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宝宝素食网

素食
资讯门户网站

菩萨为什么不怕轮回?

为什么菩萨不畏惧生死呢?因为他了解生死之中,有诸佛菩萨不断地呵护他,支持他在佛道中继续迈进。所以,菩萨即使有猛利的贪瞋痴,或是经过修行贪瞋痴渐次断除,但不像小乘阿罗汉那样清净;可是在佛陀眼中,他也是胜过阿罗汉太多太多了,因为他愿意向佛道继续迈进,成就佛果。    
       菩萨在世间可以适应一切诸法,适应其他国家地区的风俗民情以及当地的法律规范。菩萨在这中间,可以顺自己的抉择分,知道什么是佛道中适宜的,什么是不适宜的,什么需要修正,什么需要调整,而打入这一个族群之中;通过实施佛陀的教化,让众生得到究竟的利益;而不是以自己所想的,和众生格格不入。所以,菩萨一样有施设、方便、教化,就如同佛陀施设小乘法一样,这个就是我们在轮回上会遇到的事情。
       菩萨的观念并不畏惧果报,而是畏惧隐藏这些恶事;透过隐藏而让自己的心性变得污秽、变得混浊,没有办法承受自心的光明。所以,对于果报认识,和众生已经有大大的不同。甚至说,许多的恶业都会变轻;因为有些恶业,通过忏悔可以了解都是自心所作,所以自心所作都是没有真正的形像,没有真正的常法、永恒之法可说,一切果报的都是变异性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了解:“我不应该继续在果报上,继续作许多的流连,作种种的恐惧等等,我应该继续向佛道进发;不管我透过何种方式避免果报,果报还是免不了的。”因为无始以来,我们所造作的恶业非常非常多没有办法计算;所以佛陀说“尽虚空”,就是尽十方世界无量无边的虚空,如果这个我们应当受的业有形像,这样把它物质化、形体化,充塞整个虚空界也放不下我们未来还是要承受。
       通过这样的思惟,也通过这样体认,就不会再自生烦恼;因为受报了结一些事情,在受报的苦中忆起三宝的威德,知道“我继续应该在佛道上坚持,如果今天不是学佛应该会更苦;何况我今天还保有人身,还至少是个人,至少能够听懂佛法;如果将来我变在畜生道,我是不是还有这样可以了别佛法的心识,能够听懂这些言语呢?”所以,应当为自己庆幸。
       轮回的体性虽然如此的惊险,但菩萨在这个过程中,却可以慢慢地了达。有的菩萨,虽然在一些猛利的贪瞋痴里面受苦;不断地造业,然后偶尔不慎又堕到地狱道;即使他堕到其他的恶道,看样子他是没有办法再延续佛法了,可是佛陀说不是如此。因为这位菩萨发起过菩提心,而且他发起了菩提心如此的猛利,他就是想要成就佛道,能够让其他众生也能够成就佛道;在这种情况下,佛陀会来摄受他。什么时候摄受呢?一个是他能够自己在地狱道中,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我是谁、我是作了什么事情来的”,能够透过这些思惟以后,他知道“我作过恶事,所以我应该在地狱道中忏悔,我应该不要再覆藏,我应该在地狱道中就能够称念佛号”;这样地狱的业就会减轻,甚至消灭,他可以提前离开这样的果报。因为他可以在忆佛念佛之中,建立无量无边的福德资粮;可以在此过程中,对于自己所行的恶业忏悔,并且发起愿力。所谓的愿力就是说:“我当初所伤害过的这些有情,那我应该发愿来救护,让他们能够离开这个浊恶的这种生死的轮回。”也就是说,这样的生死轮回,产生一个正见,不至于让自己未来受到更大的伤害与痛苦,生死的见就是如此。
       所以,菩萨虽然受业报,可是对于轮回体性了解,他就不会在烦恼障中继续产生无量无边的烦恼,甚至因为烦恼再转嫁给他人,让他人受苦。所以,这些正见就是对于轮回的如理性、实体性而有正确的了知。所以,不论世间所说的跟阴阳界的众生有所牵扯,或是世间民俗说“卡到阴”或等等,菩萨还是一秉恭敬虔诚的心,希望:“这些众生虽然今生遇到了,那我应该要偿还给诸众生的,我一定会偿还。因为过去生的所为不善,所以让这个生死业继续,让大家需要透过折磨我的色身,或折磨我的心识来感到快意,那我对此感到非常的抱歉!”因此就可以诵经念佛来回向给这一些冤亲债主。
       对于轮回的体性,这位菩萨是这样的理解;他并不会因此再去怪罪于其他的诸法,而能够一心向佛道猛利地迈进。即使是这辈子死了也没有关系,因为佛陀说,不论你在恶道中哪里,因为你的菩提心如是的长养。这样佛陀在示现成佛的时候,或是说这个世界有佛的时候,祂就会观察:“哪些恶道的众生,是有发起了这个菩提心;他们虽然流连在恶道,那我现在就可以把他们救拔出来,因为他的因缘也应该再继续听到一些佛法。”
       所以说发菩提心不可思议,发菩提心才是出离轮回的一个根本。因为,你如果不想要救护其他众生,包括我们的亲缘眷属以及父母兄弟姊妹等等,这些人他们未来的生死是如何呢?他们在轮回中,每一道会继续流连。因为执取的心非常的强烈,他们并不知道他的六识不会去到未来世;然而这执取的强烈,使得他们沦落到哪一道都是愿意心甘情愿。所以,菩萨应当发菩提心,来救护这些一切的有情。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 <第052集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存在的吗?> 正益老师
分享: