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宝宝素食网

素食
资讯门户网站

《成唯识论》卷十(校订版)

《成唯识论》卷十

 

此十一障,二障所摄: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行。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于十地中渐次断灭,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方永断尽。彼障现起,地前渐伏,乃至十地方永断尽。八地以上,六识俱者不复现行,无漏观心及果相续能违彼故。第七俱者犹可现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前五转识设未转依,无漏伏故障不现起。

虽于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断灭烦恼障种,而彼粗重亦渐断灭;由斯故说二障粗重,一一皆有三位断义。虽诸位中皆断粗重,而三位显,是故偏说。

断二障种,渐顿云何?第七识俱烦恼障种,三乘将得无学果时,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将成佛时一刹那中一切顿断,任运内起无粗细故。余六识俱烦恼障种见所断者,三乘见位真见道中,一切顿断。修所断者,随其所应,一类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渐次九品别断;一类二乘,三界九地合为一聚九品别断。菩萨要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三界顿断。所知障种,初地初心顿断一切见所断者;修所断者,后于十地修道位中渐次而断,乃至正起金刚喻定,一刹那中方皆断尽;通缘内外粗细境生,品类差别有众多故。

二乘根钝渐断障时,必各别起无间、解脱,加行、胜进或别或总。菩萨利根渐断障位,非要别起无间解脱,刹那刹那能断证故。加行等四,刹那刹那前后相望,皆容具有。十真如者:

一、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二、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三、胜流真如,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余教法极为胜故。

四、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五、类无别真如,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六、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七、法无别真如,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八、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虽初地中已达一切,而能证行犹未圆满,为令圆满,后后建立。

〔述明所证果德:〕

如是菩萨于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种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于二转依便能证得。

转依位别略有六种:

一、损力益能转,谓初二位;由习胜解及惭愧故,损本识中染种势力,益本识内净种功能;虽未断障种实证转依,而渐伏现行,亦名为转。

二、通达转,谓通达位;由见道力通达真如,断分别生二障粗重,证得一分真实转依。

三、修习转,谓修习位;由数修习十地行故,渐断俱生二障粗重,渐次证得真实转依。《摄大乘》中说通达转,在前六地;有无相观通达真俗,间杂现前,令真非真现不现故;说修习转在后四地,纯无相观长时现前,勇猛修习断余粗重,多令非真不显现故。

四、果圆满转,谓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习无边难行胜行,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永断本来一切粗重,顿证佛果圆满转依,穷未来际利乐无尽。

五、下劣转,谓二乘位;专求自利、厌苦欣寂,唯能通达生空真如,断烦恼种;证真择灭,无胜堪能,名下劣转。

六、广大转,谓大乘位;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无欣厌,具能通达二空真如,双断所知烦恼障种,顿证无上菩提涅槃;有胜堪能,名广大转。此中意说广大转依,舍二粗重而证得故。

转依义别,略有四种:一、能转道。此复有二:一、能伏道,谓伏二障随眠势力,令不引起二障现行;此通有漏无漏二道加行、根本、后得三智,随其所应渐顿伏彼。二、能断道,谓能永断二障随眠;此道定非有漏加行,有漏曾习相执所引未泯相故,加行趣求所证所引未成办故。

有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二空所显真理,无境相故能断随眠;后得不然,故非断道。

有义:后得无分别智,虽不亲证二空真理,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立非安立相,明了现前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故《瑜伽》说,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无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是曾习故,相执引故。由斯理趣,诸见所断及修所断迷理随眠,唯有根本无分别智亲证理故,能正断彼;余修所断迷事随眠,根本后得俱能正断。

二、所转依。此复有二:一、持种依,谓根本识;由此能持染净法种,与染净法俱为所依,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依他起性虽亦是依,而不能持种,故此不说。二、迷悟依,谓真如;由此能作迷悟根本,诸染净法依之得生,圣道转令舍染得净。余虽亦作迷悟法依,而非根本,故此不说。

三、所转舍。此复有二:一、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治相违,彼便断灭,永不成就,说之为舍。彼种断故,不复现行妄执我法。所执我法不对妄情,亦说为舍。由此名舍遍计所执。二、所弃舍,谓余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依故,皆永弃舍。彼种舍已,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既永不生,亦说为舍。由此名舍生死劣法。

有义:所余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皆已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

有义:尔时犹未舍彼,与无间道不相违故,菩萨应无生死法故,此位应无所熏识故,住无间道应名佛故,后解脱道应无用故。由此应知余有漏等,解脱道起方弃舍之,第八净识非彼依故。

四、所转得。此复有二:一、所显得,谓大涅槃。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如何善逝有有余依?虽无实依,而现似有;或苦依尽,说无余依;非苦依在,说有余依,是故世尊可言具四。

