,若否定世尊先说十因缘法再说十二因缘法的次第关联,若否定十因缘是十二因缘法的基础 [1]  ,则使世尊所说“齐识而还,不能过彼”等佛说,成为无意义的附丽之说。但是世尊从不曾说无义语! [4] 
如果没有先正确地修习十因缘观而如理作意地深入思维,只是单修十二因缘观,知见就会产生偏差,结果将会同于断见外道所堕的一切法空断灭境界……成为外于常住的入胎识(如来藏)而说一切法空的断灭见者。 [4]  若否定如来藏,则涅槃亦无人可证,因为于内有恐怖故。
若无如来藏摄持,则胎儿在脑部胜义根发育成熟之前,此时无意识心现起,“名色”之“名”当成空无,受精卵亦应该坏灭而无法发育。有经为证:
【「阿难!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成此身耶?」答曰:「无也」。「阿难!若识入胎即出者,名色会精耶?」答曰:「不会。」「阿难!若幼童男童女识初断坏不有者,名色转增长耶?」答曰:「不也。」「阿难!是故当知是名色因、名色习、名色本、名色缘者,谓此识也。所以者何?缘识故则有名色。」】
——《中阿含经》卷24 由阿含部经典的十因缘观,证明一切人都确实是有如来藏的,也证明佛陀早就在原始佛法的解脱道中密意隐说有如来藏了。 [4] 
二乘法与大乘佛菩提法,以如来藏贯穿而一脉相承。
 
如来藏与涅槃的关系
何为涅槃?涅者不生丶槃者不灭;涅者不常丶槃者不断;涅者不垢丶槃者不净;涅者不来丶槃者不去;涅者不取丶槃者不舍;涅者不增丶槃者不减;涅者不一丶槃者不异,这就是涅槃。 [7] 
涅槃,即如来藏自住的境界。
无余涅槃是阿罗汉灭掉五阴十八界之后,自心如来藏所住的无境界之境界。因为阿罗汉连同自己的五阴我已经灭掉,所以,并没有一个果可得,所以,经中说:阿罗汉不能说自己得阿罗汉道。经文如下: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1:【「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若否定如来藏,以六识论外道见,则完全无法解释涅槃和禅定境界之四禅八定丶无想定丶非想非非想定丶灭尽定之差异。 [8]  亦无法解释四禅中息脉具断与死亡的差异何在?亦无法解释死亡丶昏迷丶植物人丶眠熟无梦之八识心王不具现起之差异。 [5] 
佛世时,古印度和中国诸多修习禅定有成就者自称涅槃,然而皆是外道五现见涅槃;若外道已证如来藏,则不名外道(如来藏心外求法),当无须世尊以一大事因缘,示现于世。
依涅槃非断灭空而说如来藏真实,依如来藏真实而说涅槃非断灭空。
二乘与大乘,皆依如来藏真实而彼此一脉相承。
 
如来藏与中观的关系
因为有如来藏,才有佛法中的中观,以如来藏真实故,佛法为了义中观,不落断常二边。
所谓“外道”,即是心外求法,外于如来藏而求法。不知不证如来藏,或直接否定如来藏,已失去佛法真正内涵,而与普通世间外道无异,枉负世尊以一大事因缘丶四十九年辛苦说法。断见和常见,本就是佛法出现之前就普遍存在的外道见解。世间人不是落到“常见”,就是落到“断见”,各落一边, [9]  或断常二见皆有。
所谓“常见外道”,是以能知能觉的我丶见闻觉知的我是常而不坏的,执着意识心是常而不断 [9]  。佛门假假大师不知、不证如来藏,不懂如来藏才是不分别的心,教导修行人将意识心修成不分别、误导众生,即使修定到三界中最微细的意识心非想非非想定,亦是意识心境界,不得出三界 [8]  。
所谓“断见外道”,是观察到见闻觉知心的我并非常而不坏,在睡眠丶昏迷丶死亡时就不见了,却因为无法找到见闻觉知心坏了后有什么可以去向来生,因此而认为人死了以后是没有未来世的,这就是“断灭见”。 [9] 
而证悟者,以如来藏真实心的角度,现观实相界真实心无分别的同时,又可现观现象界五蕴十八界虚妄,不落两边,名了义中观。
