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宝宝素食网

素食
资讯门户网站

八识 (百度词条)

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经》卷28:「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
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不过于八识(除残障人士),然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尘、六识之心体,再借六根、六尘、六识辗转出生了万法;推寻五阴与万法之根源,实即第八识如来藏,故说第八识才是法界万法之实相心体。《华严经》又说:证得阿赖耶识心体的人,即是证得本觉智的圣者。 [1]  世尊开、示、悟、入如来藏妙理,是佛法迥异于世间宗教的精髓所在,六识论否定第七、八二识,则失去佛法本质。佛法是义学,菩萨五十二阶位皆可实证和现观。诸大菩萨秉承世尊圣教,《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中论》、《百法明门论》阐述的皆是八识正理,《成唯识论》论中以七转识来指称其它七识。又唯恐世人迷惑于六识,玄奘大师以地上菩萨的深妙智慧造《八识规矩颂》,将八识依特性之不同分成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四类概括成颂,以利益后世广大佛弟子。
---------------------------------------
中文名 八识
外文名 Eight consciousness
性    质 佛法基本正见
---------------------------------------
目录
1 前六识
2 第七识意根
3 第八识如来藏
4 彼此配合
5 佛理深析
6 结语
---------------------------------------
前六识
五阴十八界虚妄
十八界者谓六根、六尘、六识,合名十八界。《中阿含经》卷四十七:「世尊答曰:“阿难!若有比丘见十八界知如真: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界又名种子,又名功能差别。由十八界法的假合,成就欲界人类之五阴。六识界全体即是识阴。 [2]  五阴十八界虚妄,是佛法基本常识。
六识依根而立名, [2]  以前五识和第六识来分述。 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是有色根,五识的立名,是因为随五色根而立的缘故,所以眼识就依眼根的能见外色尘功能而立名为眼识,意谓眼根有见外色的功能、眼识有分别色相的功能......乃至身识依身根的能触冷热......等功能而立名为身识。(第六识——意识从意根立名,但意根不是有色根。)五色根都属于色法所摄,即是「名色」中的色。眼根有扶尘根与胜义根之差别,眼之扶尘根谓眼窝中之眼球及其所属的视觉神经,眼之胜义根即是脑部掌管视觉之头脑局部。其余四种有色根也都有这二种根的差别:都各有胜义根与扶尘根。耳、鼻、舌、身根的扶尘根与胜义根二种差别,行者依眼根比类而推之即可知之。 [2] 
植物人是胜义根还没有坏尽,如果全坏了就一定是死人,所以五色根也是意识的所依。 [3] 
六识何由而起?谓以六根、六尘为缘故起。六识的生起,在四阿含诸经中也常常开示说:「眼、色为缘生眼识,耳、声为缘生耳识、……乃至意、法为缘生意识。」 [2] 
意思是说识阴中的全部六识,都是以根、尘为缘而出生的,有缘可以凭借时就会出生,没有缘可以凭借时就会灭失,且与所依的根尘共同并行存在、同时运作,识阴六识才能存在及运作的。 [2]  这就是唯识学所说六识的依他起性。
眼根是眼识的所依根,耳根是耳识的所依根,乃至鼻舌身意等根是鼻舌身意等识的所依根,所以六根是六识的所依,若六根有问题时六识就无法生起或正常的运作。六识即是识阴全体,所以六根是识阴的所依;由此可知,识阴中的意识觉知心,在人间的清醒位中当然是以五色根及意根为所依的;若是五色根坏了或功能受控制(譬如被全身麻醉)而不能正常运作时,意识觉知心就无法生起而暂时断灭了。 [2] 
六根中之意根比较复杂,是无色根,是心,不是物质的色法,不是有色根,即是二乘法中所说的意根、意处、意,亦是大乘法中所说之末那识心体、意根。 [2]  既以界来区分,代表十八界之间彼此功能差别,无法互相混淆和取代。五色根都有各自的功能,但因为不是心,所以不能被称为识,只能称为根。 [2] 
对六根功能与六识功能的存在与由来不如实知,一定会导致种种恶见与恶法的生起。乃至号称佛门的大修行人、大法师们,都还弄不清楚根与识的分际,常常将根与识合为一法而与真善知识诤论不休,所以圣 玄奘菩萨颂曰:「愚人难分识与根。」 [2]  六识论的支持者印顺知道六识不足以说明这生死轮回,因此他将过去意识转化成为微细潜在的「意根」,又说是「细意识」,可见他对于「根、识」是分不清楚的。因此,将六根先理清楚,是修学解脱道的首要任务,若不能弄清楚根与识就不能断除我见,难免会落入识阴之中而不自知。 [2]  有没有断我见,这是学佛人的基本。 [3] 
前五识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自受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异行、异境界,各各受自境界。」——《中阿含经》卷五十八
尊者大拘絺罗答说:“五色根有不同的运作行为、住于不同的境界中,各都自己领受不同的境界,都是只能领受五尘中的一尘,不能同时领受其余诸根所领受的四尘。眼根,耳、鼻、舌、身根,这五根各有不同的运作行为、各住于不同的境界中,各各领受自己相应的境界。” [2] 
五根所行是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境界,五识在五胜义根所在的处所,领纳五尘中各自应该领受的境界。 [2] 
玄奘大师《八识规矩颂》之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瞋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八七好相邻,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4] 
第六识意识
意根触法尘而生意识。由了别性的意识所拥有的世间智慧及出世间智慧——本来就是六识心王所拥有的法性,特别是说意识觉知心所拥有的法性;一切世、出世间智慧都是意识所有的法,不能自外于意识心而存在,都是附属于意识心的。 [2] 