若声闻等有无余依,如何有处说彼非有?有处说彼都无涅槃,岂有余依、彼亦非有?然声闻等身智在时有所知障,苦依未尽,圆寂义隐,说无涅槃,非彼实无烦恼障尽所显真理有余涅槃。尔时未证无余圆寂,故亦说彼无无余依;非彼后时灭身智已,无苦依尽无余涅槃。或说二乘无涅槃者,依无住处,不依前三。

又说彼无无余依者,依不定性二乘而说;彼才证得有余涅槃,决定回心求无上觉,由定愿力留身久住,非如一类入无余依。谓有二乘深乐圆寂,得生空观亲证真如,永灭感生烦恼障尽,显依真理有余涅槃;彼能感生烦恼尽故,后有异熟无由更生。现苦所依任运灭位,余有为法既无所依,与彼苦依同时顿舍,显依真理无余涅槃;尔时虽无二乘身智,而由彼证可说彼有。此位唯有清净真如,离相湛然,寂灭安乐,依斯说彼与佛无差;但无菩提利乐他业,故复说彼与佛有异。

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彼能隐覆法空真如,令不发生大悲般若、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断彼时显法空理,此理即是无住涅槃,令于二边俱不住故。

若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断彼不得择灭?择灭离缚,彼非缚故。既尔,断彼宁得涅槃?非诸涅槃皆择灭摄,不尔性净应非涅槃;能缚有情住生死者,断此说得择灭无为;诸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烦恼能缚有情,故断彼时不得择灭。然断彼故,法空理显;此理相寂,说为涅槃,非此涅槃择灭为性。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后即真如,中二择灭摄。

若唯断缚得择灭者,不动等二,四中谁摄?非择灭摄,说暂离故;择灭无为唯究竟灭,有非择灭非永灭故。或无住处亦择灭摄,由真择力灭障得故。择灭有二:一、灭缚得,谓断感生烦恼得者。二、灭障得,谓断除障而证得者。故四圆寂诸无为中,初一即真如,后三皆择灭。不动等二暂伏灭者,非择灭摄;究竟灭者,择灭所摄。

既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但说是菩提障?说烦恼障但障涅槃,岂彼不能为菩提障?应知圣教依胜用说,理实俱能通障二果。如是所说四涅槃中,唯后三种名所显得。

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

云何四智相应心品?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妙观察智不共所依,无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续穷未来际。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定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如是四智相应心品,虽各定有二十二法,能变所变种现俱生,而智用增,以智名显,故此四品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

此转有漏八七六五识相应品,如次而得。智虽非识,而依识转;识为主故,说转识得。又有漏位智劣识强,无漏位中智强识劣,为劝有情依智舍识,故说转八识而得此四智。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即初现起,异熟识种与极微细所知障种俱时舍故。若圆镜智尔时未起,便无能持净种识故。有义:此品解脱道时,初成佛故乃得初起;异熟识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犹未顿舍,与无间道不相违故,非障有漏劣无漏法,但与佛果定相违故;金刚喻定无所熏识,无漏不增,应成佛故。由斯此品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不断,持无漏种令不失故。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菩萨见道初现前位,违二执故方得初起;后十地中执未断故,有漏等位或有间断。法云地后,与净第八相依相续,尽未来际。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生空观品,二乘见位亦得初起;此后展转至无学位,或至菩萨解行地终,或至上位,若非有漏或无心时,皆容现起。法空观品,菩萨见位方得初起;此后展转乃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智果或无心时,皆容现起。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菩萨修道位中,后得引故亦得初起。有义:成佛方得初起,以十地中依异熟识所变眼等非无漏故,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根发无漏识,理不相应故;此二于境,明昧异故;由斯此品要得成佛,依无漏根方容现起;而数间断,作意起故。

此四种性虽皆本有,而要熏发方得现行;因位渐增,佛果圆满;不增不减,尽未来际。但从种生,不熏成种;勿前佛德,胜后佛故。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真如为境,是无分别,非后得智,行相所缘不可知故。有义:此品缘一切法,《庄严论》说,大圆镜智于一切境不愚迷故;《佛地经》说,如来,诸处境识众像现故。又此决定缘无漏种,及身土等诸影像故,行缘微细,说不可知。如阿赖耶亦缘俗故,缘真如故是无分别;缘余境故后得智摄,其体是一,随用分二。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得。余一分二,准此应知。

平等性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第八净识,如染第七缘藏识故。有义:但缘真如为境,缘一切法平等性故。有义:遍缘真俗为境,《佛地经》说,平等性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庄严论》说,缘诸有情自他平等,随他胜解,示现无边佛影像故。由斯此品通缘真俗,二智所摄,于理无违。