密宗之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都是天竺晚期佛教密宗传过来的。自续派中观是红教的修法-宁玛巴中观知见。中观是第一义谛,但他们误将见闻觉知心当做如来藏。他们承认有如来藏阿赖耶识,可惜的是错将意识当做阿赖耶识--将意识修行到达没有妄想时,认为他就是如来藏。这是错误的,落入常见外道法之中。在佛门中,这是很大的问题...都要把觉知心修除妄想变成真心,以此为悟。他们不晓得这觉知心是妄心,如果这妄心修行可变成真心,问题就大了:当你悟了以后,妄心变成真心,而真心离见闻觉知,那就没有前七识了,那你悟后怎么可以有见闻觉知?因为真心(如来藏)离见闻觉知。试思:“你这真心生起时,妄心断灭了,那还能在人间弘法利生吗?”和植物人一样了!如果禅的修行是将妄心变成没有妄想丶变成真心;可是你出定了要和人说话丶处理事情杂务、又产生了妄想,那么真心又要变成妄心了。有时变真心,有时变妄心,那不是生灭变异之法吗?生灭变异之法怎会是真心呢?所以自续派中观是错误的,第一义谛并不是打坐之后变成没有妄想而将觉知心认为是真心。真心是与见闻觉知之妄心同时存在,是另一个从来没有妄想与见闻觉知的心,他虽然犹如虚空,但不是没有自性丶作用,不是想象而来的,一切真悟者都可触证他。 [9] 
密宗中的应成派中观:双具断常二见。应成派中观认同自续派中观“打坐时进入定中,觉知心没有妄想变成真心”,但应成派认为觉知心进入定中以后还要再观察,观察结果是:所有法都不存在,但缘起性空的法性是如实存在的,这个概念才是他们认为的中观。因此他们否定七、八二识(意根和如来藏);他们认为如来藏法是佛方便说法,实际上如来藏是没有的。此邪见具足断见与常见,因为他们认为这意识是无尽的觉知,把意识分成三个层次:一丶粗意识:打妄想的意识;二丶细意识:能入定而没有妄想,保持清醒明觉;三丶极细意识:认为这不是人类所知道的心,主张因为这极细意识的关系,我们第二天还会醒过来。因为这三种意识的建立,所以他们认为觉知是无穷无尽的。 [9] 
可是佛告诉我们:意识是十八界中的一界,是依他而起之法,生灭变异之法,死了就永灭了,要到未来世才有另一个全新的意识。他们认为意识为不生灭之心,落入常见;以缘起性空之名相概念为实有法,认此概念为永生不灭,又落入无常生灭之法;因为缘起性空的慨念与法相是缘起法,不是本来自有的,是学佛以后才生于心中之法,是依于蕴处界而有之缘起性空。他们认意识为真,意识却是断灭之法,死亡就没了。而且活着的期间:出生到死之过程中,每晚断灭,所以又具足断见。这是密教里的黄教宗喀巴等人的应成派中观邪见,误会了般若及解脱道。 [9] 
继承了应成派中观的印顺,否定有第八识如来藏可以亲证。他不相信有极乐世界,琉璃世界丶十方净土,更不相信有地狱令众生受恶业之果报……他大胆否定佛法的根本如来藏,以及否定二乘菩提堕于断灭空,也使得大乘菩提的般若成为性空唯名的戏论,使得大乘菩提的增上慧学——般若实相的第三转法轮诸经的究竟智慧一切种智 ——成为虚妄唯识论。从此以后,真正的三乘菩提都变成了不可实修丶不可实证的戏论,同于世俗化的哲学;如是斩除了佛教的胜妙法义与修证行门,也就贬抑了佛教超胜于一切宗教的殊胜地位。 [10] 
圣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破斥断见外道如下:
「若一切皆空 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以无四谛故 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 如是事皆无
以是事无故 则无四道果
无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无
若无八贤圣 则无有僧宝
以无四谛故 亦无有法宝
以无法僧宝 亦无有佛宝