意识心境界,依层次高低,可略分为十:一、处于欲界中,常与五欲相触之离念灵知;二、未到初禅地之未到地定中,暗无觉知而不与欲界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常处于不明白一切境界之暗昧状态中之离念灵知;三、住于初禅等至定境中,不与香尘、味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四、住于二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五、住于三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六、住于四禅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七、住于空无边处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八、住于识无边处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九、住于无所有处等至定境中,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十、住于非想非非想处等至定境中(三界中最细意识心—极细心),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如是十种境界相中之觉知心,皆是意识心。 [5] 
(打坐是目前一些团体灵修、禅修的常见方式,然而)意识觉知心,不论有念抑或离念无念,不论是粗心,或是细心都是有生有灭之法,是三乘圣教一切经典、论典中都如是说的。 [2]  所以唯识经典中说意识是“审而不恒”。一切误计意识心为常者,皆是佛门中之常见外道,皆是凡夫之属,不因身现出家相、在家相而有不同。 [5] 
意识有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意识的能知之性,包含警觉、直觉之自性,其实正是意识觉知心的五遍行、五别境心所法共同运作出来的虚妄自性。 [2] 
佛陀想要使弟子们赶快断除我见而证初果,所以处处宣说意识的缘生性、虚妄性,期望大家至少能证初果。《杂阿含经》卷三云:【缘意及法,生意识。】于声闻罗汉所造之论中亦皆如是说,不一一尽举。 [2] 
唯有师承自天竺密教的黄教应成派中观师,譬如宗喀巴、阿底峡、寂天、月称、安慧、佛护及历代达赖喇嘛们,以及人间佛教的印顺等人,才会公然主张意识心不是生灭法。昭慧近年来摆脱印顺的意识细心常住说,另创业果报系统常住说,作为业种的收藏者,以她自己不知不证的业果报系统新说,取代佛所开示的可知可证的如来藏。这些人都是常见外道见的凡夫,因为“以意识为常住法”的我见仍然未断的缘故。 [2] 
意识法是最难断除的,因为意识心的变相非常多,而且意识心遍在三界九地中都可以存在,所以古时往往有外道将欲界定、色界定、无色界定中的意识心,认做常住不坏的真我如来藏,所以死不掉定中的意识心,希望未来世仍然会有定中意识继续存在,认做是无余涅槃。 [6] 
玄奘大师《八识规矩颂》之第六识(意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4] 
六识皆是因缘生
《中阿含,象迹喻经》亦云:「诸贤!若内耳鼻舌意处坏者,外法便不为光明所照,则无有念,意识不得生。诸贤!若内意处(末那)不坏者,外法便为光明所照,而便有念,意识得生......」。 [7] 
上引经文,谓六识现起必具三要件:根具不坏、境界现前、念起(作意正起),三和合触,故有眼识乃至意识。意识由内意处(末那)触法尘影像而起作意,念欲了别,乃生意识。生意识者因缘也,因缘者以如来藏为因,以根尘触而起了别作意为缘,故知有如来藏为能生意识之因也。 [7] 
凡夫们都落入六识的知觉性中,就称为「凡夫随顺佛性」,以六识为自性佛。执着六识心的自性,说这六识能见闻觉知的自性是常住法,落入六识心的自性中,称为自性见外道。 [2] 
想要修习解脱道而证声闻初果、预入圣流,必须先断我见;我见若断,三缚结随后即断;但是断我见的唯一而且不可取代的本质,就是认知及现观六识心的虚妄:现观识阴六识都是缘生之法,都是缘起法所摄的有生有灭之法,虚妄不实, [2]  进而断除对内外我所的执取。
---------------------------------------
第七识意根
意根,是心法,有普遍计度执着而想要了知的功能,所以称为意,也被称为第七识。(意根是二乘的名称,大乘法称为末那。)意根既是心,又是意识所依根的缘故,又是能引生意识的心,并且是意识生起后运作时必须依止才能运作的心,所以称为意根,这就是随根立识的意思。 [2] 
意识夜夜断灭之后,朝朝又依意根而生起,可见意根从来不曾暂断,是恒而不曾断灭过的心,即使是在闷绝位、正死位、无想定、灭尽定中,也都不曾刹那间断过,所以唯识学中说他的自性是「恒、审、思量」。 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才可以断掉意根。 [2] 
在阿含经中又被称为意内入处。佛告比丘:「意内入处者,若心、意、识,非色,不可见、无对,是名意内入处。」(《杂阿含经》卷13)
佛告诉比丘:「『意是内入处』的意思是说,意根就像过去心、未来意、现在识的三世意识心一样,都不属于有色根,无法以肉眼看得见;他也不能像意识一样能让凡夫们感觉到,所以不可面对;凡夫们都无法了知意根的存在,所以无法面对意根,这就是说意内入处。」所以说非色、不可对。 在二乘法中,因为二乘人的智慧不像菩萨的深利,所以常常将意根与意识合说,很少单独说到意根的内容,只有在说明意识的缘起性空时,才会把意识与意根分开说:「意、法为缘生意识。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法为缘生。」都是意与意识分为二法而不是同一法的。 [2] 
意根也没有反观自己的能力,是没有证自证分的(注:不包含诸地菩萨的现观境界)理证的事实上如此,经中也说他“如刀不自割”(注:藏密常将此句用来解释意识心的体性,严重地误会唯识学法理。),是说他没有反观自己的能力,所以意根无法了知睡眠时的详细环境,所以眠熟的人对于外在环境是无所知的,也不知道自己正处于眠熟位中,因为意根从来不会反观自己的存在,这就是意根的另一个特性。 [2]  意根遍缘一切法,而说他是遍计所执性。
玄奘大师《八识规矩颂》之第七识(意根、末那)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4] 
---------------------------------------
第八识如来藏
概说
第八识心体又名如来藏、阿赖耶识、本际、实际、真如、如、我……等无量名,是佛法的实相心,《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和龙树菩萨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之八不中道,皆指如来藏。此心配合自己所出生之七转识,则能直接、间接、辗转出生万法。佛地真如心体者,因地本即存在,即是众生同等皆有之阿赖耶识心体也。 [8] 
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金刚经》,再浓缩为《心经》。 [3]  《心经》为大般若经的精华所在,讲的是般若的总相智、别相智及真心如来藏之体性。这一个真心,或者说本心,是每一个众生都有的;不仅有,而且每天都要依赖他,每一刻也都离不开他,但却始终不知道他、不认识他。 [9]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指的“金刚”,表示法界中有一个法,他是坚固而不可坏,所以没有任何一法可以毁坏他,因此称为金刚。这个金刚心就叫做阿赖耶识,又名异熟识,到达佛地改名为无垢识。 [5]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刚经的名句,世人多不解真义。真正的发无上正等正觉心,那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中的心。你找到了那个不在色声香味触发中的金刚心,转依了他,依于如来藏离六尘、离见闻觉知作为最后的依归,然后你来生起种种心;这时你把如来藏的运作功德不断地生起,时时刻刻生起这个如来藏心来运作,这样才叫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5] 