妙观察智相应心品,缘一切法自相共相皆无障碍,二智所摄。

成所作智相应心品,有义:但缘五种现境,《庄严论》说,如来五根一一皆于五境转故。有义:此品亦能遍缘三世诸法,不违正理。《佛地经》说,成所作智起作三业诸变化事,决择有情心行差别,领受去来现在等义。若不遍缘,无此能故。故然此心品随意乐力,或缘一法或二或多;且说五根于五境转,不言唯尔,故不相违。随作意生,缘事相境起化业故,后得智摄。

此四心品,虽皆遍能缘一切法,而用有异。谓镜智品,现自受用身净土相,持无漏种;平等智品,现他受用身净土相;成事智品,能现变化身及土相;观察智品,观察自他功能过失,雨大法雨破诸疑网,利乐有情。如是等门,差别多种。

此四心品,名所生得,此所生得总名菩提;及前涅槃名所转得,虽转依义总有四种,而今但取二所转得,颂说证得转依言故。此修习位说能证得,非已证得,因位摄故。

后(五)究竟位,其相云何?

颂曰: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论曰:前修习位所得转依,应知即是究竟位相。此谓此前二转依果,即是究竟无漏界摄;诸漏永尽,非漏随增,性净圆明故名无漏。界是藏义,此中含容无边希有大功德故;或是因义,能生五乘世出世间利乐事故。

清净法界可唯无漏摄,四智心品如何唯无漏?道谛摄故,唯无漏摄;谓佛功德及身土,皆是无漏种姓(51)所生,有漏法种已永舍故。虽有示现作生死身,业烦恼等似苦集谛,而实无漏,道谛所摄。

《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是有漏,如来岂无五根、五识、五外界等?有义:如来功德身土,甚深微妙非有非无,离诸分别绝诸戏论,非界处等法门所摄,故与彼说理不相违。有义:如来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摄;非佛五识虽依此变,然粗细异,非五境摄。如来五识非五识界,经说佛心恒在定故,论说五识性散乱故。

成所作智何识相应?第六相应,起化用故。与观察智性有何别?彼观诸法自共相等,此唯起化,故有差别。此二智品应不并生,一类二识不俱起故;许不并起,于理无违;同体用分,俱亦非失。或与第七净识相应,依眼等根缘色等境,是平等智作用差别;谓净第七起他受用身土相者,平等品摄;起变化者,成事品摄。

岂不此品转五识得(52)?非转彼得,体即是彼;如转生死言得涅槃,不可涅槃同生死摄;是故于此,不应为难。

有义:如来功德身土,如应摄在蕴处界中,彼三皆通有漏无漏。《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粗浅境说,非说一切;谓余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后三通无漏摄;佛成就者虽皆无漏,而非二乘所知境摄。然余处说佛功德等非界等者,不同二乘劣智所知界等相故。理必应尔,所以者何?说有为法皆蕴摄故,说一切法界处摄故,十九界等圣所遮故,若绝戏论便非界等,亦不应说即无漏界善常安乐解脱身等。又处处说,转无常蕴获得常蕴,界处亦然,宁说如来非蕴处界?故言非者是密意说。又说五识性散乱者,说余成者,非佛所成。故佛身中,十八界等皆悉具足,而纯无漏。此转依果又不思议,超过寻思言议道故,微妙甚深自内证故,非诸世间喻所喻故。

此又是善,白法性故;清净法界远离生灭,极安隐故;四智心品妙用无方,极巧便故;二种皆有顺益相故,违不善故,俱说为善。论说处等八唯无记,如来岂无五根三境?此中三释,广说如前。一切如来身土等法,皆灭道摄,故唯是善,圣说灭道唯善性故,说佛土等非苦集故,佛识所变。有漏不善无记相等,皆从无漏善种所生,无漏善摄。

此又是常,无尽期故,清净法界无生无灭,性无变易,故说为常。四智心品所依常故,无断尽故,亦说为常;非自性常,从因生故。生者归灭一向说故(53),不见色心非无常故。然四智品由本愿力,所化有情无尽期故,穷未来际无断无尽。

此又安乐无逼恼故,清净法界众相寂静,故名安乐。四智心品永离恼害,故名安乐。此二自性皆无逼恼,及能安乐一切有情,故二转依俱名安乐。

二乘所得二转依果,唯永远离烦恼障缚,无殊胜法故,但名解脱身。大觉世尊成就无上寂默法故,名大牟尼。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离二障,亦名法身。无量无边力无畏等大功德法所庄严故,体依聚义,总说名身;故此法身五法为性,非净法界独名法身,二转依果皆此摄故。

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以五法性摄三身者,有义:初二摄自性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阿赖耶识得自性身,圆镜智品转去藏识而证得故;中二智品摄受用身,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故;说观察智,大集会中说法断疑,现自在故;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后一智品摄变化身,说成事智于十方土,现无量种难思化故。