如是说空者 是则破三宝
...复次
空法坏因果 亦坏於罪福
亦复悉毁坏 一切世俗法」
——《中论》卷4
佛陀说:“舍利弗!若有众生说有真实‘我者’,说有真实‘人者’,说有真实‘众生者’,或者是说死后‘断灭者’,说五阴是‘常者’,说五阴真实‘有者’,说死后是‘无者’,说‘诸法常者’,说‘诸法名称是假名而诸法真实者’,说‘种种堕于两边法者’,皆是违逆佛,与佛共诤!舍利弗!即使是于法中持少许这样见解的人,皆是与佛共诤,如是者皆入于邪道,非我弟子!若非我弟子,即是与涅槃共诤,与佛共诤,与法共诤,与僧共诤!这样的人就是与三宝共诤!舍利弗!抱持如是见解之人,我则不听许他们出家受戒!舍利弗!如是恶见之人,我则不听许他接受人们一碗饮水以自供养。 [11] 
附《佛藏经》经文如下:
【“舍利弗!若有众生说‘我’者,说‘人者’,说‘众生者’,说‘断灭者’,说‘常者’,说‘有者’,说‘无者’,说‘诸法者’,说‘假名者’,说‘边者’,皆违逆佛,与佛共诤!舍利弗!乃至于法少许得者,皆与佛诤!与佛诤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若非我弟子,即与涅槃共诤,与佛共诤,与法共诤,与僧共诤!舍利弗!如是见人,我则不听出家受戒。舍利弗!如是见人,我则不听受一饮水以自供养。”】(《大正藏》册15,页783,下12-20)
 
如来藏别名的涵义
依修行次第而有不同名称,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
大乘佛法的修行极漫长,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修行,必须历经十信丶十住丶十行丶十回向丶十地丶等觉丶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修行,才能次第地圆满佛道的修证。又可以依序分成:真见道丶相见道丶通达位等层次。真见道者(证悟如来藏而明心)位在第七住;相见道位始从第七住位之住心开始,终於第十回向位满心;通达位则是圆满相见道位智慧与福德后,进修大乘慧解脱果,再依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而圆满,名为初地入地心菩萨。 [2] 
如来藏,在不同位阶依其种子的转变而有不同名称。在三转法轮里面所讲的阿赖耶识丶异熟识丶无垢识都是指如来藏。阿赖耶识因为有能藏丶所藏丶执藏的体性,故名阿赖耶;所以只要把能藏丶所藏丶执藏的体性灭除了(也就是灭除执藏三界生死种子的作用),七地满心时阿赖耶识就改名叫作异熟识,只改其名不改其体。这在唯识学所说的就叫作「灭阿赖耶」,是灭掉阿赖耶识的名字,而不是灭掉阿赖耶识本体。然而,异熟识里面,他有种子的变易生死,所以只要把种子的变易生死灭除了以后(成佛时),异熟识就改名叫作无垢识。 由此可知,三转法轮所讲的阿赖耶识丶异熟识丶无垢识,指的都是同一个心体——如来藏。 [12] 
经典中明白地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如来藏就是真如。
(佛云:)「大慧!愚痴凡夫不觉不知,执着诸法,刹那不住,堕在邪见而作是言:『无漏之法亦刹那不住。』破彼真如如来藏故。」
——《入楞伽经》卷八
(佛云:)「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身俱生故;离无常过,离於我过,自性清净;馀七识者心:意丶意识等念念不住,是生灭法。」
——《入楞伽经》卷八
这就是明说了,说阿赖耶识者叫作如来藏。
《入楞伽经》〈佛性品第十一〉又说:
(佛言:)「是故大慧!诸菩萨摩诃萨欲证胜法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应当修行令清净故。大慧!若如来藏阿梨耶识名为无者,离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无生无灭。一切凡夫及诸圣人,依彼阿梨耶识,故有生有灭;以依阿梨耶识故,诸修行者入自内身圣行所证,现法乐行而不休息。大慧!此如来心阿梨耶识如来藏诸境界,一切声闻辟支佛诸外道等不能分别,何以故?以如来藏是清净相,客尘烦恼垢染不净。」
《入楞伽经》〈刹那品第十四〉又说:
「大慧!言刹尼迦者,名之为空;阿梨耶识名如来藏,无共意转识熏习,故名为空;具足无漏熏习法故,名为不空。」
佛所说的这一句:“阿梨耶识名如来藏”,经文写得这么明白,有人还要把如来藏与阿赖耶识这两个名称分割后建立为两个法。就好像说,把某某人的名字丶跟他的色身丶跟他的觉知心,分割成三个独立的法:色身是色身,觉知心是觉知心,名字再建立成另外一个,这样说起来是三个法。事实上不应这样割开,空性丶不空性丶如来藏丶阿梨耶识,其实都是同一个法体,都是指阿赖耶识心体;只是因为如来藏法义极广极深,为了方便向众生宣说,所以从不同的面向,为众生方便而作说明,所以有许多的名称;但不可以说这么多的名称是一一名各有心体,否则就会严重地误会佛法正理,就越修越远离正法了。 [13] 
金刚藏菩萨在佛前说道:「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
从“无差别”前面的“展转”二字来看,就已经表示因地的阿赖耶识心体,与将来佛地的无垢识心体,是同一个心体;所以从“展转”二字的意思,也就可以了知必定会随即讲“无差别”三字;所以展转二字就是已经表明心体是无差别的了。 [14] 
 
如来藏的体性和七大自性
实相心如来藏,有不同的体性。
如来藏的第一个体性叫作“非断非常”,是说如来藏心体无始劫前就存在,至未来而不坏灭,众生受异熟果报就有异熟生使得如来藏中含藏的种子继续流注变异。 [15] 
第二个特性叫作“非空非有”,是指如来藏他有真实的体性,所以叫作非空。他又没有一个具体的形相,如虚空无形无相,所以叫作非有。 [15] 
第三个体性叫作“不生不灭”。如来藏的本体永远不会坏。如《心经》就有“不生不灭丶不垢不净”之大家所熟知的章句。 [15] 
第四个如来藏的体性叫作“非一非异”。我们这个五蕴色身,是如来藏所出生,但是不能说这个五蕴就是如来藏,因为如果五蕴就是如来藏的话,那我们老死之后,这个如来藏也应该坏掉啦!如来藏却不坏,所以就叫作非一。但是离开了这五蕴,也找不到如来藏的所在。所以说五蕴跟如来藏是和合似一,因此说叫作非一非异。此即《杂阿含经》所言:“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 [15] 
第五个体性叫作“非有变易丶非无变异”。是说如来藏心体,永远不会改变,无论我们身在六道中的那一道他都是清净性,所以叫作非有变异;但是在这个心体不变异当中,他所含藏的善恶染净丶有漏无漏法种,会有生灭增减的变化,所以叫作非无变异! [15] 
第六个体性叫作“非有作用非无作用”。如来藏他离六尘的见闻觉知,在六尘当中没有分别性,所以说他叫作非有作用。那大家听了会疑惑:那他是不是跟石头跟木头一样,反正都没感觉啊?不是。因为即使我们睡着了,他同样不停地在运作。没有如来藏,众生眠熟无梦意识断灭后将不会醒来。 [15] 
唯如来藏(阿赖耶丶庵摩罗识)异熟性故,其体永不坏灭而内容有变易丶有作用,故成佛时能变为真如,故非常非断。如来藏於五位中及无馀依涅槃中皆自在,故非无常。不生灭之主体识中,有诸异熟及等流种子流注变易,故非是常,故有作用。唯如来藏非有变易(主体自在丶不生灭丶不增减故),非无变易(内有异熟果种及修道清净法种流注变易故)。非有作用(离六尘见闻觉知而於五位中寂照不灭任运随缘而不动故,醒时亦同故),非无作用(若无作用,一切有情顿成死尸)。故唯如来藏非常非无常,非有变易非无变易,非有作用非无作用,名为中道实相,余者皆非。 [5] 