中国禅宗从菩提达摩祖师西来传法开始,到六祖大师一花开五叶,证悟皆是以一念相应慧而现观到如来藏和他的运作。宗、教不相离,宗门与教门本来就是不分离的,宗门所证其实就是教门中所说的内容,而教门中所说的内容其实就是要帮助大家亲证宗门的真义。 [5] 
如来藏是缘起性空的必要前提
表面看来《金刚经》似乎在阐述“空”,但是 佛特别在此经强调并非断灭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经文如下:【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因为有如来藏的不生不灭,善恶业的种子才能带至来生。众生也因为善业福德的累积而成佛。若一切皆空,众生无法成佛。佛所说之“空”,有二法:一者万法缘起性空之诸法空相,二者万法缘起性空所依之法界体性——第八识空性心,名为空性。如是空相与空性正理知见,一切学人必须先有认识,而后方知修学佛道之理,方能免于众多凡夫大师之所误导。 [10] 
「复次,舍利子!我证菩提无为无性。何故名曰无为无性?舍利子!是菩提性非眼识所识,乃至非意识所识。言无为者无生无灭,亦无有住,三相永离,故名无为。」——《大宝积经》卷3
佛法甚深极甚深,可是印顺的灭相真如,一听就懂了,当然是粗浅佛法,不是甚深佛法。因为二乘圣人所证的解脱道,远比印顺所讲的灭相真如还要深;而二乘菩提的究竟果——诸阿罗汉——来到证悟的菩萨面前时,竟然没有开口的余地;这还只是如来藏自身的中道妙义,还不包括证得中道的菩萨们悟后应该进修的种智呢! [3]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0:「如来清净藏,永离诸分别,体具恒沙德,诸佛之法身。」
由于这个实相,才能出生表面上所看见的蕴处界等世俗法。如果没有背后这个实相金刚心的常住,就不可能有被生的五阴十八界等法出生,那就谈不上五阴等世俗法的缘起了。 [5]  克勤圆悟大师说:《金刚经》中所说底金刚,是譬喻说万法的本体很坚固,所以一切物都无法毁坏他。而他能够有种种利物益生的作用,所以也能够摧毁一切物。 [5] 
《地藏菩萨本愿经》里的觉林菩萨偈以工画师来概括形容如来藏和他的功德:「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又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10云:「所执实皆无,咸是识心变......所现诸境界,皆是识心变......眼识依赖耶,能见种种色,譬如镜中像,分别不在外。所见皆自心,非常亦非断,赖耶识所变,能现于世间。」大乘圣者无著菩萨言:「意识者,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所生,依于意根,与彼俱转。」
古今三乘法义一贯不变且都是以如来藏法为中心依止的事实。 [2] 
如来藏一心多名
这个第八识,在阿赖耶识的层次时,他也是可以称为异熟识的,是双具阿赖耶性与异熟性的,但是因为阿赖耶性很重,所以从重立名,因此通常就叫他作阿赖耶识。因阿赖耶性的烦恼特重,所以导致众生的生死轮转不息。 [9] 
阿赖耶的体性修断了,就是“分段生死现行”的执藏性断了,断了之后就不再有阿赖耶性了,只剩下异熟生、异熟灭的体性,就叫作异熟性,所以这时的第八识改名叫作异熟识或第九识,但其实还是原来那个第八识心体,并没有多出了一个识。只是内容种子有所改变了,为了方便区别他跟阿赖耶识的阶段有所不同,借以显示修证阶段的差别,所以有时方便将他叫作第九识、异熟识。 [9] 
一千年来,一直有人说欲界的人类都只有六识,乃至有人说有九识、十识,佛教界一直没有机会去把它彻底解决,使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未决。正因为印顺信受了应成派中观而一世努力写书弘扬,极力主张六识论而否定第七、八识,我们才有机会把一千年来到底几个识的争议一次解决掉,我们要庆幸、要感谢他。 [3] 
这空性如来藏本体,是不增不减的自性。可是有人错会佛法,以为:“成佛以后,自己的本尊身心要和佛的身心合并为一。”被合并者与能合并者双方都是有增减的。那么这样一来,他们所证的“真如、本尊”显然不是佛教经典所说的不增不减的真如,所以我说他们不是佛教,说他们的修行法门都是外道妄想。如果自己的如来藏可以跟别人的如来藏合并,那他就是有增减的法,有增减的法就是无常变异的法,无常变异的法是一定会毁坏的,怎么可以叫做金刚之心?怎么能称之为实相? [9] 
如果成佛以后,你的真如心得要和所有的究竟佛合并,那么经典中就不应该说贤劫有千佛,星宿劫有千佛,庄严劫也有千佛;也不应该说十方世界有无量无数诸佛同时存在,应该是过去现在未来永远都只有一尊威音王佛啊!那么现在存在着的“唯一”威音王佛,也应当不是究竟佛,因为他还可以变易增加他的真如心的内涵。那么这样一来,就永远都不可能有人能修行成佛了,因为必须要并尽所有众生的空性心以后,才能算是究竟成佛。 [9] 
如来藏是成佛之道的根本
如来藏如果把蕴处界又生出来了,就叫作不空如来藏;所以,空、不空如来藏,其实同样是一个如来藏,是一体两面,如来藏出生了五蕴,出生了十二处、十八界,然后就有了六入,接着就有万法随后产生。 [3] 
亦如 马鸣菩萨于《大乘起信论》卷1开示:【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建立有二种别:一、真实空,究竟远离不实之相,显实体故;二、真实不空,本性具足无边功德,有自体故。复次,真实空者,从本以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离一切法差别相故,无有虚妄分别心故。应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有无相、非非有无相、非一相、非异相、非一异相、非非一异相......言真实不空者,由妄念空无故,即显真心常恒不变、净法圆满,故名不空;亦无不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离念智之所证故。】 [11] 
如来藏虽然名为识,但是并不了别六尘。佛地真如之神用,微妙广大,非诸等觉菩萨所能稍知;然而此一神妙难宣之广大功德早已含藏于因地真如阿赖耶识心体中,是故因地真如阿赖耶识心体本已有之。欲得成就佛地真如所需之一切成佛种子,悉皆存于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中,皆属本有未发之功德,又因阿赖耶识心体恒常显示真实性与如如性,故名因地真如。 [8] 
然而佛地真如所有之广大功德,要由证悟因地真如阿赖耶识心体之后渐次进修,借心生灭门之修行缘起,一切种智修习、性障之伏除、习气种子随眠之断除、广大福德之累积,慈济众生,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之进修内容与过程而后可几,终得成就佛地真如无垢识广大功德,是名佛地真如缘起之真实义。 [8] 