又智殊胜,具摄三身,故知三身皆有实智。有义:初一摄自性身,说自性身本性常故;说佛法身无生灭故,说证因得非生因故。又说法身诸佛共有,遍一切法,犹若虚空无相无为非色心故;然说转去藏识得者,谓由转灭第八识中二障粗重显法身故。智殊胜中说法身者,是彼依止,彼实性故。自性法身虽有真实无边功德,而无为故,不可说为色心等物。

四智品中真实功德,镜智所起常遍色身,摄自受用;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说圆镜智是受用佛,转诸转识得受用故;虽转藏识亦得受用,然说转彼显法身故,于得受用略不说之。又说法身无生无灭,唯证因得,非色心等;圆镜智品与此相违,若非受用,属何身摄?又受用身,摄佛不共有为实德。故四智品实有色心,皆受用摄。

又他受用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故不可说实智为体。虽说化身智殊胜摄,而似智现;或智所起,假说智名,体实非智。但说平等、成所作智,能现受用三业化身,不说二身即是二智,故此二智自受用摄。

然变化身及他受用,虽无真实心及心所,而有化现心心所法。无上觉者神力难思,故能化现无形质法。若不尔者,云何如来现贪瞋等?久已断故。云何声闻及傍生等知如来心?如来实心,等觉菩萨尚不知故。由此经说化无量类皆令有心,又说如来成所作智化作三业;又说变化有依他心、依他实心,相分现故。虽说变化无根心等,而依余说,不依如来。又化色根心心所法,无根等用,故不说有。

如是三身,虽皆具足无边功德,而各有异。谓自性身唯有真实常乐我净,离诸杂染,众善所依;无为功德,无色心等差别相用。自受用身,具无量种妙色心等真实功德。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具无边似色心等,利乐他用化相功德。

又自性身正自利摄,寂静安乐无动作故,亦兼利他,为增上缘,令诸有情得利乐故。又与受用及变化身为所依止,故俱利摄。自受用身唯属自利,若他受用及变化身唯属利他,为他现故。

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此佛身土俱非色摄。虽不可说形量小大,然随事相,其量无边,譬如虚空遍一切处。

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慧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及所依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

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或劣或胜,前后改转,他受用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若变化身,依变化土;谓成事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净秽佛土因缘成熟,随未登地有情所宜,化为佛土,或净或秽或小或大,前后改转,佛变化身依之而住,能依身量亦无定限。

自性身土,一切如来同所证故,体无差别。自受用身及所依土,虽一切佛各变不同,而皆无边,不相障碍。余二身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杂为增上缘,令所化身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者,唯一佛变。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姓(54)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

此诸身土若净若秽,无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俱善无漏,纯善无漏因缘所生,是道谛摄,非苦集故。蕴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法因缘杂引生故。有漏识上所变现者,同能变识皆是有漏,纯从有漏因缘所生,是苦集摄,非灭道故。善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缘杂引生故。蕴等同异,类此应知,不尔应无五、十二等。

然相分等依识变现,非如识性依他中实,不尔唯识理应不成,许识内境俱实有故。或识相见等从缘生,俱依他起,虚实如识;唯言遣外,不遮内境,不尔真如亦应非实。

内境与识既并非虚,如何但言唯识非境?识唯内有,境亦通外;恐滥外故,但言唯识。或诸愚夫迷执于境,起烦恼业生死沉沦,不解观心勤求出离;哀愍彼故说唯识言,令自观心解脱生死,非谓内境如外都无。或相分等皆识为性,由熏习力似多分生。

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此中识言,亦说心所,心与心所定相应故。

〔结愿:〕

此论三分成立唯识,是故说为成唯识论。亦说此论名净唯识,显唯识理极明净故。此本论名唯识三十,由三十颂,显唯识理乃得圆满,非增减故。

已依圣教及正理,分别唯识性相义;

所获功德施群生,愿共速登无上觉。

————————————

㊻《大正藏》:“修集”。“宋”“元”“明”“宫”:“修习”。

㊼《大正藏》:“谓本识”。“宋”“元”“明”“宫”:“谓根本识”。

㊽ “一、所显得,谓大涅槃。”

㊾《大正藏》:“此四种性”。“宋”“元”“宫”“圣”:“此四种姓”。

㊿《大正藏》:“如来智镜”。“宋”“元”“明”:“如来镜智”。

(51)《大正藏》:“无漏种性”。“宋”“元”“宫”“圣”:“无漏种姓”。

(52)《大正藏》:“摄五识得”。“宋”“元”“宫”“圣”:“转五识得”。

(53) 《大正藏》:“一向记故”。“宋”“元”“”明:“一向说故”。

(54)《大正藏》:“种性”。 “宋” “元” “宫”“圣”:“种姓”。

 

 

【附录】

《八识规矩颂》

唐 玄奘大师 颂

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别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三类分身息苦轮。

 

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观察圆明照大千。

 

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与论主诤。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