实证如来藏者,现观如来藏运行中所显示之真实与如如自性故,实相般若智慧依如来藏之真如法性建立故,万法悉依如来藏之妙真如性而生而显故,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亦依如来藏之真如法性建立故。证实《华严经》所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正理。 [2] 
“如来藏”从因地一直到佛地,都是“无有和合”性,不会合并。世间一切法,有和合性,便有增减,便有生灭的体性,然而诸佛体性同一,皆无所得,皆无所失,从无始以来,便是无有增减,便是不生不灭,尽未来际还是“无得无失”丶“无有增减”,永“无有和合”, 所以永远无法让谭崔人喜欢的“萨陲金刚界”幻梦成真。 [11] 
圣 玄奘菩萨为广宣如来藏的唯识种智,造《成唯识论》,在申论的就是:成和唯识。成什么而唯识呢?是说成就一切世间法丶一切出世间法,唯有以这个如来藏为主的八个识(才能成就)。这个世间法指的就是一切凡夫有情的五蕴十八界,一切凡夫有情的五蕴十八界,都是由这第八识如来藏借由所含藏的业种的内涵,如实地去变现六道有情的种种五蕴身:人丶饿鬼道丶地狱道丶畜生道丶或是天界五蕴身。所成就的五蕴身都与他的业种相称丶相应,所以能成就因果。 [16] 
如来藏功德难可思议: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丶性自性丶相性自性丶大种性自性丶因性自性丶缘性自性丶成性自性。」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
欲知其详,请参考《楞伽经详解》。依经典实修,次第增上,方能亲自体验如来藏的不可思议功德,至佛地时,如来藏究竟清净成无垢识,显现大圆镜智,如来藏的功德全部显发。 [17]  《八识规矩颂》中“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即是阐述此道理。
 
如来藏在佛法的重要地位
依如来藏提领,三乘菩提交相呼应,完整而无懈可击。
二乘涅槃丶辟支佛的因缘观丶大乘成佛之道的佛菩提,皆依如来藏真实而说。佛法本唯一佛乘,三乘菩提也是方便说;如果不施设方便来分别演说,直接就演说大乘佛法,众生听不懂啊!他们没有办法了解。所以演说三乘菩提的目的,其实是要给大家获得唯一佛乘究竟成佛的内涵;只是因为众生一时无法了解,众生也正在恐惧生死苦,所以要分成三乘来演说,最后还是要给众生得道最胜妙丶至高无上的唯一佛乘。 [2] 
《妙法莲华经》卷2: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懃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於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懃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於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如来亦复如是……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经中所说如来的所知所见,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实证,不代表它不存在;到目前为止,佛教声闻乘的证果丶出三界,我们已经证明是可以实证的;辟支佛的因缘观,我们也可以证实它是可以实证的;佛说的佛菩提道:证悟明心丶眼见佛性丶道种智,我们证明确实可以实证。由此证明,世尊没有一件事情欺骗我们,所以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实证的经中说法,当然应该要继续信受。 [2] 