《大乘起信论》是圣马鸣菩萨所造,论中义理极深。卷1云:【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
此论中妙法——心生灭门者,非谓第八识实相心体有生有灭也,乃是始从七转识之染净熏习作用,进言法界实相理体之阿赖耶识,明言阿赖耶识心体自身乃是七转识之根源,名为如来藏。又倡言「一心唯通八识心王」之说,谓若主张「众生皆唯有一心」者,则此一心唯可说为阿赖耶识,将七转识悉皆纳入阿赖耶识一心之中。又言阿赖耶识一名者涵盖第八识如来藏与七转识。是故自古以来,具有种智之人,常言「一心之说唯通八识」,谓阿赖耶识一心涵盖八识心王也! [8]  然为利乐初机学人,往往将此一心阿赖耶识分为八识心王,并一一细说之,由是故有眼识、耳识……意根末那识乃至阿赖耶识之说。。即是假为人悉檀而述第一义悉檀也! [8] 
成佛之道,所以要由心生灭门中下手修行,悟后进修内门六度万行,以及种种菩萨十度万行,逮至一切种智圆满、烦恼障习气种子随眠及无始无明(所知障)随眠皆悉断尽,复又历经百劫勤修极广大福德之后,方入佛地,方始圆成佛地真如所应有之极广大无漏有为法:四智圆明、广大神通、十号具足……等法。 [8] 
从十因缘之“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来看二乘中已经说有如来藏。在阿含诸经中则说他是诸法本母,又说是本际、实际、如、真如、如来藏。 [5]  其实涅槃不是真实法,涅槃是依这个金刚心如来藏而说有涅槃。阿罗汉证得涅槃以后是“不知、不见、如是知见”,(这都是阿含经中世尊的开示。) [5]  无余涅槃之中虽无十八界法之任何一界存在,然有实际不灭(第八识如来藏)而独存,离三界万法厥然独存,不受一切境界,无一切三界我之我与我所,故非断灭。 [2]  修行唯是修心。 [2] 
由于六识论的凡夫臆想中观流行于世,同将《金刚经》解释为一切法空之说,致使本经中所说的第八识金刚心密意全面失传。现在密宗自称的金刚乘识不符合《金刚经》宗义的,因为他们所说的金刚是生灭法,不是常住法。 [5] 
如来藏才是三乘菩提的根本,假使没有如来藏,印顺的成佛之道、二乘圣人所证的涅槃,都将成为断灭空。
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
断灭空是断见外道早就在宣扬的理论,假使佛菩提及解脱所证的同样是断灭空,那又何必劳动释迦牟尼佛来人间辛苦受生及辛苦弘法四十九年。所以佛法绝对不是断见外道的断灭空,也绝对不是常见外道的意识境界,绝对是常住法而不落断、常之中。 [3] 
玄奘大师《八识规矩颂》之第八识(如来藏)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4] 
---------------------------------------
彼此配合
只有这个心(意根)才可以被称为意。意根遍缘一切诸法, [2]  而且可以处处作主。意根在眠熟位及闷绝位、正死位所了知的法尘,那时他只能了知五尘上所显现的法尘有没有大变动,对于法尘的细相及五尘都是无能力了知的。所以意根在眠熟时无法了知六尘中的种种事,假使意根作意要了知六尘的种种相,他就必须唤醒意识及前五识来了知,那就是醒过来了,离开眠熟位了。 [2] 
意根的自性又是有覆无记性,这个体性都是因为他的另一种自性而导致的:意根遍缘一切法,所缘极广而极为分散,所以就无法针对单一事物作很详细的了别。譬如意识能对某一事物详细了别,但意识若遍缘六尘时,他的了别性就变很差了;而意根的所缘远多于意识极多倍,又是时时处处都在作审虑及思量的心,当然了别性一定极差;所以他必须借意识觉知心的共同运作,才能详细了知六尘而作出抉择。 [2] 
能了知种种法,能了知自己而生起我见我执的心则是意识;但是意识只能分别而不能作决断,因为意识没有思量性(作主性)的缘故;但因为意识透过错误认知及思惟,也能主导意根改变心行,所以他也有属于自己的分别所起的我执。 [2] 
意根是意识的所依根,不是意识的种子
意根是恒而常住的;除非断尽我执而入无余涅槃中,否则意根是永远存在的,自无始劫以来他就一直都是如此的;意即:意根是恒时现行而不曾是种子;在意识现行时,必须有意根作为俱有依,由意根配合意识而同时运作,意识才能运作。所以,不是意根灭了变成意识心,而是意根与意识二个识都是现行识而同时存的在;意根如果真的如月称、安慧、宗喀巴、印顺......等人所说的,那正是意根灭了才出现意识,就成为:在意识出现时,意根就不存在了。 [2] 
意根与意识若是同一个心,十八界的建立就成为虚妄建立了!十八界就应该改为十七界。而且世间睡眠这个法相的定义必须要作修改,因为眠熟后仍有意根存在,而意根即是意识,意识存在时必定有别境五心所,所以一定是清楚了了的,所以眠熟后应该仍然清楚明白地知道自己正在睡觉,因此睡眠的定义必须重新界定。不但眠熟时如此,在闷绝位、无想天中、正死位、初住胎位、无想定中、灭尽定中,也都应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那么这些法相都应该重新定义。 [2] 
但是有实相智慧的人,从佛在四阿含「意、法为缘生意识。一切粗细意识,所有意识皆意、法为缘生」的开示中,当然可以了解到意是根,也能了解意与意识是二个不同的心;又从阿含依根而立识名的意思中,也可以理解到意与意识一定是二个不同的心体;所以在二乘法中,绝不可能是只说六识心而不说七识心的。只有智慧不够的人,才会说四阿含诸经中只说到六识心。 [2] 
第八识是前七识的根本依
因为第八识的常恒不灭,和集藏业种,众生轮回生死不断,也恰恰可以因此得以成佛。
在一般世俗生活中,五色根加上六尘以外,意识还要有意根作俱有依;如果没有处处在作主宰的意根同时存在配合,六尘与五根也无法运作,所以意识必须以六根六尘作俱有依。在六根、六尘同时运作的当下,意识才能运作;意识能生起、存在、运作以后,才会有科学家、艺术家、种种专家。但是意识所依的六根与六尘,却跟意识自己一样都要从如来藏心中出生;并且要如来藏时时刻刻配合着,意识才能运作,所以如来藏第八识心同时也是意识的俱有依。但如来藏同时又是意识出生的因,因为意识种子都含藏在如来藏心中,要从他出生;包括意识所依的六根与六尘也都从如来藏中出生,所以意识要依靠如来藏为因,也要以如来藏及六根、六尘为俱有依,意识才能生起及存在。这样推溯一下:万法从意识而来,包括原子弹、潜水艇、天上飞的飞机;几千年后、几万年后也许有太空梭,可以让你前往冥王星一日游,但这些都是由意识发明出来的。可是意识自己以及意识的一切所依,却都同样要从如来藏而来,所以如来藏既是意识的所依,也是意识的生起因。如来藏是大乘的因、依。 [3] 
---------------------------------------
佛理深析
一、第六、第八识体性截然不同
眼识乃至身识,学佛人大约都能知道是虚妄心;然而意识心有许多种变相境界,往往使学佛人错认而误会为不生灭的常住心。意识极难理解,修学佛法的人,最怕的就是不如实知意识心的种种变相,错将意识心的变相境界中的意识心,误当成真如心。 [2] 