如来藏难思丶难证,唯有禅门无门之门而入,非意识思维所能得。若否定如来藏,单纯做学术研究,缺乏实修实证,则佛法沦为佛学,而非学佛。譬如欧美日本一些研究佛教之学者...不肯信受般若系及唯识系等胜妙於阿含经之二三转法轮诸经为佛口亲说—否认第二三转法轮诸经为佛所说者,令人消减对於大乘法义之信心。又否定三乘法根本之第八识如来藏,令大乘法之胜妙性灭除;亦将二乘所证涅槃,定位於一切法空之外道断灭见中; [18]  肢解佛法,拨无因果,断佛法脉,加速佛法灭亡。
若无如来藏,三乘菩提一切法,皆成戏论。 [5]  如来藏是三乘菩提的核心。
 
佛门以如来藏法千年传承,不曾改易
唐宋时期,大乘佛法曾经于中华大地遍地开花。大乘法胜妙极胜妙,深奥极深奥,广大极广大,富丽极富丽,谓此唯一佛乘妙法,意识思维研究之所不解,非意识境界故,佛说为不可思议之大乘解脱境界,名为大乘菩提一切种智。然而元明清后,由於时局纷乱不宜弘法故,善知识不得出世弘法,三百年间已经不行於人世。 [2] 
自世尊拈花,迦叶微笑,成为经典中世人皆知的一则公案,以教外别传离言语道断的如来藏。此后达摩祖师以特别的观察因缘,东渡到中土,传法于二祖至五祖,又至圣 玄奘大师丶六祖丶大慧宗杲等,禅宗在中华大地兴盛而不绝,一代一代,所传皆是以如来藏为核心的了义正法——第一义谛,从来不曾改易,如来藏妙法是中国文化最精彩灿烂的骄傲。
明清年间,有菩萨投生藏地救护有情,西藏密宗觉囊派大师笃补巴丶多罗那他,所弘扬之他空见,亦是以如来藏为根本而说他空。当年,尊者笃补巴丶多罗那他,皆是真正亲证实相心的菩萨,唯有他们教授的佛法,才是西藏流传过的真实佛法。笃补巴以灌顶法为掩护,顺利在藏密地区据有一席之地,成为觉囊派当家法主,当时座下听闻弟子常常有二千多人,专修者达到一千多人,一起熏闻尊者笃补巴演说大乘“他空见”甚深妙义。“他空见”即阐释大乘“空性如来藏”而说“他空”,又可说为“不空如来藏”,如是“空与不空”双俱,“非空非不空”之中,彰显佛法中道实相。数百年之后,多罗那他尊者出现,当时佛法第一义谛于藏地更是极盛一时!尊者笃补巴与多罗那他菩萨弘扬期间才是真实佛法大行于西藏的“真藏传佛教”时代。 [19] 
唯多罗那他尊者后期因政治势力丕变,觉囊派信众被杀害甚多,但下手者对于多罗那他颇有忌惮,最后挟持他到蒙古,多罗那他因而舍报在蒙古。再过十数年后,达赖喇嘛五世强迫觉囊派信众改信黄教,于是真正的觉囊派消失;而现存的觉囊派是当年西藏达赖喇嘛统治下的宗教样板,并非是真实佛法大兴时期的觉囊派。 [19] 
因为生命的结构是永远不变的,一定都要有第八识如来藏,然后由第八识如来藏来出生五阴丶出生十八界,这是世尊教导的究竟理丶法界真实理。即使来到现代的末法时代,生命的结构还是一模一样 。真相只有一个。诸古代佛门大师所弘扬的法,彻底解析生命结构,从古到今,从不曾更易。及至时局升平人民安乐之现代,方又重新出现人间,得以继续利乐有缘学人。 [2] 
当年,为了使了义正法广传而为多数信众理解和接受,圣 玄奘菩萨造作一首颂,叫作《八识规矩颂》,以极简洁的方式浓缩佛法唯识的内涵: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这《八识规矩颂》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有八个识:有八个种类的识。各个识有他自己的行相,有他自己的功能范围,而不是由意识的细心来假称第七识,或由意识的极细心来假称第八识。 [16] 