如龙树菩萨所言:【“依意而生意识”无咎,意识难解故,九十六种外道不说‘依意故生意识’。】(古时)九十六种外道或六十二种外道,皆因不解意识种种变相境界,故以自意妄想而施设种种常住不坏之意识境界相,譬如“意识细心、意识极细心、细意识、极细意识”,或如佛门中人常以种种意识变相境界而住,谓其中某一变相境界中之意识心为真如、为佛法身、为宇宙万法之第一因,皆成误计本住法的心外求法者。不能真实理解意识心有种种变相,施设各各不同的意识变相,说是真如、佛性。甚至公然宣称已证真如、已见佛性了,因此就成为未证言证、未悟谓悟的大妄语人。 [2] 
当知宗门之悟唯有一种: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而转依如来藏所显真如性,除此别无悟处。若别以他法作为大乘见道者,或坚执离念灵知亦是实相心者(坚持意识觉知心离念时亦可作为明心见道者),则成为实相般若之见道内涵有多种,则成为实相有多种,则违实相绝待之圣教也! [5] 
《金刚经》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既然是意识心,显然都是有四相的。 [5] 
因为如来藏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境界中了别,怎么会有四相?可是意识一直都有见闻觉知,而且意识的特性就是四分:他有见分,而且他也有运行的行相,所以他也有相分。还有更厉害的,他不但有自证分,还有证自证分;意识对于自己正在做什么事,全都能反观而了了分明。当他打坐一念不生,什么事都不做的时候,意识也知道自己确实是一念不生,确实是什么事都不做的,意识能够这样反观分明。人间意识都有证自证分的;既然随时在返观自己,怎能够说他没有我相?既然有我相,就一定有人相;有了这二相,就一定有众生相;有了这三相,当然就有寿者相。同样的道理,假使他没有离开四相,一直都在意识心上打转,而说他已发起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那个叫做安慰发心,只是安慰自己。 [5] 
真正离四相的人,无妨意识心仍然存在;是意识心仍然有四相,但是转依了无四相的如来藏心——转依了无四相的“此经”金刚心以后,才能称为无有四相,却无妨这个金刚心时时都在运作而生其心。《金刚经宗通》依金刚心如来藏之清静自性、离世间相自性、离出世间相自行、离三界六道自性等,一一铺陈敷演。 [5] 
执着离念灵知心为实相心而不肯舍弃者,即是畏惧解脱境界者,即是畏惧无我境界者,即是凡夫之人。谓离念灵知心正是意识心故,是生灭法。 [5]  亲证如来藏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众生也难以信受。 [3] 
佛陀见到种种外道因为无法证得如来藏而发明起说,也早已预见末法时的法师们会因为证不到如来藏而发明种种的意识不灭说,所以在阿含解脱道中斩钉截铁地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为缘生。】强调一切粗细意识都是有生之法。
六识论意图取代佛法八识正见。如喇嘛说: “意识是由意识生起的。”龙树菩萨开示“诸法不自生、不共生、不他生、不无因生”的“四不生”原则,而此喇嘛主张「意识是由意识生起的」,这就是主张「自生」。然而,佛教的教法很清楚告诉我们──意识是无法自生的,乃至于三界一切诸法都是无法自生的,而此喇嘛自小就研读了喇嘛教的教义与佛教的教义,很清楚佛教所说明的道理,却于此公然主张与佛教的意旨全然不同的「意识自生」的思想,显然他个人是自绝于佛教之外,不同于佛教。如果「意识自生」开了端,那岂不是代表其它的十七界法也都可以「自生」,那这些诸法一直在「自己出生自己」中运行,那每一个法如何称为「无常」呢?
缘起性空的前提条件是如来藏真实
解脱道,既然说的都是蕴处界、都是世俗法,而这个世俗法的真实不可改变的道理就是缘起而性空,所以缘起性空就是世俗谛,只有金刚心如来藏的真如境界才是胜义谛。怎能够妄想要把识阴所含摄的意识自己留着永远不坏呢? [5]  既然主张一切法缘起性空,意识也应该是“空”,为何却又可以去到未来生,为何却可以成为轮回的主体?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云:「伽蓝内恣行淫欲。」而比丘的另一个意思叫作净持戒,换句话说,戒若没有持好,戒体就会丧失,就不能再称为比丘。 [12]  (佛说“欲为不净”,)假使出家为僧宝了,却对佛语不信受,还能是佛门中的僧宝吗?连在家佛弟子的身分都谈不上了,何况能是二乘僧宝?又何况能是大乘法中的僧宝? [2]  所以那些喇嘛们都不能称为比丘,因为他们以双身法为主修,早已失去比丘戒体及菩萨戒体了;不管是显教或密教中的法师或喇嘛,只要修了双身法,就都不是净持戒者,那就不是比丘,不是佛门中的出家人了。 [12] 
凡是会了别六尘的心,都是识,都不能自外于识阴等六识心王。准此而观离念灵知、有贪淫欲乐触(藏密法王虽然不贪射精之乐而常保不泄)的有淫触贪爱而离语言妄念的灵知心,仍然是识阴中的意识心,不脱“识”的识别性、了知性、智慧性,所以仍然是意识心,藏密所有的法王、喇嘛、上师、活佛们,对此都应该有所警觉,应该尽速远离常见外道的我见,回归从来不识六尘的第八识如来藏妙义。 [2] 
依密宗祖师宗喀巴的《广论》教义,他们就不可能避开修双身法,必然要跟触尘、法尘相应了。执着意识与身识的境界,认定识阴是真实法。 [5]  密宗的自续派、应成派中观(中观应成派),同以意识心境作为中观的实证境界。 [2] 
如来藏是参禅证悟的标的。
参禅用的是思维观的方法。元、明、清朝的皇帝大多信奉密宗,都拜欢喜佛,夜夜都在后宫修双身法,真正的佛法无法在中原地区弘传,所以祖师们干脆投胎到西藏去,都在觉囊派里面。(此时期中原地区的)曾凤仪、憨山德清、藕益大师一样,还是落入离念灵知,跳不出意识的层次。 [5] 
静坐是最难开悟的。 [13]  所以想要去求清静法的人,一天到晚打坐求一念不生,希望什么烦恼都不会干扰到他,这样的人是悟不了的。 [5] 
大家可能见过某些寺院墙壁上贴着:“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也有寺院禅堂贴着“打得妄念死,许汝法身活。”提醒大家要时时保持警觉,随时警觉妄念的生起,不要被妄念牵着转,妄念都打死了,能这样活在当下的话,法身慧命就活过来了,就是觉悟佛菩提了。同样是在觉知心上做文章,都不知道觉知心识阴假我,断不了我见。 这其实是在修定而不是在修证禅宗的禅,禅宗的禅是静虑,是要证悟法身的。 [9] 
不要怕喧求静。六祖不是说了吗:“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你想要离开世间法去找菩提,就恰好是要找兔子头上的角一样,永远也找不到。《维摩诘经》在卷二里面也说:“譬如高原陆地不生莲华,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如是,见无为法入正位者,终不复能生于佛法,烦恼泥中乃有众生起佛法耳。”莲华那么漂亮、那么清静,却是从污泥中长出来的,佛菩提就是要在烦恼中成长、发现。 [5] 
有人称赞卧轮禅师说:“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但是六祖却说:“惠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已经很清楚说明,禅宗的用功并不是在断除能思所想的语言文字妄想上面用功的,禅宗的实修并不是那个灭妄念的道理。卧轮禅师有伎俩,可以断除心中一切的思想,面对境界时心都不动转,说这样就能使菩提日日生长。但那个并不是真正的开悟,六祖惠能反而说:“我惠能没有伎俩,也不想断除种种思想;我面对境界时觉知心不断地生起、运作,而我的菩提就在这样作的时候不断地增长。”这在《六祖坛经》中已经很清楚地说明过了。 [13]  真的不可能因为断妄念而生起真正般若智慧的;而是要用这个有思想、有妄想的觉知心,去寻找另一个本来就在、本来就没有妄想的离念心,这样才是禅。 [13] 
非唯今时,古代就已经常常有错悟者堕入静坐时候的离念灵知中。
临济宗大慧宗杲禅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位禅师,中国佛教一千年来的宗门正法只存在于大慧宗杲一脉后人之中,直至如今犹未断绝。 [1] 
大慧宗杲禅师说“近世丛林邪法横生,瞎众生眼者不可胜数。”又说:“坐来坐去,坐得骨臀生胝,都不敢转动,唤作工夫相次纯熟;却将许多闲言长语,从头作道理商量、传授一遍,谓之宗旨,方寸中依旧黑漫漫地。本要除人我,人我愈高;本要灭无明,无明愈大。” [14]  本来是想要除掉人我,没想到这样修禅以后,人我反而愈来愈高涨;本来是想要灭掉无明才来修禅,结果是无明愈来愈大。 [13] 
(真正的开悟是)找到如来藏,证明从来都不必跟妄念对抗,“得如此时,心意识不须按捺,自然怗怗地矣!” [15]  “那时方信,静时便是闹时底,闹时便是静时底;语时便是默时底,默时便是语时底。不着问人,亦自然不受邪师胡说乱道也!” [16] 
这就是《心经》开篇所说「观自在菩萨」的密意,就是在讲:欲界的众生是八识心王和合在一起来运作的,能够如此现观的人,就叫做「观自在菩萨」。 [9] 
所有以离念灵知作为开悟的人,我告诉你:“不管你的觉知心和神通有多厉害,只要用麻醉针打你一针,你就完蛋了!还有什么神通?”再大的神通,也抵不过这一针麻醉剂的,因为神通是依附于意识而有的,意识则要依附于五胜义根才能现行,麻醉剂把你的五胜义根麻醉了,意识觉知心就不能现行了,神通当然也就不可能现行了,这样的觉知心相应的神通,有什么用?哪里抵得了生死?抵不了的! [9] 
二、第七识意根有无
解脱生死的二乘道,既然不必亲证第八识和证知第八识心的中道自性,也不必修学八识心王的一切种智,所以就不详细地说明第八识如来藏,只要让他们了解到意识与意根的自我执着与虚妄,能够断除我执也就够了,所以意根当然就不必细说了。 [2] 
在回心大乘以前的声闻圣者们对外识和内识,并不用阿赖耶识及意识来区分,而都同样单说为“识”。以此缘故,在二乘菩提的阿含道中,在他们所结集的四阿含诸经中,把第六识与第八识都用一个“识”字来说,而将第七识意根单说为“意”字,或者说为根而不说为识;这是后来不回心声闻人集结的四阿含诸经中的惯例。 [6] 
月称、安惠、宗喀巴、印顺......等人都不相信有意根的存在,但我们可以由十八界法,证实有第七识意根。意根这个法,在四阿含诸经中多说为「意」,有时亦有说「意根」二字者;这在《增一阿含经》共十八次说到、在《中阿含经》共十五次说到、《杂阿含经》共八次说到、《别译杂阿含经》说过一次,《长阿含、十报法经》说过一次,所以说,与意识并行的意根是圣教中多处说过的。 [2] 
应成派中观师(中观应成派)都无法证得第七识意根,也无法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所以干脆否定七、八识,只承认有六识,宣扬六识论。如佛护、月称等,常将意根说为意识之种子,意谓眼根即是眼识种子,耳根即是耳识种子、......乃至意根是意识种子。 [2] 
然而,在清醒位、正常位中,我们的十八界法是同时同处现行运作的,是眼根与眼识、意根与意识同时配合运作的,根与识都是现行法,都不是种子;而且,眼根的种子是眼根的种子,眼识则另有眼识的种子,二类种子是并存的;意根与意识也都各有种子,是根、识的现行,以及根、识的种子都共同存在的,所以是眼根与眼识共同现行运作而同时存在,意识与意根共同现行而同时存在的。 [2] 
(佛法中所说的种子是现行以后就消失的)如果依照清辨、月称、安慧......等人的说法:眼根就是眼识的种子,那眼识现行运作时,应该眼根的扶尘根眼球、胜义根头脑,当场就会消失不见了;眼根、眼识如此,耳根耳识、鼻根鼻识、舌根舌识、身根身识、意根意识也都应该如此。然而我们证悟大乘菩提之后,阿罗汉悟得二乘菩提之后,眼根与眼识明明仍然同时存在、共同现行运作的;耳根耳识、......乃至意根与意识,也都是种子同时存在,现行根与现行识也同时存在、同时运作的。六识论者的邪说,与教证及理证都抵触。 [2] 
假使月称、安惠......等人这种说法可以讲得通,那么一切人都不必须修行就已经是实证无余涅槃了,就已经是大阿罗汉了!因为,意根的灭除,是只有在无余涅槃位中才能实现的。如果当意识现行时,意根就是断灭了,这个境界是所有慧解脱、俱解脱阿罗汉舍寿前都作不到的境界,可是凡夫竟然在意识现行的时候就能灭除意根而成为无余涅槃,不必断我见、也不必断我执、也不必舍寿,就已经是灭尽意根的无余涅槃的境界了。这显然与圣教不符,也与解脱道的理证不符,可见他们说意根只是意识的种子,这样的说法是荒唐说。
而且,意根若灭时,意识也不可能还存在;因为意识的现行,必须有意根作为俱有依;若无意根恒时现行而配合着运作,意识就无法现行,如何能与意根共同运作? [2] 
意根真是很难理解与观行,而意识的变相又有极多的不同,大师们也都不曾了知而对学人全面误导了,所以行者想要断除我见与我执,就变得很困难了!这就是末法时代的今天,到处都看不到断我见的须陀洹人的原因。 [2] 
三、第八识如来藏的迷思与佛法存亡
阿含诸经已说如来藏。
佛法甚深极甚深,离经一字,即同魔说。阿含部的经文中,荼帝比丘妄说意识心可以往生去后世,就被佛陀唤来责备了,不允许比丘这样妄说声闻解脱道的法义。 [6]  被世尊呵责:你怎么知道我曾经这样说法的?你是从哪一张嘴中听闻到我这样说法的? [17] 
阿含经中佛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等语,已密意说有如来藏--阿赖耶识,唯不用如来藏名相,而说之为识。 [7] 
【「阿难,缘识有名色,此为何义?若识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长阿含经》卷十)
佛又云:「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譬如芦束,辗转相依,俱时而转。」既云:「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当知必有缘名色之识,即如来藏也。由此亦可证知真心妄心和合而转,真妄同在,非谓知觉妄心可由修行变成真心也。 [7] 
是故五蕴名色「名中识蕴」谓前七识,非谓如来藏。若谓此能持羯罗蓝及有根身之识是第七末那识,非如来藏,则应一切有情皆不老死。末那既能持身,复能作主,则必不使自己所有之色身老死,然色身终究不遂末那所愿,仍向老死演化。 [7] 
如是间接证实:四阿含原始佛法中早已隐语密意说有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佛学研究者所说“阿含诸经中的存有思想”,是不争的事实,而他们所说的“思想”二字,也应该改为“法义”,因为这个“存有”的法义是可以实证的,不只是停留在“思想”的阶段中。 [6] 