所以能够成就这些世间,唯有以第八识为首的八识。因为如来藏出生了五根身,出生了六尘丶六识丶意根,在这种情况之下就能够以六识心来受用种种六尘,然后就能够思惟造作种种法。那么六识心在思惟造作种种法(时)也没有离开如来藏,因为如来藏能够持种丶受熏;持种丶受熏以后,再按照业种的内涵去成就他未来世的果报的五蕴身。
圣 玄奘菩萨于《成唯识论》卷4:「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一类相续执持胜故。」
窥基大师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阐述第八识:「余经说心,自性清净;诸法贤圣,皆即真如;依他相识,根本性故。又说一谛丶一乘丶一依丶佛性丶法身丶如来藏丶空丶真如丶无相丶不生不灭丶不二法门,无诸分别,离言观等。」
 
如来藏与佛法法脉
弘扬如来藏法甚为艰难,菩萨续佛法脉忍辱负重
在末法时期弘扬如来藏法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世尊在经中以重于大山丶大水等的重担譬喻来形容此中艰辛:「谓于未来正法住世馀八十年,安慰说此摩诃衍经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有众生持诸同类是亦甚难;若有众生闻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随顺如实是亦甚难」。有经为证:
佛告央掘魔罗:「正法住世馀八十年,菩萨摩诃萨为一切众生,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当荷四担。何等为四?谓凶恶像类常欲加害。而不顾存亡弃舍身命,要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名初担,重于一切众山积聚;凶恶像类非优婆塞,以一阐提而毁骂之,闻悉能忍,是第二担,重于一切大水积聚;无缘得为国王大臣大力勇将及其眷属说如来藏,唯为下劣形残贫乞堪忍演说,是第三担,重于一切众生大聚;穷守边地多恼之处,衣食汤药众具麁弊,一切苦触无一可乐,男悉邪谤女人少,域郭丘聚丰乐之处不得止住,是第四担,重於一切草木积聚。若能荷此四重担者,是名能荷大担菩萨摩诃萨。若菩萨摩诃萨,於正法欲灭余八十年,弃舍身命,演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
——《央掘魔罗经》卷4
即便艰辛,仍然有菩萨见今时佛教有大患存焉而心怀慈悯,忍辱负重,弘扬如来藏第一义谛。
目前佛教有五大危机:谓外道化丶世俗化丶法义浅化丶密意失传丶悟后进修诸地之道次第混淆,此五乃佛教未来弘传之大患也。 [18] 
云何言佛法密意失传是佛教之大隐忧?谓佛法中之第八根本识,即是佛法之密意;此如来藏法,乃是三乘佛法之根本。而此第八根本识之密意,往往因於难修丶难证丶难信,故常有失传之时;要待 世尊或 观世音菩萨之慈悯,派遣菩萨受生人间,方得延续法脉。若无人发愿受生人间,或不肯应命而来,则人间了义正法便告失传。了义正法若失传者,则佛教之外道化丶世俗化丶法义浅化丶道次第失传等弊,悉将一一出现;则佛教必将提早步入实质灭亡之境,不待外道之以武力消灭佛教也。 [18] 
菩萨之心,率性耿直,每多慈悯众生而欲救之;是故若见大师误导众生,令诸众生同入邪道丶久修不证丶虚耗资财光阴者,辄生恻隐之心,不忍独善其身,乃行方便而为众生委婉说之。然因此处众生五浊之心性,大多崇拜表相大师丶习以成风;诸方大师复因虚名利养及眷属欲所系缚,不肯修正邪见,反生瞋恚,故谤菩萨,令诸广大众生继续深入邪见中,步步皆歧—令诸佛教学人愈精进修行者愈发远离佛法;菩萨见已,心生慈悯,不能自外之,乃出以指名道姓破邪显正之作为,如是以救众生...宁可得罪诸方大师,招致抵制而不利自己;乃至丧身舍命,要救众生出於大师所堕之我见深坑。如是尽力行已,然后始能无愧於心,然后始能舍寿时坦然面对 世尊,岂以贪生畏死之心而可自居菩萨位?岂以乡愿之行而可自言菩萨行?岂以和稀泥之不直心而可谓为菩萨心?岂以坐视无辜众生被表相大师误导而故作人情者可以将来坦然面圣?无是理也! [18] 
诸方大师悉以粗浅之表相佛法作为真实佛法,每多教示众生:“修除贪瞋,伏除性障,即是佛法正修。”初不曾言解脱之道与佛菩提道,绝不教人断除我见与我执之正法……教人放下一切,而不肯放下觉知心自我,唯求觉知心之无念离念境界,以此为禅宗之开悟境界,以此为禅宗佛法之正修行。或者教人放下自我丶消融自我,而却教人保持无念之意识觉知心,教人死时应能以此觉知心自己作主,如是返堕意识自我中,而自言消融自我,以之为禅宗佛法正修,堕於常见外道之常不坏我之中……亦令徒众认取离念灵知为常住不坏之真如法身,或令人认取直觉心为真如,悉堕於意识心境界,成为常见外道见者;或者教人认取处处作主之心,作为常住不坏法,堕於意根之遍计所执性自我中,成为常见外道。 [18] 
诚如玄奘菩萨摩诃萨所言:「若不破邪,无以显正。」若无人能破斥邪说,则未来佛教内,必如今日佛教之充斥无量邪说,令众生无所适从,终将随诸未悟谓悟之大师等人同入常见外道邪见法中,无智众生皆将唯闻错悟大师一面之词故,一般学人悉不能知正法何处异於外道法故……将以错误之中观,否定最胜妙之般若——唯识一切种智,则正法便将淹没不彰,不能显了於世。若能修正世俗化与外道化之过失,若能兼弘佛法正确之二主要道,而不妄谤正法及正法人,则有大功,则能利自益他,两全其美。 [18] 
 
参考资料
1.  方竹平 .佛法概论——三乘菩提概说 .上海: 学林出版社 , 2012—9
2.  平实导师.《法华经讲义 》第五辑 .台湾:正智出版社,2016年元月31日 :42页,50页
3.  萧平实.随缘——理随缘与事随缘.免费结缘:正智出版社,2008年9月:93页
4.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 第三辑:正智出版社,2006年12月:671页,694页,704页,782页
5.  萧平实.真实如来藏.大陆:宗教局出版,2008
6.  涅槃  .华严妙智网.2016年[引用日期2016-12-20]
7.  平实居士.禅——悟前与悟后: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8.  平实导师.《楞严经讲记》:正智出版社,2009年11月
9.  平实导师.邪见与佛法.免费结缘:佛教正觉同修会,2001年1月
10.  平实居士.佛教之危机.免费结缘:正智出版社,2002年3月
11.  佛教正觉同修会.正觉电子报之《苍天有眼》连载:佛教正觉同修会,2016年
12.  六识论与八识论的意涵  .佛教正觉同修会全球资讯网[引用日期2016-12-20]
13.  萧平实.真假开悟——真如、如来藏、阿赖耶识间之关系 :佛教正觉同修会 ,2004年6月
14.  正觉教育基金会编译祖.如来藏中藏如来.免费结缘:正觉教育基金会,2009年7月
15.  如来藏的体性——三乘菩提纲要  .正觉全球资讯网.2014年[引用日期2016-12-20]
16.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正觉教团弘法视频[引用日期2016-12-20]
17.  平实居士.灯影.免费结缘:正智出版社,2003年5月
18.  萧平实.《宗门正义—公案拈提》第六辑:正智出版社,2002年8月
19.  苍天有眼—密宗喇嘛教之依持典籍与佛教实际之背离  .华严妙智网[引用日期2016-12-20]
 
------百度词条《如来藏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