“阿含”亦译为“阿笈摩”,原意为“诸佛辗转而来的成佛之法”。主持五百结集的四十余位阿罗汉及四百余位声闻三果以下的圣人及凡夫们,都曾与闻佛陀第二转及第三转法轮等大乘经,他们将前后三转法轮所听闻的佛法结集之后,自认为已经将佛所说法义全部结集完成了,故命名为“阿含”。但因他们都是属于声闻人,都尚未证得无余涅槃中的本际——第八识如来藏,因此即无实相般若智慧,对佛所说的般若胜义并无胜解的功德,当然无法如实忆持大乘成佛之道的法义,只能记得一些大乘法句名相而无那些法句中的实质内容。由于他们也曾听闻第二及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大乘法义,故他们所结集的四阿含诸经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大乘法的影子,以此缘故,他们所结集的四阿含诸经虽然涵盖了他们所与闻的大乘法,本质上却严重缺漏大乘法的内容;如是,即使有人穷尽一生读之研之以后,仍将无法证悟成佛之道——连大乘法中的真见道功德都不可能生起,何况能使人成佛?所以他们将自己所结集的四阿含经典命名为“阿含”,其实名不符实;也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菩萨们知道声闻所结集的内容时,对于他们命名为“阿含”是不满意的,于是在结集完成而诵出时,当场表示异议:“吾等亦欲结集。”随后即在七叶窟外作了千人大结集,将大乘经典另外作了如实的结集。其中的道理,请见《阿含正义》中的举证与解说。 [3] 
解脱道的实证以信受八识为前提
那些批判中国传统佛教如来藏教义的人们,他们否定如来藏及意根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只是因为他们无法证得,恐怕被人察觉而失去在佛教界或佛学学术界的领导地位;又恐怕灭尽蕴处界以后,堕入断灭境界,只能再施设不可知、不可证的意识细心常住不灭说,安慰自己,也避免他人责备是断灭见。但他们这种行为,成为佛陀所说“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怖”的凡夫,所以断不了我见,三缚结便跟着坚固地存在了!六识论者无法断我见,永远与初果的实证无缘,更别说是断我执而证阿罗汉,原因即是恐惧堕入断灭空中,所以无法断我见与我执。 [6] 
若缺乏真正解脱的功德,衍生事相上的后果就是把佛门当做名利场,敛财骗色,完全没有古代高僧大德的行谊。佛法中说的第八识自心如来,是确实可以现证的,也是可以现前观察他确实是万法的主体。(将意识认作常住法,)这正是末法时代亲证解脱果最困难的地方,因为世人总是珍爱自己的,没有人愿意自己断灭。而末法时期的大师们也都教导大众要把握自己、做自己。我见的断除,在末法时代多么不容易!那么善知识出世否定五阴的每一阴的常住性,否定识阴的每一识的常住性,大多难以获得佛门大师与修禅者的认同。当他们堕入识阴中,堕入意识变相境界中,由善知识著作的流通而间接显示他们是未断我见的凡夫时,心中难免起嗔而无根诽谤善知识为邪魔、外道,这岂不是很正常的事! [6] 
大乘是佛说,以八识为基础
《金刚经》属于破相显宗之经典,是故讲解本经时,除了显宗以外,亦应同时摧破各种邪见相,令今世后世一切真正学佛之人,读后迅速远离各种外道常见、断见相,亦得同时远离各种佛门凡夫相。《瑜伽师地论》是一切菩萨论的根本,所以称为根本论,在玄奘菩萨前往西天修学的那个年代,却被安慧、般若趋多、木叉趋多等人谤为外道论;到今天,一向也都被藏传“佛教”中的六识论等应成派中观师毁谤为外道论。 [5] 
佛学研究与佛法实证是完全不同的,佛学,异于佛法义学的。义学是指实证三乘菩提之真正义涵,而非佛学研究所得之思想。 [1]  作科判是两种人在作的,第一种是学术研究,最怕的就是由未悟、错悟的凡夫来做研究 [2]  ,因为要谈到佛法的自由心证,其实学术研究者都没有那个能力,所以他们作出来的许多科判是错误的;另外一种,确实很有资格来将经论作科判的,那就是已经亲证而且有了道种智,就绝对有能力来作科判。 [5] 
但是印顺的佛学研究所得都是玄学,因为对佛法的真实义,都是单依学术研究来加以想像而又未知、未证的,是依据推理而说的理论,并无真修实证, [1]  且常自相矛盾。
如印顺法师对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第八识)是无法区分的,直接将细意识当作是第七识、第八识,否定佛陀所说的八识,是六识论者。他于《我之宗教观》:“意根也是这样,源于过去的认识,过去了,消失了,却转化为潜在于内的「细意识」在大乘佛法中,更分别为末那识与阿赖耶识。过去意识(总括六识)所转化的,统一的,微细潜在的意根,在「人心」的了解中,极为重要!「人心」,不只是一般的五识与意识而已。”(p154)印顺法师就是《八识规矩颂》所说:「愚者难分识与根」。也可从此知道,印顺法师是六识论的支持者,而且还是分不清楚「识与根」的人。
三世因果之主体心必定是常住不灭的,方能成立三世因果;但印顺的意识细心说决定不是常住而不生灭的,佛已说「一切粗细意识皆意根、法尘为缘而生」故;为作补救,印顺又建立发明迥异佛说之真如一法,谓:「蕴处界万法灭后,其灭相不复灭失,灭相永存,故蕴处界断灭后之灭相即是真如。」这个真如却是与三世因果完全不相干的法,异于佛说真如心是因果的主体识与实行因果者。 [1] 
既于如来法中出家,受十方供养,当信佛语。
“如来藏我,是深受印度神学影响的。”——印顺《如来藏之研究》
“‘初期大乘’的发展倾向,终于出现了‘后期大乘’的如来藏说。如来藏说的兴起,是‘大乘佛法’的通俗化。如来,也是世俗神我的异名……而且,(胎)藏与我,都从婆罗门教的经典中来,这不是向印度神教认同吗?”——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顺主张“大乘非佛说”:
“‘佛法’在流传中,出现了‘大乘佛法’,更演进而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动力,是‘佛涅槃后,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 [18] 
“大乘非佛说”的讲法似乎流传已久,却只是日本人企图摆脱中国佛教的影响,(急于脱亚入欧)而在明治维新时期才开始提出来的说法;印顺师徒以「人间佛教」的名义来抵制中国大乘佛教, [13]  批评亲正真正空性之中国禅宗为野狐禅,批评往生后能证空性之净土宗思想为太阳神崇拜,批评臆想宣说真实唯识法门之法相唯识宗为虚妄唯识门、为不了义法,颠倒正义而说佛法。 [19] 
印顺所言天竺“后期佛教”其实本非佛教,只是身现佛教表相、内实外道法之天竺密宗外道,正是佛教研究学者所说的坦特罗佛教、左道密教,本质都是外道法;印顺把他们定位为佛教中的支派,只是因为他们有应成派中观存在的缘故。但应成派中观其实只是外道凡夫借佛法名相而创造出来的邪见,其实与佛法无关;所以天竺佛教被常见、断见及左道密宗双身法等外道法,和平地密教化以后其实已经名存而实亡了,不是等到被回教军队消灭以后才灭亡的。被印顺承认为佛教而定位为“晚期佛教”的天竺密宗,所传如来藏名义的“佛法”都只是外道观想法所修得的中脉明点,或以一念不生之离念灵知意识心认作如来藏,从来不曾传过真正的第八识如来藏法。然而印顺不知明点只是第六意识观想出来的内相分色尘,也不知密宗的离念灵知心只是第六意识心,而真正的如来藏则是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心体,所以他因为无知或别有居心的缘故,无根诽谤如来藏是外道的神我,相信竺密、藏密确实曾经传过如来藏;他不知竺密、藏密的自续派中观者所传如来藏都只是意识心或中脉明点而已,就公然指责天竺佛教是因为密教弘传如来藏法而被外道同化灭亡。其实外道门从来无人能证如来藏,连佛世时的阿罗汉们都证不到,何况是密教外道法中的凡夫祖师们?(坦特罗今译为谭崔。近年台湾社会众所侧目的谭崔瑜伽轮座杂交,学术界称为左道密教。) [2] 
八识,是佛法的基础,世尊三转法轮,前后说法皆是八识的圆满佛法。由阿含中佛陀开示的道理,可知吾人的色身、六尘,以及识阴和受想行等名,都是由入胎识出生的。这个入胎识,正是初转法轮的阿含部经典所说的识、如、真如、入胎识、如来藏、涅槃实际、涅槃本际,正是古今真正理解阿含的学者所说而不能实证的本识、不可说我,也就是第二转法轮的般若系经典,譬如《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金刚经》、《心经》中所说的心、无住心、不念心、非心心、无心相心了;当然就是第三转法轮诸经所说的如来藏、阿赖耶识、心、所知依、无始时来界、异熟识、无垢识,也就是中国禅宗祖师开悟所证的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佛法大意、吹毛剑(编注:原指剑极锋利,引申为开悟后智慧猛利)、祖师西来意。 [6] 
凡是信如来常住的人,即使还在凡夫位中,他也不会诽谤深妙的正义。譬如密宗的自续派中观,虽然是把意识当作自心如来,但是至少他不会否定如来藏;可是应成派中观不信如来常住,所以就极力否定,成就一阐提业。 [3]  如果是创见,那就不是佛法;因为他的说法与经中佛陀所讲的违背了,就不是佛陀所说的法了。 [5] 
---------------------------------------
结语
佛所说的因果主体识,既是三世因果的主体,也是无余涅槃中的本际,也是般若的主体,是全部都以第八识心体为中心而有世间法、出世间法的,是完整性的、全面性的佛法架构,是一心而有世出世间法的。(否定八识后,佛法中所说)真如、涅槃、我、因果主体、中道实相、般若理体,则是互不相关、被分割成支离破碎彼此互相矛盾的。 [1]  必须以八识论做为修学基础,方能断我见、我执而证无余涅槃, [6]  也必须依此而成就佛道。你如果相信如来常住,就会信受八识论而不信六识论;这样子,学法的方向正确了就能得到大利益,可以见道,乃至可以入道。 [3] 
---------------------------------------
参考资料
1.  萧平实.《钝鸟与灵龟》 : 正智出版社, 2007年11月
2.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唯识学探源》 :正智出版社, 2006年12月
3.  平实导师.《胜鬘经讲记》: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11月
4.  百度百科——八识规矩颂  .百度[引用日期2017-07-27]
5.  平实导师.《金刚经宗通》: 正智,2012年5月
6.  萧平实居士 .《阿含概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7.  萧平实.《真实如来藏》:学林出版社 ,2013年8月
8.  平实导师.《起信论讲记》 :正智出版社,2004年6月
9.  萧平实述著.《心经宗通》 .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10月
10.  平实导师.《宗门正义——公案拈提第六辑》:正智出版社,2002年8月
11.  cbeta电子佛典
12.  平实导师.《维摩诘经讲记》:正智出版社,2007年11月
13.   平实导师 .《人间佛教》:正智出版社, 2013年12月
14.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语录)》卷第19〈示东峰居士〉函》:近世丛林邪法横生,瞎众生眼者不可胜数。若不以古人公案举觉提撕,便如盲人放却手中杖子,一步也行不得。将古德入道因缘各分门类云:“这几则是道眼因缘,这几则是透声色因缘,这几则是亡情因缘。”从头依次第逐则抟量卜度、下语商量。纵有识得此病者,将谓佛法禅道不在文字语言上,即一切拨置,噇却现成粥饭了,堆堆地坐在黑山下鬼窟里,唤作默而常照,又唤作如大死底人,又唤作父母未生时事,又唤作空劫已前事,又唤作威音那畔消息。坐来坐去,坐得骨臀生胝,都不敢转动,唤作工夫相次纯熟;却将许多闲言长语,从头作道理商量、传授一遍,谓之宗旨,方寸中依旧黑漫漫地。本要除人我,人我愈高;本要灭无明,无明愈大。
15.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卷第20: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著用力排遣;既不著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则省力;才觉省力时,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得如此时,心意识不须按捺,自然怗怗地矣!虽然如是,切忌堕在无言无说处;此病不除,与心意识未宁时无异,所以黄面老子云:“不取众生所言说,一切有为虚妄事。”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才住在无言说处,则被默照邪禅幻惑矣!前所云毒蛇猛虎尚可回避,心意识难防,便是这个道理也。
16.  《《大慧普觉禅师书》卷第26〈答陈少卿〉》:近年以来有一种邪师,说默照禅,教人十二时中事事莫管,休去、歇去云“不得做声,恐落今时”。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恶闹处,乍被邪师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以为是,更不求妙悟,只以默然为极则。某不惜口业,力救此弊,今稍有知非者;愿公只向疑情不破处参,行、住、坐、卧不得放舍。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这一字子,便是个破生死疑心底刀子也!这刀子鞘柄,只在当人手中,教别人下手不得,须是自家下手始得。若舍得性命,方肯自下手;若舍性命不得,且只管在疑不破处捱将去,蓦然自肯舍命,一下便了;那时方信,静时便是闹时底,闹时便是静时底;语时便是默时底,默时便是语时底。不著问人,亦自然不受邪师胡说乱道也!至祷!至祷!……应接时但应接,要得静坐但静坐,坐时不得执著坐底为究竟;今时邪师辈,多以默照静坐为究竟法,疑误后昆。山野不怕结怨,力诋之,以报佛恩,救末法之弊也!
17.  电子佛典:【世尊呵曰:“荼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说法?汝从何口闻我如是说法?汝愚痴人!我不一向说汝一向说耶?”】(《中阿含经》卷54
18.  印顺导师.《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正闻出版社,中华民国八十二年四月五版
19.  平实居士著.《楞伽经详解》 : 正智出版社 , 1999年11月
 
------百度词条《八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